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记者的行为艺术初探

新闻记者的行为艺术初探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新闻记者的行为艺术初探

学生:冯超 指导老师:孟子为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事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直接获取新闻信息源的新闻采访工作,也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对象。新闻采访中的提问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发挥创造性的提问艺术,运用必要的提问技巧,使采访别开生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问的技巧可以说多种多样,记者一方面可以大胆的借鉴和采纳前人创造的提问艺术,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 新闻采访 提问技巧 提问艺术

新闻采访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问。如果记者在采访实践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和问话质量,即便是面对相同的采访对象,也可以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角、题材和生动的事实、事例、细节,照样也能挖掘独到之处,写出独家报道。那么,我认为新闻记者提问艺术的高低就主要来源于两个重要环节: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和采访中的创造性提问。 一、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往往认为,是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找到采访人、展开笔记本时开始。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体会到,采访是从做好与采访对象访谈前的准备就开始了。

军事上有“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说法,新闻采访也一样。充分的访谈前准备,是保证采访成功的第一步。记者接到采访任务,如果采访的题材、对象属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范围,那访谈前的“预习”就尤为重要。预习内容至少包括搜集与采访题材、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采访所涉领域、所涉专业的基本知识;拜访与采访题材、采访对象相关的其他人物;初步设定采访提纲、重点问题等。值得提醒的是,当采访对象是社会公众认知度极高的人物时,你最好还要查询在此之前已经发表的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你才能避免提问时“老调重弹”、写作时“如出一辙”。

世界新闻采访史上就有一个经典笑话: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因成功扮演好莱坞影片《飘》中的女主角郝思嘉而一举成名,并获得当年

1

的奥斯卡金像奖。这部电影风光无限地首次去欧洲巡演,当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时,众多记者在下面围着,其中一个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对刚刚走出舷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一句话说得费雯丽转身走进机舱不肯下来。①如此唐突的采访,不仅最后以失败告终,而且还被新闻界传为笑谈!所以,如果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又毫无准备,最终只会吃败仗。②所谓:“采访一分钟,案头十分钟”。

与此相反,采访前如果准备越充分,越有助于记者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在实际采访中,也就越容易和采访对象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双向沟通,也更有助于形成与众不同的采访思路,挖掘出更加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一)建立融洽、轻松、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访谈氛围 新闻采访中,记者是主动的,采访对象是被动的,记者和采访对象在多数情况下是初次见面,彼此是陌生的,同时,新闻事件本身可能具有的敏感性,都会造成采访对象面对记者时的心理紧张 。因此 ,营造和谐 、愉快、良好的访谈氛围显得特别重要。能否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主要取决于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目的在于使被采访人轻松自如,让他真正的说,而不仅仅是答”。 在采访开始后,记者应尽量与采访对象建立起一种融洽、轻松、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访谈氛围。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宝库,都有一肚子心里话希望向人倾诉。一个好记者,就是要尽快地推倒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那堵“墙”,迅速构建起与采访对象相通的桥梁,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要把采访转变为朋友之间的聊天对话,在良好的氛围中,以聊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素材,最后的结果是,不仅轻松完成了自己的采访任务,还可能会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因此,营造和谐、

①②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 吴菲:《法拉奇的传奇人生》,《文汇报》, 2007年3月3日

2

愉快、良好的访谈氛围显得特别重要。能否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主要取决于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尖锐、敏感、悲伤的话题如何营造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到一些令采访对象敏感、悲伤的话题,使用这种提问技巧能从心理上消除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时的紧张、警惕心理,有效转移话题。③正如林如鹏在《新闻采访学》中说:“记者和素昧平生的采访对象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假如一下子就进入采访的正题,往往显得十分唐突。记者应先谈点题外话,让彼此心里有一个缓冲阶段,营造良好的气氛。记者可以从共同的经历、相同的感受或相关的知识,彼此熟知的人、事找到共同的话题,在与采访对象进行轻松的聊天中打开采访的局面。正如许多行家指出的:即使一时找不到什么共同的话题,谈谈天气都好。” 。 三、采访中的提问 (一)问题质量

新闻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时如何提问,这里头大有学问。可以说,问题提得好不好,反映了记者能力水平和采访技巧的高低,并直接决定着采访质量和稿件质量。

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肯.梅茨勒教授在其著作《创造性的采访》一书中,对采访是这样定义的: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由此可见,记者在采访中不是一个简单的问话机器,而是代表其背后的社会公众与读者向采访对象进行发问。因此,记者提问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条理;也不可泛泛发问,使采访对象无所适从;更切忌违背常识常理,令采访者反感。

2007年5月,在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曾发生这么一段插曲。31位电影大师出席为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祝寿短片《每人一部电影》新闻发布会,不料,不少记者偏离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反复纠缠

