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究
——以韶山为例
摘要:韶山,作为中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红色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旅游经济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韶山人民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任何发展模式都有利弊,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我们将分析韶山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现状,探讨发展模式的优劣,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 韶山 发展模式 发展现状 引言
2011年,正值中国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校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书写多彩青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韶山,作为同志的故乡,如今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纪念地。此次,以韶山的红色旅游为研究对象,探讨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1) 2) 3) 4)
及其相关负责人员(主要是农业局相关部门以及乡镇) 当地的乡镇企业 当地村民 景区内游客
(二)调查方法
1) 座谈交流或访谈:与湖南农大交流;与相关人士交流和座谈;与企业相关人士交流和座谈;主要和当地的农民交流和座谈
2) 问卷调查:访问相关村民、游客,旅游景点内的部分饭店、商店
3) 实地考察:走访故居以及纪念馆等相关旅游景点,了解红色旅游运作流程与发展情况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
(三)问卷调查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我们设计了四份调查问卷(见附录)。通过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全面了解目前韶山红色旅游的发展状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韶山,全国著名纪念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南省辖县级市,现属湘潭市,湖南省设韶山管理局。韶山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的湘中丘陵区,韶山区位条件优越, 旅游市场广阔;靠近长株潭城市群, 接近省内人口稠密, 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位于湘乡、宁乡、湘潭交界处、距湘潭市40公里,距长沙市120公里,人口10万。每年接待达到十万人次。新中
1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社会实践报告
国建立以来,这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与重视,在党的领导下,韶山经过韶山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已由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变为工农业迅速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水平普遍提高,纪念景点众多、服务设施完备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一)韶山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
1、旅游产品基本成熟
目前,韶山已开发的旅游点有故居、滴水洞、韶峰、清溪四大景区82个景点,韶山的精华景点有故居、铜像广场、滴水洞、诗词碑林、韶峰索道、纪念馆、纪念园等,旅游产品趋于定型和成熟。表一是其旅游资源的分类。
表1 韶山旅游资源分类
景系 景类 景型 景点 历史遗迹 南岸私塾 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毛鉴公祠等 同志故居 历史遗产 寺庙道观 名人故居 人文景系 现代人文景观 石刻碑碣 纪念地或建筑 品景型 名人纪念地 同志纪念馆、遗物馆和图书馆 铜像、诗词碑林 韶山宾馆、纪念园、滴水洞、烈士陵园 韶山野果子、绿茶、毛公酒、红烧肉 山岳风光型 地质地貌景观 造景岩石和岩洞景观 自然景系 小韶山、龙头山、虎歇坪等 观音石、飞来船、燕子洞等 水文景观 水库、湖泊景观 鹿场景观 韶山水库、韶峰水库、青年水库、南湖等 韶山鹿场、杨林鹿场 韶峰叠翠、六朝松等 生物景观 观 原始植物群落景
2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社会实践报告
2、 旅游品牌知名度高
韶山市所辖的韶山风景名胜区,因其独特的政治优势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再加上发展旅游业的时间较久,各地游客,特别是国内游客对韶山所处的位置、韶山旅游资源特色和主打旅游产品有着大致的了解。
3、 旅游设施比较齐全
韶山市由于地沙、湘潭、湘乡等城市附近,又属丘陵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接待设施建设起步早,经过20多年的建设,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网络基本上能够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设施种类齐全,具备相当规模。拥有条件较好的各类宾馆20余家,客房1500余间,总床位达3500余张。已评定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家,其中三星级1家,二星级3家。全市拥有旅行社6家,旅行社从业人员100多人,有导游资格证的人员近300人。
4、 管理经验较为丰富
对旅游业在韶山市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旅游业对韶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历届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韶山市旅游局和韶山市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局,强化了行业管理和旅游秩序的维护,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5、 旅游产业规模较大
