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单元整合教案 基础过关等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单元整合教案 基础过关等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以“美德”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四篇精彩的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阐发了美德的各个侧面以及重要意义,它们分别是《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在这四篇课文中,第一篇着重讲述了勇于承认错误的高尚品德,第二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面对灾难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第三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第四篇课文主要讲述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这些美德在社会以及个人交往中的重要意义。 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展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单元语用 字词掌握 1.正确认读本单元9个二类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及文中的好词。 2.正确书写40个一类生字。 3.正确认读文中的易错字及好词。 4.能够正确熟练的朗读本单元课文或句子。 1.能从诗歌中感受作者对雪人浓浓的眷恋之情。 2.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习作训练 1.《最后的姿势》:苏教版《6 乡村教师》和启智阅读《10穷人》 拓展课例 2.《船长》:启智阅读《小橘灯》和《金色的鱼钩》 课时安排 基础过关1课时 主题精读2课时 主题略读2课时 拓展阅读2课时 读写结合1课时 主题习作2课时 综合训练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第二单元 基础过关课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一 字 词 认 读 关 1.正确认读本单元9个二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书写40个一类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3.正确认读文中的易错字及好词。 4.能够正确熟练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一、出示单元人文主题与语用主题,明确告知读写结合与习作的具体内容,以及拓展阅读的具体篇目(本环节的设定是为了要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初对这两周的学习有个整体的印象。)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本单元以“美德”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本单元的语用主题是: 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展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单元读写结合的内容是: 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介绍你敬佩或者喜欢的一个人。 本单元习作的内容是: 1.能从诗歌中感受作者对雪人浓浓的眷恋之情。 2.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本单元拓展阅读的课文: 拓展阅读一:苏教版读本《6 乡村教师》和启智阅读《10穷人》 拓展阅读二:启智阅读《小橘灯》和《金色的鱼钩》 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出示教学目标(此环节的设定是为了要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1.正确认读本单元9个二类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及文中的好词。 2.正确书写40个一类生字。 3.正确认读文中的易错字及好词。 4.能够正确熟练的朗读本单元课文或句子。 三、解决文中二类生字组成的词语、易读错的词语及文中的好词(二字词和四字词)能够读正确并理解重要词语,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廉颇、蔺相如、荆条、筵席、上卿、坍塌、瞬间、安普敦、巍然屹立、调遣、凄凉、瘪、脚腕、蹭破、粗糙 ⑴选各组1号或2号范读,正音。 ⑵小组内过关 ⑶组间过关,阻止漏网之鱼的出现,争取人人过关。 ⑷全班齐读,强化巩固。 四、本单元需重点掌握的(即标*的二类字)多音字进行语境练习 1.咽 yàn yān yâ:咽喉犯咽炎,吃饭难下咽,不堪痛苦,呜咽泪涟涟。 2.调 diào tiáo:爸爸经过新的工作调动,调到新的部门做民事调解工作。 3.模 mó mú: 模特身材好,模样也俊俏。 模仿再创新,模具被废掉。 4.薄 bó báo bò bù: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薄雾笼罩着大海。我家阳台种了一棵薄荷。今天老师让我们带着户口簿到学校。 ⑴生自己练读 ⑵汇报交流。 五、指导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句子。(能够正确、熟练并有感情的朗读,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1.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上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 2.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薄雾笼罩着大海.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4.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5.原来她的车胎瘪了,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找一块地方放置千斤顶。 6.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1)自由读 (2)小组练读,相互指正,争取人人过关。 (3)教师抽查,选各组2号或4号过关读,纠正字音 (4)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加以指导。 (5)齐读强化 六、文中一类生字组成的词语,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赵国、廉颇、韩勃、惧怕、唇舌战、昏庸、谭千秋、洗漱、吱吱声、废墟、震撼、深凹、幽默感、诠释、诺曼底、薄雾、玛丽、哭泣、大副、舰桥、阴森可怖、乔依、颠簸、矮小、车胎、袜子、愣住、餐馆、亲吻 ⑴选各组1号或2号范读,正音。 ⑵小组内过关 ⑶组间过关,阻止漏网之鱼的出现,争取人人过关。 ⑷全班齐读,强化巩固。 环 一、出示一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强调哪些字需要注意写法,然后听写节 二 词语。 赵、廉、韩、惧、唇、庸、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曼、字 词 薄、玛、泣、副、秩、舰、怖 廉:里边是“兼”,中间一横拉长。 听 庸:不能添横去横。 写 释:左半部分不是“采”。 关 谭:右上部分是两竖,不能写成“西”。 凹:笔顺为 竖——横折横——竖——横折——横。 舰: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不能写成点或捺。 黎:半包围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二、同桌对照大屏幕互批,同桌互相交流,说明错因,互帮纠错。 两种任务安排:有错改错,全写对的对照课本描红把字练写美观(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听写情况,再次确定需重点指导的字)

