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观

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观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21卷󰀁第3期2007年6月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ihez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21󰀁No.3Jun.2007

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观

罗󰀁艳

󰀁

(财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在文坛上所获得的评价达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的高度。他的诗歌创作观始终贯穿一个根本宗旨,即诗歌要抒写诗人的情感个性。该文结合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实践分析了其诗歌创作观,即诗歌创作应重视情致的抒写,倡导比兴寄托,主张恰当用典、学古求变,反对因袭模仿。

[关键词]纳兰性德;诗歌;创作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304(2007)03-0074-03

OnNalanxingde!sPoetryCreationViewpoint

LUOYan

(CollegeofNewsandMedia,XinjiangFinanceUniversity,Urumchi,Xinjiang830012,China)

Abstract:NalanxingdewasafamousCiwriterofMannationalityatthebeginningofQingDynasty.HewasappraisedtheuniqueCiwriterintheliteraryfieldsinceNorthSongDgnasty.Hisbasicviewaboutpeomwritingwastoreflectthepoet!semotionandpersonality.ThepresentpaperanslysesthepoetrycreationviewpointthroughNalanxingde!sownwritingpractice.focusingtheattentiononsentimentality,advocatesemotionalexpressionandmaintainsproperallusion,borrowsarchaicandpursuesinnovation,opposesplagiarismandimitation.Keywords:Nalanxingde;poetry;creativewritingview󰀁󰀁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本名成德,字容若,康熙时权臣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在创作实践与古今诗词选编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解读纳兰性德的作品,就必须对其诗歌创作观进行探讨。

其一是他对花间词的肯定。他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人微,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他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先肯定花间词抒情入微含蓄,继而肯定抒情内容与音调韵律语言形式上的完美结合。他借此说明创作要达到情致,必须用自然真切的语言表达出作家的内心感悟和隐蔽的情思。

其二是他努力创作了大量情致充实的作品。纳兰性德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常写愁怀恨绪的作品。妻子的早亡、友人的坎坷、时序的变迁、古今的更替,都会使他伤感不已,为此写下了不少抒怀之作,多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下面,我们不妨从他写夫妻的作品中去理解这一创作观。纳兰性德本是一个多情的人,与卢氏结为夫妻,感情一向笃厚。然而年轻丧偶,对纳兰性德是沉重的打击,纳兰性德写下许多悼亡词。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

一、重视情致的抒写

自∀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人就比较重视文学的抒情特征。屈原曾自述其创作宗旨在于󰀂发愤以抒情 。晋代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以后,诗歌

的抒情特征逐渐成为一种基本观念。纳兰性德作为一个满汉文化兼济的作家,自觉地接受了这个古代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并提出了󰀂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 (出自∀通志堂集#,以下不做注释的引用均出自∀通志堂集#的创作观),即诗歌创作要重视情致的抒写。纳兰性德重视情致的创作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

[收稿日期]2006-10-11

[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SH016),该文为其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艳(1977-),女,甘肃清水县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财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

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应用文写作研究。第3期󰀁󰀁󰀁󰀁󰀁󰀁󰀁󰀁󰀁󰀁󰀁󰀁罗󰀁艳: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观

75

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裁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闻无味。不厦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情泪尽,纸灰起。

这首悼亡词作于亡妻卢氏三周年忌日。词一开头直抒胸臆,任由永世诀别的空悲遗恨喷薄而出。而寒夜中雨声󰀂滴答 地打着空荡的台阶,悲凉孤寂的气氛增添了作者的悼亡之情。纳兰性德利用了真景实境,继续将󰀂魂梦 等虚象纳入实景,虚实相间,营造出符合自己情感抒发的意境,空灵而凄清。在结尾处,纳兰性德提出󰀂结个他生知己 的愿望,但愿望终归不可能实现,最终到达了󰀂一种凄婉处 。纳兰性德独巨匠心的创作,完全地遵从情感的发展需要,傲到了情真、景真、境真、语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永失爱妻的切肤之痛。整首词构成了󰀂一段痴情裹缠、血泪交溢的超越时空的内心独白语

