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症患者的疗效评估
马中子;张永珍;汪四美
【摘 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末和36周末进行评定。结果:第24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因子分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第36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ANSS 总分(P<0.01)、阳性症状分(P<0.01)、阴性症状分(P<0.05)、一般精神病理分(P<0.05)、PSP 分值(P<0.05)和 ITAQ 分值(P<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作为改善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症患者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
法。%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icac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long-term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cs. Meth-ods:60 long-term hospitalized male schizophrenic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drug treatm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 and 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were used to assess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24 and 36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t the 24th weekend,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factor scores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the 36th weekend,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PANSS total score (P<0. 01),PANSS-positive score (P<0. 01),PANSS-
negative score (P<0. 05),PANSS-general score (P<0. 05),PSP score (P<0. 05),and ITAQ score (P<0. 01)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an be used to improve symptoms of the long-term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cs.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14(000)016 【总页数】3页(P17-19)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精神症 【作 者】马中子;张永珍;汪四美
【作者单位】常州市德安医院,常州 中国 213000;常州市德安医院,常州 中国 213000;常州市德安医院,常州 中国 21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749.3
精神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障碍,常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和精神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精神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特有的心理治疗技术,减轻精神症状,促进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复燃和复发。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是2012 年5 月在常州德安医院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症患者,共60 例。入组标准:①符合ICD-10 精神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2~60
岁;③初中以上文化程度;④病程≥2 年;⑤药物治疗种类和剂量已保持稳定3 月以上;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与其它精神疾病共病;②PANSS 中联想散漫≥5 分,情感交流障碍≥5,交流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5 分;③近1个月内接受过无抽搐电痉挛治疗;④接受其它系统心理治疗;⑤合并严重或不稳定的躯体疾病[1]。将此60 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均为男性患者。研究组患者年龄22~60 岁,平均(45.8±14.3)岁;病程为2~20 年,平均(7.9±9.2)年;教育年限7~16(12.98±3.08)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3~59 岁,平均(46.3±14.9)岁;受教育年限8~17(12.12±2.66)年,病程为1.5~21 年,平均(8.43±10.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药物治疗相对应。 1.2 测量工具
1.2.1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es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由3 个分量表组成,7 项阳性症状群量表,7 项阴性症状群量表,16项一般精神病理学量表,每一项目均给出定义,并按七级评分,从1 分(无症状)到7 分(极其严重)阳胜和阴性量表的得分范围是7~49 分,一般精神病理学量表是16~112 分。
1.2.2 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1]共4 个条目,分别为工作和学习、个人和社会关系、自我照料、干扰及攻击行为,按无、轻、中度、明显、严重、非常严重评定,最后予以总体评定(1~100 分),分数越低表示社会功能损害越重。
1.2.3 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Treatment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 自知力及治疗态度是评价重性精神疾病治疗效果和测断疾病恢复程度的重要指征,是由麦克沃伊等于19 年所研制,对自知力的定义是“认识到自己有病并要求治疗”主要用来评定精神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服药的态度。评分标准:0-没有认识;1-部分认识;2-全部认识,分值越高自知力恢复越好。
1.3 方法
1.3.1 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 周末和36 周末进行评定。
1.3.2 采用个体认知行为治疗 分别在经过训练的2 名心理学硕士、2 名精神科硕士、2 名高年资的精神科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总疗程36 周,每周1次,每次约50min。
1.3.3 治疗步骤 ①建立治疗关系;②针对导致症状持续存在的因素,发展应对策略;③应用“应激易感模式”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及其症状;④帮助患者应对症状,减轻症状带来的应激与困扰;⑤识别患者的自动思维,处理患者的情感症状与对自我的负性评价;⑥发展应对症状恶化的策略,降低复发危险性,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统计方法是t 检验。 2 结论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比较 入组时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ANSS 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 周时两组患者间各因子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 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ANSS 总分(t=-3.4243,P<0.01)、阳性量表分(t=-4.5856,P<0.01)、阴性量表分(t=-2.4630,P<0.05)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t=-2.15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社会功能和自知力的比较 入组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PSP 和ITAQ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24 周时两组患者间PSP 和ITAQ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第36 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比较,PSP 分值(t=2.3804,P<0.05)、ITAQ 分值(t=5.018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PSP,ITAQ 评分比较() 3 讨论
近半个世纪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神症的药物治疗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改善精神症状并预防疾病的复发[2]。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单纯性药物治疗难以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同时长期药物治疗及其所致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自行停药致病情反复加重,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个最大的抗精神病药物对比的研究中指出,74%的精神症患者中断他们的药物治疗超过18 个月[3],药物治疗的不依从性达到了40%~50%[4]。有些患者甚至拒绝用药物治疗。如何既减轻精神症状,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还能增加药物治疗依从性,一直是精神科医生所面临的困境。
近20 年来,认知行为治疗开始应用于治疗精神症,特别是应用于那些药物治疗仍残留精神症状的患者。治疗主要目标是针对药物不能消除的症状,减轻幻觉与妄想症状及这些症状产生的困扰[5]。大部分研究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少部分是单用认知行为治疗。Anthony等在未用药物治疗的精神症谱系障碍患者中进行了为期18 个月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患者PANSS 总分和阳性症状分的下降与对照组患者比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6]。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仍能发挥治疗作用。Lauriello 等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可能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有效[7]。
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症患者,多数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具有较多残留症状,没有自知力,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是难治性病例。本研究对象是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症患者,药物治疗短期内没有太大的调整,另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药物治疗相对应,能排除药物对此次研究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接受认知行为治疗36 周后,研究组PANSS 总分、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这与目前其他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第36 周时患者的阴性症状与对照组患者比也出现了统
计学上的差异,与沈峰的研究结果相符[8]。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结果的不同之处是:治疗第24 周时虽然看到治疗组患者各量表因子分值有改善,但并未发现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长期住院患者起效慢,特别是阴性症状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慢性的过程。
本研究对长期住院的慢性患者进行了为期3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此类人群精神症状的改善,自知力的恢复,社会功能的促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足之处是样本量小,也没有把女性患者考虑在内,代表性差;治疗时间尚短,没有进行更长远的疗效分析;没有进行组内比较分析,如在治疗第24 周时进行组内分析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精神卫生法实施之日起,非肇事肇祸患者的住院、治疗、出院采取自愿的原则,而长期住院患者出院的比率不到20%。除社会、家庭等因素外,患者本身精神症状不能有效缓解、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低下等均阻碍了患者出院的步伐。认知行为治疗为这样一群人带来了一线希望,使患者能更好的根据精神卫生法行使自身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司天梅,舒良,田成华,等.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中文版在精神症患者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1):790-794.
[2]Leucht S,Tardy M,Komossa K,et al.Antipsychotic drugs versus placebo for relapse prevention in schizophren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2,379:2063-2071.
[3]Lieberman JA,StroupTS,McEvoy JP,et al.Effectiveness of antipsychotic drug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J].N Engl J Med,2005,353:1209-1223.
[4]Lacro JP,Dunn LB,DolderCR,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medication non adherenc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J].J Clin Psychiatry,2002,63:2-909.
[5]江开达.精神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40. [6]Anthony PM,Douglas T,Melissa P,et al.Cognitive therapy for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not taking antipsychotic drugs: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14,383:1395-1403.
[7]LaurielloJ,Lenroot R,Bustillo JR.Maximizing the synergy between pharmacotherapy and psychosocial therapies for schizophrenia[J].PsychiatrClin North Am,2003,26:191-211.
[8]沈峰,杨彦春,邓红,等.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症康复期疗效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7,22(2):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