林如鹏 《新闻采访学》 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

3

于数字时代的影院如何发展。一开始,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还有耐心与记者辩论几句,坚持认为影院不会被新媒体淹没。可是,一些记者还是翻来覆去,做肤浅空洞、无关痛痒的提问,最后导致波兰斯基当众发飙:“这么多重要的导演聚在一起,这是千载难逢的宝贵机会,你们的提问却如此贫乏差劲、毫无意义,真让人丢脸。我认为,正是现代电脑让你们记者的素质降低,只剩下这么点水平。你们的兴趣根本不在电影本身。”随后摔下话筒,拂袖而去。④

再比如,2007年全国上,一群记者围着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委员进行采访,居然有记者要求李书福预测一下今年的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李书福无奈,只得大笑着说:“我不是神仙,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回答。”说完拔腿便走。张自立委员是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农业问题专家,有记者却让他谈谈节能降耗的问题,这令张自立十分尴尬,他只得实话实说:“我不太懂这方面的问题。”接着,又有记者问张自立:“你对房价下降有没有信心?”不搞这方面研究、又没有买过商品房的张自立只好告诉记者:“等宏观。”⑤ 根据肯.梅茨勒教授的说法,诸如此类为回答布置了障碍的问题,都可以归为垃圾问题。可想而知,在采访中记者如果老是抛出垃圾问题,或患常识性错误,必然导致信息交流受阻。因此,一位成功的新闻记者,首先是一名出色的提问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学会把握提问的艺术和交流的技巧,还要善于提出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问题。 (二)提问时的时机、气氛

采访就和写文章一样,都有一个所谓的“三句半”定律。无论多长的文章,赢得人们好感的关键就在篇首的几句。而人和人之间的认识或者说相互之间所产生的印象,据说都是取决于初次见面的3分钟。采访初始不要提敏感问题或让采访对象难堪的事,要尽快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与信任,尽快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

严瑶:《“大师”何以拂袖而去》,《新闻记者》,2007年第7期 ⑤

张显峰 李艳:《政协委员雨中遭围堵记者“慌”不择“题”》,《科技日报》,2007年3月6日

4

(三)要准确提问。

记者采访的问题涉及采访对象的专业、行业时,记者的问话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准,这样才能赢得采访对象的信赖与尊重,才能引发采访对象的兴趣与共鸣。 (四) 问题问到点子上。

提问切忌庞大笼统,而且提问要由力度。记者的提问力求准确具体。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困难?你今后打算怎么办?像这样宽泛含糊的问题,令采访对象很难作答,因而记者最后所能得到的答复多半也是泛泛而谈、枯燥乏味的。其实,每个采访对象心中都埋藏着自己的故事,记者要设置出个性化的问题,循循善诱,挖掘出那些故事。

(五)善于把握提问重点。当采访对象侃侃而谈时,记者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倾听、用脑识别,敏锐地筛选谈话中生动有趣、新鲜独到的东西,并通过进一步的详细追问,捕捉那些读者最为关心、鲜为人知的信息、事实和故事。也不可泛泛发问,使采访对象无所适从;更切忌违背常识常理,令采访对象反感。 四、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记者或通讯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业务,社交能力的综合考验,而提问是否取得成功,就将涉及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提问。因此,良好的修养与长时间凝练的提问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提问的几种方式

1.单刀直入式。⑥如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访问同志时,提了这样一些问题:“天安门上挂的毛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为什么您想辞职?”等等,单刀直入,问题尖锐,由具体问题入手,使对方的回答不能不一下就涉及新闻的内核,也是国内外新闻观众普遍关心的中国政权的稳定性问题。这种闭合式提问方式可以和开放式提问方式结合使用,开始采访时不妨用些开放式提问,使其轻松自如,

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出版

5

谈话气氛活跃以后,再过渡到闭合式上去,挖掘实质性材料。 2.跟踪追击式。有一位记者去学校采访,师生纷纷反映课本印制质量太差,缺页错页很多。接连采访几所学校,都有这个问题,记者肯定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立即追踪到印刷厂采访。记者向厂长提出这一问题,厂长归纳为两个理由:一是因为效益不好,资金困难;二是因为设备陈旧,无法更新,企图用这种连锁式的因果关系,把问题焦点引向歧路。但记者立即提问:“设备陈旧与课本缺页错页是什么关系?以前也这样吗?”、“如果这些机器一时更新不了,还继续缺页错页下去吗?”这一问,击中了要害,厂长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讲了责任心不强、管理制度混乱等真实原因。

3.思辨式。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件假扣押了真的新闻。记者问:“为什么要扣?”假说:“我们当时不知道他是。如果我们当时知道他是,我们是绝不会扣的。”似乎无懈可击。善于思辨的记者,却从另一角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立刻追问道:“如果这个是普通公民的话,你有权力扣他吗?”问得假哑口无言,不得不承认过错。 (二)提问要简洁通俗、紧扣主题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记者提问要围绕中心,紧扣主题。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头绪多,事情杂,时间紧。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心中有数,抓住重点,统筹安排,灵活调节。记者只有用灵敏的思想,丰富、准确的语言,因人、因时、因情、因景灵活变化运用技巧设计提问,触发采访对象的情绪或引起他人心灵共鸣,从而帮助启发或激励对方接受采访。 (三)抓住新疑点紧追不放