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3万人次,旅游收入3.03亿元。2005年旅游人数将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亿元。旅游业已成为韶山市的支柱产业。自旅游区开放以来,旅游区已接待10多个国家的元首、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外宾、20多万台胞和侨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韶山旅游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来韶游客从1995年130万人次上升到2006年310.4万人次,年均增长13.1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995年的2200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4.7933亿元,年均增长4157.55万元(见下图)。韶山是中国优秀文明旅游城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访湘人士首选和必选的旅游目的。 (人口/收入)6005004003002001000游客数量(万)旅游收入(百万)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份)
3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社会实践报告
韶山市旅游业发展统计表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游客数量(万) 130 145 120 101.8 112 118 180 185 185.5 230 305.1 310 旅游收入(百万) 22 32.81 130 115.93 131 134 190 231 262 302.98 396.12 479.33 (来源于韶山市网:www.shaoshan.gov.cn)
6、 大部分景区免门票
旅游需求具有较大价格弹性,免收门票消除了旅游消费的“价格门槛”,激发了人们的旅游欲望。据悉,韶山纪念馆免费开放后,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平均每天接待4000人次,高峰时期达到每天6000人次,是免费开放前的十倍多。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免费红色景区,凭借其特色的红色旅游景观,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二)存在的问题
韶山旅游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相对于其所拥有的资源来说,还远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之所以如此,在于韶山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管理的制约
韶山市是一个县级市,辖区内有70平方公里范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管理
4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社会实践报告
局和韶山市是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在风景名胜区内,另设有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是的一个直属厅级单位,承担着大量高规格的接待工作和纪念地的管理工作。韶山市的旅游资源由市和韶山管理局共同管理,双方互不隶属,责、权、利不统一,对韶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明显制约。 2、社区关系 韶山市有10万人口,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以及纪念品的销售活动,对韶山旅游有着重大影响。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14%左右的居民认为从韶山旅游开发中所获得的利益是合理的,26%认为自己所获利益不合理,6%的居民认为很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韶山居民拉客、尾随游客兜售纪念品、随意提高商品价格等不良现象,而景区对此又无法进行有效地管理,这样直接损害了韶山景区的整体形象。韶山景区居民合理无关紧要不合理很不合理3、旅游资源的浪费 韶山的旅游景点集中在韶山冲,由于管理上的原因,没有实行通票制,各个景点都是分散经营。团队游客到了韶山,在旅行社的操控下,只游览1-2个景点,对其他景点则过门而不入。散客到了韶山,由于不熟悉情况,大部分只游览了故居、铜像广场和滴水洞等几个景区(点)。对游客来说,到了韶山,不多游览几个景点是一种损失。对旅游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给旅游业带来更大损害的是景区点之间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自己的景点,不可避免的出现恶性竞争和喊客拉客现象。 4、旅游效益不高 尽管每年来韶的游客达200多万,但旅游收入难以提高,与同等知名度的景区点相比,更是差距明显。这中间有多方面的原因: (1)、作为韶山标志性的旅游产品,故居和铜像广场是全年免费对游客开放的。 (2)、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主导的旅游产品,按照国家,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 (3)、核心景区是纪念地所在地,旅游氛围注重庄严肃穆,商业气氛不能太浓。因此,在2003年,拆除了铜像广场及故居周围近4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这样,旅游效益明显下降。 5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社会实践报告
(4)、通过多年的建设,外地来韶交通十分便利,从长沙出发到韶山不足一个小时。交通便利对韶山旅游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方便了游客的进入,但另一方面,大部分游客到韶山都是一日游,游客在韶山的消费不多。
(5)、韶山旅游是在接待功能上起步的,旅游意识上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完全接轨,部分游客在韶山是免费接待的。接待型旅游不仅不能提高旅游效益,而且给韶山带来很大的接待上的经济压力。
5、旅游产品比较单一
韶山市的旅游产品主要为红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没有参与性和游乐性项目,未能对韶山市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和有效整合,已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6、人才问题
韶山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早,也培养和引进了一些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但总的来说,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难以跟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尤其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
7、交通问题
韶山景区交通图