教 学 反 思 第二单元 主题精读课《最后的姿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教学关”造句。 目标 3、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体会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学习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情景导入 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片段。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谭千秋老师。 二、回顾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初读课文,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理清思路。小组合作完成本课的段落层次 课文共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部分 (2—7)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 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部分 (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 (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直奔语用点 (一)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课文第4至第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四处:“天空阴沉沉的”——环境描写,预示着灾情的发生;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场景描写,灾难突然降临,谭老师首先想到了学生,并大喊“大家快跑”;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尘埃腾空而起。”——场景描写,生死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 “地动山摇。„„楼房坍塌了„„”——场景描写,谭千秋老师遇难。) 2、讨论交流:这些描写对表现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有怎样的作用? 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找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词语,体会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小组交流,师生探讨。(十分危急) 4、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谭老师是怎样的人?小组交流,师生探讨。(临危不惧) 5、指名说一说第4自然段中的五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小组内练读,教师范读。(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感受他的临危不惧和以学生为重) 6、第6自然段中的动词有哪些?(拉、撑、护)准确运用动词是为了表现谭老师是怎样的人?(一心保护学生,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教 学 过 程 7、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感受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二)学习侧面描写,课文第8至10自然段。 为了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具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从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1、自由朗读课文,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语言,读出自己眼中谭老师的形象,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 小组分角色朗读,交流体会:谭老师是怎样的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这三位最具说服力的人物是: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 救援人员说:谭老师 ,让他 。 这是怎样的形象?指名读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永生难忘”,也让所有人“永生难忘”! 获救学生说:谭老师 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一位老师说:谭老师在 的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3、“永生难忘”、“飞身”、“生死攸关”从这些词语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谭老师的大爱无私和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三)小结写法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不仅进行了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同时还使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让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巩固知识点 (一)场景描写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 这 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4、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 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什么是侧面描写?什么是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和语言。 又称“直接描写”。文章的描写手法之一,与“侧面描写”相对。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也叫实写)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2、侧面描写要注意几点: 第一,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 第二,不把笔墨用在要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描写有关的旁物、宾物(其他事物),来间接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第三,侧面描写常常用景物烘托描写对象,用其他人物衬托描写对象;或借助其他人物的反映,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第四,侧面描写可以与正面描写交叉进行,呈现出多变化,不单调。 教学反 思

第二单元 主题略读课《 船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哈教学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目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照“遇险--自救--牺牲”为提纲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2)按提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用一句话来说说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的印象。(指名说) 三、重点突破,感悟船长的优秀品质。(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了解遇难时人们的表现。 1、默读课文相关内容,标记遇难时轮船的状况与人们的表现。想 一想当时的情形。试着边读边做批注。 2、读后指名说遇难时的情形。体会人们一片恐慌的情景。(在深 入体会的基础上出示轮船沉没时慌乱的视频,进入情境的体会当时人 们的心情。)引导思考:此时人们都在想什么? <二>、读懂全船一片恐慌时,船长如何指挥救援,感悟船长是如 何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语言描写) 教 1、自由读船长指挥救援的内容,想一想船长是如何指挥救援的?学 标记印象深刻的语句,并做好相应的批注。(学习自救过程中船长下过 达的三次命令)从他的表现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程 2、读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指挥救援的过程:先是大吼,然后是与机械师对话, 在对话后作出命令,指挥控制,提醒,催促。救援中,在救援过程中, 你对船长印像最深的描写是——(生结合有关重点句谈看法,师出示相 关句子,针对学生的看法适时点拨补充)。 4、在救援之中我们读到最多的还是关于船长的——语言。从这些语言与神情之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船长——(学生说) <三>、了解船长殉职的情形,读懂船长这样做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行动描写) 1、读一读船长殉职时的内容,划一划船长殉职时的样子,想一想船长在想什么。 2、读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疑问。 3、师做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课件出示:完成填空;哈尔威船长,这是一个() 的船长;这是一个() 的船长;这是一个() 的船长;„„ 4、面对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船长,你最想向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四、巩固知识点,了解文章描写上的特点。懂得如何写人。 哈尔威船长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雨果在人物刻画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那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刻画人物形象,在以后的写人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并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 五、小组合作,学习(人教版语文小读本)《沉睡的大拇指》(以一带一) 1、自由朗读课文并标画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爷爷的用心良苦? 2、小组间互相讨论 3、重点学习文中从爷爷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他对孙子的疼爱,从中体会浓浓的祖孙之情。 教学 反思