新闻采访的过程不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简单的、机械式的问答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采访中不可能总是顺着记者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往往会出现记者想象不到的情况或新线索新疑点。此时,记者必须随机应变,并能牢牢抓住出现的新线索新疑点,深入追问,直到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追问到

6

一定程度时要及时回到主题,避免离题太远。在运用这一技巧时,央视《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已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值得广大记者学习借鉴 。

例如,王志在采访艾滋病患者刘子亮回到村里的情况时,就采用了这一技巧。他首先向刘子亮提出了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村民对刘子亮的态度有何转变,到了什么程度?紧接着又通过刘予亮对村民看法的转述,抓住“要是刮一阵风,我们村不就完了吗”提出第二个疑点,然后,针对如此夸大其词的看法,提第二个疑点,刘子亮当时是什么感受?刘子亮的回答果然又有新文章,又接着顺势而下提出第四个疑点,问刘子亮为什么想着要去搂他们,抱他们? 最后,又根据刘子亮的回答大胆的设问刘子亮,那时是不是心里有 一些怨恨?整个采访过程层层深入,问答之间环环相对而言扣,是一次很有价值的采访。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很可能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亮点。每一位记者都希望自己在采访中能获得生动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但往往事与愿违。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记者不能及时抓住新闻线索的疑点深入采访。如何才能抓住新闻采访中出现的疑点?首先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在采访中能洞察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其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仔细倾听,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及时捕捉到疑点。只有观众感兴趣的疑点才是真正的新闻亮点。“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记者要能反应灵敏地对新的问题作出回应,也要能及时抓住新的线索,调整自己的思绪,不失时机地进行追问,以争取更多的发现。总之,要通过提问牢牢把握可能获得更多信息的机会。在原有准备的基础 上,要能随机应变,即兴发挥。”

(四)采访时要具有受众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就是观众的代言人,他承担着替观众提问的职责 。记者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观众想要问和想要知道的。记者所提的问题符不符合受众的要求,有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这对采访

7

成功与否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记者,提问时一定要清楚自己是在替受众问,并要清楚受众想知道什么。就新闻节目而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你问我答激烈精彩的对话是一个看点。受众作为节目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不但会根据记者的提问判断记者的水平,还会判断节目的质量高低。因此,记者一定要把握好代言人的角色。

在这一点上,2003年“非典”时,央视《面对面》栏目主持人采访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区护士长张积慧完全是从受众意识出发,就观众所关心的,诸如张积慧对病情的了解、怎么跟家人交代、家人的反应如何、怎样自我防护,怎样消除心里的恐惧、有没有想过退缩、第一个病人是什么时候出的院等问题提问,表面上是在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实际上在为观众答疑解惑。而张积慧的一言一行都是受众关注的焦点。王志使用这种技巧的采访,不仅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必须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愿望,站在广大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反应受众的心声,解答受众的疑问,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为人们喜闻乐见,值得我们借鉴。

(五)勇于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新闻采访提问的目的是让采访对象开口说话。采访对象开口后,记者就成了听众。成为听众后的记者,这时不但要仔细的听,还要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听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必须要有自己不仅是个问者,而且还是个听者的意识。

虽然记者在采访前对所提问题有所准备,但是在采访谈话过程中,不能囿于原来的问题,而应该一边听一边思考,不断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吸收新鲜有用的材料。有经验的记者总是能认真倾听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并能够很好的理解、消化,想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继续追问下去,当采访对象的讲话中有记者事先估计不到的新内容、新思想,而这些新内容、新思想又十分有价值的时,那就应该深入追问,迅速捕捉,寻找新的提问角度。

提问是一门艺术,倾听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不

8

但要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听出有价值新闻信息,而且要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采访时,“听”不仅是记者的职责,还能体现出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态度。认真、耐心的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重视;焦躁、不耐烦的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轻视、不尊重,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和不满,甚至拒绝接受采访。因而,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但要懂得怎么听,还要懂得怎么尊重被采访对象。

最后,当采访进入收尾阶段,常常容易松懈,匆忙了结,\"刀入库,马放南山\"。其实在结束提问时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忽视:

(1)向采访对象复核材料,力保准确无误 (2)回头看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 (3)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

特别是比较重要的报道,双方议论或讨论一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记者事先准备再充分,毕竟不是内行,有些东西需要采访对象补充,解释。总之,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体工作中,作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9

【参考文献】

【1】丁柏铨 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 炜 新闻采访写作【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 【3】梁建增,赛纳,张沽 调查中国【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4】林如鹏 新闻采访学【M】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 【5】 董冰 理论新闻传播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6】高世明 实用电视新闻【M】中国广播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