[1]

宋诗对立起来。这种诗学观的形成与其开放包容、努力克服󰀂门户之见 的学习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三、主张恰当用典

纳兰性德主张诗词创作要恰当用典,并且用典

不能违背抒发󰀂性情 这一主旨。他认为如果󰀂句句用字,故不灵动 ;如果󰀂一事不用,故遂至于单薄空疏,了无意味 。纳兰性德一方面提出用典主张,另一方面又在创作实践中尽量做到恰当用典。用典不但使纳兰性德的诗词义深辞约,增加了诗词的内容,表达出深厚复杂的情感,而且为诗词增添了典雅的色彩。试举∀金缕曲∃赠梁汾#一词加以分析: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首词是两人相识不久的题赠之作,词中多处用典。󰀂有酒惟浇赵州土 两句借用了平原君的典故:平原君礼贤下士,死后其墓被称为󰀂赵州土 。纳兰性德借典表明自己对平原君人品的仰慕之情,同时拥有平原君礼贤下士,喜好交游的品格,却不被人理解。偶然间与顾贞观成为知己,感到喜悦。󰀂青眼高歌俱未老 两句借用晋代阮籍典故。

这首词直抒胸臆,不饰雕琢,恰到好处地用典,使诚挚的友情自然真切地表达出来。用典使整首词避免了呆滞,达到了意在言外的美学效果。徐

氵九评价此词:

二、倡导比兴寄托

纳兰性德极为重视继承汉文学创作的优良传

统,认为比兴是自󰀂国风 以来一直为历代作家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应该积极倡导。比兴作为古老的诗学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为比兴讽喻,将比兴作为政治讽喻的手段及工具。一为比兴意象,是将诗人情感具体化的自然场景形象 [2]。纳兰性德认为唐诗是古典诗歌运用比兴的典范,称赞唐人󰀂作咏物诗,亦必意有寄托,不作死句 ,还认为󰀂唐人有寄托,故使事灵。后人无寄托,故使事板 。另外,纳兰性德在总结历代诗人创作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人之作诗必宗三百篇 。他看到了历代诗人创作中对∀诗经#的重视和学习,尤其是对∀国风#中比兴寄托传统的重视。

纳兰性德也从赋比兴的角度分析历代诗歌的总体发展。他将比兴作为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并把它作为衡量诗歌创作的重要标准。他肯定唐诗直承󰀂风骚 传统,较多地运用比兴。对于宋诗的态度,纳兰性德不像贺裳、吴乔等人那么偏激,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评价宋诗󰀂比兴已少 几个字。可见,纳兰性德对宋诗没有彻底否定,也没有完全将唐诗、󰀂词旨嵌奇磊落,不啻坡老、稼轩,都

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无不知有∀侧帽词#者 [3]。

四、反对因袭模仿

纳兰性德对诗坛上因袭模仿而失去创作个性

的现象深恶痛绝。他对宗唐宗宋给予严厉的批评,指出诗人只有抒写来自社会生活的思想感情,才是真正懂得了诗的真谛。他在∀渌水亭杂识#中对因袭模仿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批评:󰀂诗之学古如孩提不能无乳母也,必自立而后成诗。犹之能自立而后成人也。明之学老杜,学盛唐者,皆一生在乳母胸前过日。 纳兰性德在∀原诗#中还从诗歌的审美功能出发,反对刻意模仿,强调󰀂诗取自适,何以随人 。󰀂自适 、不󰀂随人 都是在说创作要有创作个76󰀁󰀁󰀁󰀁󰀁󰀁󰀁󰀁󰀁󰀁󰀁󰀁󰀁󰀁󰀁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性。没有个性,也就如同󰀂矮子看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面目 ,失去了自我,便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

