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史
综合训练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中国几千年历史凝结有许多成语故事, 其中不少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汉 3.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4.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5.据史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7.“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制 8.对比分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的局面,实现统一 ②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③都修筑了大型工程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占全部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郑和下两洋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1.民族英雄是指为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和主权,在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下列人物不是我国民族英雄的是
A.郑成功 B.左宗棠 C.戚继光 D.郑和
12.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历史信息。右图为清颁赐的用于确定、班 禅继承人的“金奔巴瓶”,该文物可以见证清朝加强了对下列哪一地区的管辖? A. B. C.黑龙江 D.
13.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
D.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二、非选择题:
14.(8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1分)
材料二 法家,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君权为核心,法制为手段的思想学派,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为秦朝最为采用。
(2)举一例说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1分)
材料三
(3)图1和图2对人类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图3科技发明对欧洲有何影响?图4代表的科技发
明由什么人传入欧洲?(3分)
材料四
人物 李时珍 宋应星
(4)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今“哈韩”、“哈日”(狂热追求日本和韩国流行娱乐文化)等风频频来袭,作为当代中学
生请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1分)
15.(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 以三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其他高级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决策系统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成就或代表作 ①__________ 《天工开物》 价值或重要地位 东方医学巨典 ②___________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丞相的职权。秦朝在设立的监察百官的机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完善了隋朝开创的哪一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何影响?
(2分)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3)朱元璋是怎样改组政治制度,解决君相之争的?(1 分)
材料三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成为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 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枢 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达到顶峰。
(4)清朝使皇权达到顶峰的措施是什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分)
16.(8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 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至2017年,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 “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的丝织品质量高,花色品种丰富,行销国内外。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向西,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道路,因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闻名于世,这就是“丝绸之路”。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原文大意:由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络绎不绝;从国外来的商贩,几乎每天都有进入边境的)。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1)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谁?由“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的现象可知,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2分)
材料二 ……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中国同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是北宋治平年间收入的三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至少答两点)(2 分)
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1分)
材料三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
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2分)
材料四 **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
(4)根据材料四,说说中国倡导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1分)
参:
1—5:BCDAA 6—10:BCBBD 11—13:DBD 14.(共8分) (1)仁和礼(1分) (2)商鞅变法(1分)
(3)促进了知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等;(1分)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1分)阿拉伯人;(1分)
(4)①《本草纲目》;(1分)②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1分)
(5)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继承、发展、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15.(共7分)
(1)为百官之首,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1分)御史大夫;(1分)
(2)三省六部制;(1分)加强皇权,分散相权,建立起能为皇帝所控制的决策系统(或三省相互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1分) (3)废除丞相制度,分权于六部,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1分) (4)设军机处(1分)
(5)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1分) 16.(共8分)
(1)张骞;(1分)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1 分)
(2)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商业繁荣;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等(答出两点即可得 2分);市舶机构(或市舶司)(1分)
(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1分)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言之有理,答对一条即可)(1分)
(4)扩大全方位开放,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等。(言之有理即可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