《负荆请罪》

教 学 目 标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了解剧本 课前阅读《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绳池之会”两个小故事。 1.出示“负荆请罪”成语图片,揭示课题(课件)。看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出自《史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古人讲究衣必整、纽必扣,可廉颇却赤着背;男儿膝下有黄金,上拜君王,下拜父母,可廉颇却在给蔺相如下跪。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为何要自取其辱,为何要负荆请罪呢?请罪的结果怎样?)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话剧。(以人物对话为主,是个剧本,两幕, 独幕剧。 多幕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方括号主要交代舞台教 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学 ) 过 过廉颇与蔺相如的冲突展示了人物性格特点。程 3.引入课题。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剧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两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第二幕)。 1)默读课文,在课文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2)小组交流感受和疑问。 3)教师指导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 2.了解“负荆请罪”的由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第一幕) 1)默读课文,在课文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2)交流课前预习《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绳池之会”两个小故事。 3)小组交流感受和疑问。 4)教师指导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 3.再次轻读课文,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全班进行交流。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品读第一幕重点句“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得出结论:蔺相如顾全大局,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2.分角色朗读第二幕,感受廉颇的鲜明特点,深化蔺相如的形象。 1)教师指导读出两人的不同心态。廉颇的满面羞愧、满心悔恨,蔺相如的满面欢喜、满心惊讶。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廉颇知错就改,态度诚恳,深明大义。 五、激情展示,朗读体验 1.小组展示。在这个剧本中,我们认识了知错就改的廉颇,认识了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的蔺相如,更通过课文以外的内容对他们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2.小组合作排练,表演。 (合作排练以课下为主,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可以在课文基础上增加人物的表情动作等。) 3.全班表演,组织学生评价。 4.教师总结评价。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编写对联:上联:廉颇知错负荆请罪,下联:(-----)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将相和 廉 颇 态度诚恳 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爱之链》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 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教 学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目 标 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3、初步感知小说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一、 导入 读课题:爱之链。链,就是“链条”;之,就相当于“的”。爱之链就是“爱的链条”。在这根“爱的链条”上,有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你轻声读一读课文,然后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 乔依帮助一个风雪中等了一个多小时的老妇人,给她换好了车胎;老妇人帮助一个怀孕8个多月的女店主,给她留了些钱。 教师点明故事的意外结局:读完最后一句话,你会发现什么?(那个女店主) 的丈夫竟然就是乔依。 点拨:故事吸引人的正是这样的“意外”结局,“意外”才使得故事变得曲折、 生动。 二、理清课文脉络 教 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学 第一段(1—8自然段) 第二段(9—11自然段) 第三段(12自然段) 过 程 三、学习小说情节中的细节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叫“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彼此之间对于很多事情的细节并不知道,而我们读者却好像 是上帝,对这一切全都知道。而那些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的细节,却往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者的心。仔细读一读这篇小说,用心感受一下那些“人物不知道”的细节,可以在边上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1. 生读书 2. 全班交流 提出交流要求: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分享你的阅读收获。交流的时候,先说一说你所发现的那个“人物不知道”的细节,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对同一个细节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补充。 预设一: 老妇人不知道的是乔依为了帮他修车胎,在寒冷的天气中干活,连手、脚都蹭破了。这一点真让人感动,乔依对一个陌生人都这么好,心地真的太善良了。 出示“他的脚腕被蹭破了,因为„„更脏了” 本段怎样写出乔依的善良的?生说 关注这些地方,读出善良的乔依。指生读,指导读 预设二:老妇人不知道的细节是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乔依已经失业了,并且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 出示“乔依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凄凉” 抓住“凄凉”,理解这个词,读出乔依的这种心情。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细节呢?生说 (让学生知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乔依还是热情地帮助了老妇人,最最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老妇人的钱一是学习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二是进一步感受到乔依的善良) 乔依除了失业,他还有什么困难? 生说(他妻子又怀孕8个多月了,马上要有小孩了,家里却很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 引出“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是这么做的” 说说乔依没有接受老妇人钱的原因,生说 乔依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天经地义,理解这个词意 说说你的感受,读出你心中的乔依。指生读 小结:身处困境,满目凄凉,却依然热心助人,毫无怨言。这样的人心中有的是“大爱”!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 预设三:老妇人还不知道,乔依看着她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 出示句子“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 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 生说 说说“看着”流露出的是什么? (爱!