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京腔京韵自多情》教学赏析

《京腔京韵自多情》教学赏析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京腔京韵自多情》教学赏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音乐教材中加大了民族音乐的比例。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的放失地选择了种类多样、色彩鲜明的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音乐。笔者有幸观摩了第六届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八中一位教师的课,感受颇深。她所选的上课内容是人音版教材第十七册第三单元《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课堂以“抓住京韵大鼓的音乐特点,激活京韵大鼓的教学”的理念进行教学。围绕京韵大鼓教学,从伴奏乐器、演奏特点、旋律特点、演唱技巧等入手,加之引导,运用发现、对比的教学方法,在京韵大鼓教学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了解民族文化、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遗产的教学目的,继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授课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厚重的民族音乐文化积淀、扎实的音乐教学功底、准确精到的教学语言、京味十足的范唱表演、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一、厚重的民族音乐文化积淀

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影响,一些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事实上,大多数音乐教师对京韵大鼓之类的曲艺音乐较为生疏,极少会范唱,进而缺乏教授的勇气。北京这位教师能选择教授京韵大鼓这一内容就足具挑战性。

开课伊始,教师表演了川渝地区一种很有特色的曲艺文化,四川盘子,娴熟自如的演奏和演唱把学生引入到美妙的意境。大大激起了他们的兴趣。随后,她又在三弦录音伴奏下边击鼓边地道地演唱《丑末寅出》唱段,对京韵大鼓做出了极好的范唱,扎实的唱功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接下来,教师从京韵大鼓的前奏音乐中的伴奏乐器书板、鼓毽子说起,引导学生通过“重音记号、敲击点、音色变化对比、曲种的典型节奏型”演奏好基本鼓点“老七点”(如谱例1):

初步掌握演奏要领后,教师又指导学生熟悉“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中都不可或缺的一样伴奏乐器,三弦。随后,她又带领学生边拍手边视唱京韵大鼓在音乐旋律上独特的固定前奏,如图谱例2:

最后,她播放了两种不同的鼓书曲种前奏,引导学生判断哪个是京韵大鼓的前奏?在学唱环节中,充分展示了该教师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积淀。 教学片段一:

师:骆玉笙的演唱之所以打动人,不仅因为她深厚的演唱功底,更因为她在演唱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说“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是曲艺演员的最高境界!骆玉笙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兼容并蓄,不断地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骆派唱腔,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欣赏京韵大鼓的开山鼻祖,刘宝全和骆玉笙演唱的这句“丑末寅出,日转扶桑”,请大家对比两人的演唱韵味儿有何不同?

生1:我觉得前一个更注重说,后一个更注重唱。

生2:刘宝全的声音比较铿锵有力,骆玉笙是比较婉转的。

师:好,同学们都抓住了重点,第一个刘宝全唱的是(教师范唱一句)非常干劲有力,像说一样。而骆玉笙的演唱(教师范唱一句),听着比较

连贯委婉,他发展了京韵大鼓的歌唱性和抒情性,使其变得更加委婉、抒情、细腻,抒情色彩更加浓厚了,所以我们说骆派唱腔也是京韵大鼓的一个里程碑。

这堂课,备课扎实,授课细致。教师厚重的民族音乐文化积淀是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让他们懂得欣赏,体会其唱腔,熟悉其韵味。不仅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大有裨益,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了重要作用。笔者身处浙江,作为音乐教师也应深挖当地文化资源,如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义乌道情等一些地方曲艺唱段。将其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努力把饱含乡土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音乐文化潜移默化的植根于学生的心里,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二、扎实的基础教学训练

不论是京韵大鼓的基本鼓点,“老七点”的练习,还是让学生学唱自己最想学唱的一句和引导学生对京韵大鼓固定前奏的演唱。不论是从“吐字行腔”或从拼音上做文章、咬住韵母入手感受京韵大鼓的演唱韵味,还是教师范唱、齐读、口传心授式学唱,都环环紧扣,毫不含糊。教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学唱指导,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品到了其独到的演唱韵味儿。 教学片段二:

(教师指导学生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一经典唱句。经过一番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学唱,待学生基本掌握曲调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原唱从演唱韵味上发现自身差距。)

生:我觉得我们的气势差得太多了。

师:是的,气势是靠演唱技巧来支撑的,不是拼命唱就有气势了。京韵大鼓的唱功讲究的是字、劲、味、气。其中这个“字”强调的就是咬字吐字的重要性。下面我教大家这个“吐字行腔”的窍门,请跟我一起来做口腔体操(师生齐读)。