韶山景区内交通路线不是很多且道路较窄。近年来自驾车旅游逐年增多,韶山管理局正大力实施交通管制,确保景区的交通安全、畅通,但景区入口处没有大型的停车场所和进行专门管理,车主对停放在城区的车辆不放心,对这一举措也不大理解,投诉的比较多。特别是碰上黄金周,景区很容易出现堵车,严重影响了旅游的质量。此外,由于各景区地点分散,游客每去一个景区,都需交停车费。韶山景区内共四个停车场,停车费就要40元,游客意见很大。因此,很多游客往往会选择景区的公交车,10元每人,凭卡任意上下车。但由于车队组建不久,是一个松散型的经营整体,车主没有长远的打算,有趁机捞一把的心理存在,出现了个别司乘人员想拿回扣不顾游客意愿强行拉客、到某处景点后游客上车却又要求重新买票、摔客、服务不到位等情况,引起了游客强烈的反感。 (三)相关建议
6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社会实践报告
1、更新观念,创新服务,加强薄弱环节,提高服务水平
韶山既是一个圣洁的地方,一个旅游城市,同时又是一个小山村。这里的主格调是民风纯朴,讲究实在。韶山旅游业要发展,必须树立新观念,同时还应该确立新思路,创新服务理念,以最满意服务取代最好服务,以真诚的服务取代公式化服。要加大融合本地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研制和开发能力,在“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中挖掘红色精神,展现红色文化。
在韶山红色旅游的“饮食”上,可以进行符合红色旅游宗旨、富有韶山地域特色的饮食设计。例如:农家饭的设计,包括当年同志领导所吃的农家饭和富有现代韶山地域特色的农家饭;为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可以将部分野菜、野果适度产业化以满足需求;并因地制宜,推出“粗粮”系列,如韶山盛产的红薯、红薯叶、南瓜等,都是斗争艰苦时期者的主食,而现在这些食物都被列为保健食品。这样,既让游客受到的洗礼,又让游客吃得健康、新颖、有特色。在“住”上,既要以星级宾馆建设为突破口,改善住宿条件,也要大力发展富有韶山特色的“农家乐”形式,搞好农家院落建设。同时,对农民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行”上,个别路段可用牛车、马车代步,将红色旅游的朴素、趣味性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旅游景点的“游”上,既要以同志故居、滴水洞景区为核心,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也要进行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旅游景点的开辟、建设,如韶峰、黑石寨景区的建设。将“红色性”与“绿色性”、可游性相结合,但应倾向于以红色旅游为主。同时,在“购”上,也应突出红色旅游的性质和韶山的地域特色,尽量趋新求异,避免雷同。纪念品市场既要做好和突出“同志”这张名片,也应重点推出韶山、乃至湖南的民俗特产,使农民、农户成为经营者、受益者。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搞好新农村建设。在“娱”上,可以借助现代的娱乐设施重现激情,如举行不同规模的“红色”卡拉OK大奖赛,在人流较多的文化广场举行扭秧歌表演,邀请游客一起参加,举行语录背诵大赛、诗词朗诵大奖赛等。
2、统筹规划,建设以韶山为中心的湘中伟人“金三角”旅游区
韶山、花名楼、乌石分别是、刘少奇和彭德怀的故乡,以韶山为圆心,在30公里圈落范围,构成品字型格局,这也是中国惟一的伟人故乡“金三角”地域。在三位伟人百周年诞辰活动相继举行之后,三位伟人故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建设,游人络绎不绝,但现在伟人故乡“金三角”还只是地理上的概念,没有从旅游市场开发的角度将三地的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韶山在“金三角”旅游区中有绝对优势,“金三角”开发成功必将对韶山的旅游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一,三方可以携手合作,进行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大造“金三角”声势,扩大“金三角”旅游区的知名度;第二,三地之间可协商建立旅游“金三角”交通运输网络,为游客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开展“金三角”2-3日游活动,从而扩大韶山旅游市场的影响。从三地日前情形来看,韶山的旅游条件最好,游客特别是外省游客一般会选择韶山—花明楼—乌石旅游线,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游客在韶山吃、住、玩,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要;第三,三地之间加强联系,分工协作,不进行雷同项目建设,将扩大韶山红色旅游品牌的外延,有利于把韶山—花明楼—乌石建成湘中“红色旅游”品牌,从而扩大其旅游市场的影响,形成规模效应。
3、加强景区管理,努力营造韶山作为旅游城市的氛围
搞好韶山城市建设,把韶山打造成交通方便,功能齐全,舒适靓丽,环境优雅的旅游城市。韶山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一是要搞好景区的规划布局。规划一定要先行,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改
7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社会实践报告
变今天修、明天挖,今年建、明年拆,建筑参差不齐,规划混乱无序的局面。
二是强化管理服务,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韶山来说,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事关旅游形象。要建立一套全面、完整、严格的旅游管理制度体系和责任制度体系,包括风景名胜区内经营、管理、建设行为实行风景名胜、旅游部门第一审批制度、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干部旅游知识培训合格证制度、旅游经营许可证制度等,保证整个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科学规范以在公众中形成神圣韶山、和谐韶山、文明韶山的良好形象。
三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大环境和强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一方面,韶山要打造城市主体,加强水厂、电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城市干道的拓宽、亮化和美化,重点开发建设井冈路、市府路、如意路,升级天鹅路、韶山路、英雄路等;另一方面,要抓住长株潭一体化和湘潭打造休闲产业中心的机遇,将韶山建设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新建一批有特色的休闲、会展场所,力争引进四星级以上宾馆和一批特色餐馆及参与性的游乐、娱乐、文化体育等项目,精心策划参与性强的旅游休闲农家乐等项目,重点抓好韶山旅游服务中心(太阳广场)旅游停车厂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尽快建设好核心景区门楼,组建旅游环保车队,真正实现韶山旅游产业格局的调整,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交通、娱乐、饮食等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同步发展,从而实现韶山旅游经济的腾飞。
[5]