纳兰性德反对因袭模仿的观点,尤其体现在对步韵诗的批判上。他在∀渌水亭杂识#中云:

今世之大为诗害者,莫过于作步韵诗。唐人中晚稍有之,宋乃大盛,故元人作∀韵府群玉#。今世非步韵无诗,岂非怪事!诗既不敌前人,而又自缚手臂以临敌,失计极矣!愚曾与友人言此,渠日:󰀂今人作韵,谁曾作诗? 此言利害,不可不畏。若人不戒绝此病,必无好诗。

步韵是创作旧体诗的一种方法,又称󰀂和韵 、󰀂次韵 。所谓步韵诗是按照所步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顺序作诗。步韵诗兴起于唐、盛行于宋。纳兰性德把作步韵诗看成是创作中的一大弊端,这一观点是中肯的。作步韵诗,不过是步和前人或同时代人的韵,以工切为宗旨。就诗歌创作而言,󰀂五七言的格律,已足真情的流露,如并选韵的自由而更利夺之,则恐即诗才极盛的人,也决不能畅其所欲言了 [4]。因此,步韵诗常常沦为步韵诗作者逞才显能的工具,而其中并没有多少真情实感。纳兰性德对步韵诗的批判是其反对因袭模仿文学主张的集中体现。

学,更好地为言情服务,以抒写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他对那些一味地学古,不理解学古的真正意图,只是进行无情感、无个性的创作的现象作了批评。他在∀原诗#中云:󰀂客曰:%然则师可无师承乎?!曰:何可无也。杜老不云乎!%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凡骚雅以来皆汝师也。今之为唐为宋者皆伪体也,能别裁之而勿为所误,则师承得矣。 在此,纳兰性德指出了诗歌创新的出路:既要师承,又要自立;既要转益多师,又能别裁伪体。兼容并蓄,独具一格。

纳兰性德还认为诗人应该用一种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文学创作。他说:󰀂曲起而词废,词起而诗废,唐体起古诗废,作诗欲以言情耳。生乎今之世,近体足以言情矣。好古之士,本无其情,而强效其体,以作古乐府,殊觉无谓。 诗歌的体裁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始终以抒发󰀂性情 为本,游刃有余地运用新的诗歌形式,而不拘囿于与时代极不合拍的旧体。诗人的创作就是要在学古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和独特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独具个性的一家之文。

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观产生于清初特殊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具有鲜明的满族诗学色彩。其诗歌创作观始终贯穿着一个根本宗旨,即诗歌要写情感,写个性,要反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纳兰性德无愧为󰀂开创满族诗学先河的人物 [5]之一,在中国诗学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秉成.纳兰性德词新释集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

社,2001:67-539.

[2]禹克坤.论纳性德的文艺思想[J].民族文学研究,1986,

(1):14.

[3]徐氵九.词苑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5:82.[4]西谛.步韵诗[J].小说月报,1923,(1):30.

[5]王佑夫.中国古代民族诗学初探[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2:127.

五、主张学古求变

纳兰性德主张创作切忌󰀂只说一家话 ,要博采众长,克服门户之见。他曾说:󰀂三教中,皆有义理,皆有实用,皆有人物,能尽知之,尤恐所见未当。古

人心事,不能伏人。若不读其书,不知其道,惟持一家之说,冲口乱骂,只自见其孤陋耳。昌黎文名高出千古,元晦道统自继孔孟,人犹笑之,何况余人!大抵一家人相聚,只说一家话,自许英杰,不自知孤陋也。读书贵多贵细,学问贵广贵实,开口提笔驷马不及,非易事也。 纳兰性德持有如此开放的文学创作观是在清初满族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清初统治者以开放的胸襟采取各种积极的文化,广泛地吸纳各种先进的文化。诗学在这种开放的文化背景下,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而,深受开放文化熏陶的纳兰性德也持有开放的诗学观。

纳兰性德不否定学古,学古是为了储备才与

(责任编辑:云󰀁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