师:好,铿锵有力多了!刚才的拼唱是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中常用的演唱方式,可以使声韵更加悠远,确保行腔圆润。(屏幕显示:腔圆,拼唱)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该教师的课,以真实作基础,以朴实作风格,以扎实作追求,拥有了理解“音乐”和“音乐教学”的根基。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注重教学的选择性,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机会。通过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另一方面又注重教学的情景性,深入挖掘歌曲美感特征,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将知识技能融进体验性学练之中。学生在教师扎实有效的学唱指导下,主动地探寻、领悟、体验,通过熏陶、感染、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曲艺音乐的演唱技巧,把握京韵大鼓的演唱韵味。

三、深厚的音乐教学功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教师若不具备深厚的音乐教学功底,就很难满足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需求。尤其是对于京韵大鼓这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音乐教师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喜欢学、学会唱,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这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既现实又富有研究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透过该课可以发现: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演

唱、演奏、语言等音乐教学功底,还应不断提高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创新课堂的新思维,进一步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用自己的音乐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亲近音乐、学习音乐和感悟音乐。 教学片段三:

师:老师是第一次来到重庆,在这里感受到了浓郁的“川渝文化”,尤其是重庆的地方曲艺引起了我的兴趣,下面我为大家学唱几段,请大家点评点评!(生鼓掌叫好,师开始表演唱毕,学生鼓掌叫好。)

师:其实这是咱们川渝地区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曲艺文化,四川盘子它是运用多种不同的演奏手法,通过击打盘子的不同部位来配合演唱、中国从南到北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曲艺文化,老师来自北京,当然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北京的曲艺唱段作为礼物,下面就为大家表演一下。(教师在三弦录音伴奏下边击鼓边演唱《丑末寅出》唱段,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以出色的范唱示范、扎实的学唱指导、细致的欣赏体验,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经验是该音乐教学艺术的特色之一。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同学表演川渝地区很有特色的曲艺文化,四川盘子之外,还在三弦录音伴奏下边击鼓边演唱京津地区的曲艺文化,《丑末寅出》唱段,在学唱环节,教师自弹自唱了《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歌曲。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课堂,把演唱技巧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把握京韵大鼓的唱腔韵味,体会曲艺艺术演唱时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从历史到唱腔,每一环节都讲解、指导到位,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听得懂、学得会。教师课堂中举手投足间有涵养,厚重质朴间见真实,游刃有余间显从容,其捕捉音乐之敏感、评价语言之准确、领读范唱之地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透过课堂的每个细节,都能看出教师深厚的音乐教学功底,体现了教师对所教内容美感特征的充分挖掘和音乐内涵的深刻思考。 四、及时而准确精到的语言评价

课堂教学语言除了精简独到的讲析、流畅无痕的过渡、精美有力的小结之外,更应注重准确精要的语言评价。及时、准确、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过程。这堂课,教师时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教师随机挑选两位同学上讲台演奏“老七点”这一节奏后评价说:“非常好,打得还特别流畅!”;在请一位学过吉他的同学模仿琴师上讲台拨奏三根弦的音高后她又评价说:“不错,看来这位同学是有训练基础的,弹得很有力度!”在让同学自己来选择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最经典的乐句时,针对同学的选择,教师又评价说:“这位同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一句正好是点题,所以是经典乐句。我们就唱这一句,其实这一句是最有难度的,看来同学们也是很敢于挑战的!”;在沿袭京韵大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指导学生学唱后,教师评价说:“很好,别低估自己,一下子已经基本掌握曲调了,为熟悉旋律,我们再来唱一遍,大家还可以唱得更自信一些。”

窥一斑见全豹。课堂上,教师善用启发性、针对性、丰富内涵且富于变化的即时评价用语,做到语言不空洞、不肤浅、不乏味,不断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并及时、合理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这样的评价,从作用上来看,有时是肯定的表扬;有时是赏识的激励;有时是准确的校补;有时是委婉的提醒;有时是合理的引导;有时是巧妙的点拨;有时是艺术的深化。其课堂评价追求的就是及时、准确、简约、敏锐。品味该课,可以发现:课堂因真诚而诠释了作品文本的内涵,因激

情而流淌着音乐情感的河流,因建构而体现着互动探究的思维,因语言精致而萦绕着柔婉细腻的余韵,因互动共享而激发着音乐学习的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