4、加强韶山旅游市场的宣传,做好促销工作
旅游是一个新兴的大产业,韶山旅游市场是一个名牌产品,但要保护名牌优势,获得名牌效益,就必须不断地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多种活动,搞好促销工作。
第一,开发韶山特色旅游节目如《韶山升起红太阳》舞台剧、《迷人的韶山》录像片等。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韶山。
第二,要在韶山市内加强对旅游景点的宣传促销工作,积极引导顾客参观旅游更多的景点,要在宾馆、饭店等各种旅客集中的场所为顾客免费提供韶山旅游宣传资料和招商引资开发韶山旅游市场的资料,让顾客了解韶山人,理解韶山人,支持韶山人,愿意与韶山人合作。 第三,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特别是韶山人民积极搜集整理能够积极宣传韶山,吸引人们到韶山来参观旅游的有关韶山的故事—《美丽的传说—韶山神奇故事集锦》,通过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向全国发行。
第四,与各国各地学校或机关团体取得广泛联系,经常性地开展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活动。
第五,着眼国内旅游,发展国际旅游。综观世界旅游业的历史和现状,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韶山旅游业也是从国内旅游开始的。特别是1978年以来,国内客人在游客总数中都占97.6%以上,高于全国的92.5%和世界的92%的比例。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尚比较低,这就要求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要以中低档为主,不能一味追求豪华或超豪华型。商品和服务则要求物美价廉、实惠和薄利多。
要真正有效地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并非易事,关键是韶山的地方领导应该要真正组建好一支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干精神的领导班子,发挥全韶山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共创美丽韶山、和谐韶山。提升旅游竞争力。抓住当前韶山旅游的有利时机,把旅游潜力激发为活力,更好更快地推进旅游基础、旅游形象和旅游实力的全面提升。加快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秩序管理。积极探索与滴水洞景区联票制运营方式,努力寻求与纪念馆进行营业场所的深度合作。深入推进旅游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源头治理,严格市场准入,规范景区停车
8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社会实践报告
场管理,努力寻求核心景区交通瓶颈的破解办法。进一步绿化、净化和美化景区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服务中心二期、金房(国际)大酒店建设、华龙山庄四星级宾馆创建和德盛五星级农家乐建设,完成韶峰景区与滴水洞景区连接线立项前期工作。加快综合性旅游项目开发。充分挖掘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招商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激活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红色记忆城建设,将其打造成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服务区。
5、增强文化软实力。
依托韶山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高起点谋划,多形式运作,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融、与城市产业的互补,从更高层次推进文化产业化。建立文化产业推进机制。贯彻实施国家、省、湘潭市扶持文化事业的,创新投入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立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项目的融资通道。着力打造韶山特色文化品牌,坚持打“红色牌”、“伟人牌”,围绕形象纪念品、音像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价值提升。包装和推介韶乐,力争打造出精品。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抓好全民健身中心广场、乡镇文化站和村级书屋建设,逐步完善市、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大力支持东方红大剧院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产业的新亮点和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 结束语
韶山,作为中国“太阳升起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在不断的发展古城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红色旅游发展道路。当然,必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各界努力下,逐渐完善,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韶山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建有水库、池塘等水利设施,农业基本做到了旱涝保收。但,在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农村土地的闲置问题以及河流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介于一些原因,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希望以后的调研小队能够继续深入韶山,对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协助问题的解决,为韶山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姚素英,王富德,关于红色旅游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5 [2]韶山市2010年、2009年工作报告
[3]文雅香,夏金林.韶山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104-107. [4]方世敏,罗茜.打造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战略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4, 135-137. [5]文雅香,夏金林.韶山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104-107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