真正的爱!) 读出乔依的爱 小结:“大爱无言”!老妇人不知道,我们却知道! 预设四:女店主不知道的是老妇人悄悄地给她留下了钱,是因为他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有人”就是她的丈夫。 好人总有好报!多温暖人心的话啊! 读一读这句话“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预设其他:乔依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 乔依还不知道老妇人真的记住了他的话,去帮助了一个有困难的人,而那个人居然就是自己的妻子。 小结:这就叫爱的传递!简称——爱之链 刚才我们交流的那些细节,流露出的就是人间的爱。读小说,就是要在这么细节中去感受、去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 四、感悟本文的价值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结尾。 出示: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比较 如果结尾这样写,行不行? 出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杰克„„”,或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奥巴马„„” 生说 (小说的主要人物要贯穿故事的始终。不能显得很突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指导:同学们,其实小说的情节发展预示女店主的丈夫必然就是乔依。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说 (因为小说的题目是《爱之链》,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而女店主就是乔依的妻子,也就是老妇人又无意中帮助了乔依,这就是爱的一个个链条,将他们连在了一起。) 小结:小说,特别是小小说,结局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失业的乔依,家境困窘,帮助别人却不要报酬,在人们的情理之中,他应该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会于心不忍。于是,老妇人帮助的那个女店主,就是他的妻子。这种巧合,合乎每个善良人的心愿。你读了这篇小说,感到心满意足了吗?心里踏实吗?晚上睡得着觉了吗? 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读者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紧紧地为故事中的人物揪心。这是因为好的小说,假得像真的一样,甚至比真的还要真!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合情合理,即使是如此巧合的事情,我们也愿意它是真的。它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与乔依一样美好的东西,那就是——爱! 小说的题目就叫《爱之链》,这链条上有乔依、老妇人、女店主,还有谁? 生说 对,这就是小说《爱之链》的价值! 五、学习小说中环境的描写的作用 我们读小说,一般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而往往忽视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本文就有关于环境的描写,这些描写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作用吗? 1.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样一个环境,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出示:“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伊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乔伊工作的工厂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生读 这里写的环境是乡间公路。哪个词最能概括你对这个环境的感受?生说(凄凉) 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凄凉的环境呢?生说,引导学生找出所描写的景物 (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一个穿破衣服的人) 指导:一个落魄的人!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生说 为什么不能选择早晨,阳光明媚的天气,平坦的公路,奔驰牌汽车? 交流引出:这叫环境衬托,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心境。好好读一读这段环境描写! 自由读 点名读,评读 全班读 . 2.小说的第二个环境在餐馆,只写了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出示:“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 指导: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环境?“餐馆里面十分精美,灯火辉煌。”不是更美吗? 生说(这样的环境就衬托出女店主生活困难,没有钱装修,连灯光都是昏暗的;说明女店主需要别人的帮助。餐馆虽然是破旧的,但是女店主却一直是热情的,对比;这里的环境描写和开头的乡间公路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衬托出他们生活的艰难,心里的凄凉。但是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热情,充满爱心。 3.小说的第三个环境在哪里?(餐馆的里屋。) 指导:里屋是乔伊夫妇休息的地方。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如果我们要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生说,老师适时引导 师生互评 (帮助学生明确应该写些什么,怎样写) 现在,请你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以“清晨,乔伊醒来„„”开头,要用上这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生自由写,老师巡视 全班交流借鉴。生读。评一评。完善小练笔 六、拓展范读,启思归疑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7. 爱 之 链 乔依 老妇人 女店主 ↓ ↓ ↓ 老妇人 女店主 乔依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读写结合课

教学目标 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介绍你敬佩或者喜欢的一个人。 一、回顾课文写法 1.第六课《最后的姿势》中,为了表现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品质,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烘托人物形象。打开课本,默读相关段落。指名说一说哪些段落是正面描写,哪些段落是侧面描写。(1,3,4,6段,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等,为正面描写;8,9,10,11段,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等对谭老师的介绍,从侧面烘托其对学生的大爱) 2.小结写法: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生动、逼真,除了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之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别人对他的评价,使人物更加的栩栩如生。 二、 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介绍你敬佩或者喜欢的一个人。 2.提示:比如,你想写老师,你就可以加入你父母或者同学对老师的评价;你想写同学,可以加入同学或者老师对这位同学的评价;你想写父母兄妹,可以加入亲人对他的评价。等等。 三、动笔表达。 四、小组交流,然后取长补短修改片段 五、佳段欣赏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反 思 第二单元 拓展阅读课(一)

1.正确流利朗读苏教版《6 乡村教师》启智阅读《10 穷人》 教学目标 2.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读书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4.巩固语用点。 环节一:明确学习目标 教 学 过 程 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朗读苏教版《6 乡村教师》启智阅读《10 穷人》。 2.课文重点片段,指名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读书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环节二:检查过关《乡村教师》。 (一)找各小组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接读,教师相机评价,并纠错正音。 给全体学生以正确示范。(关注全体学生的倾听习惯,听学生的注音标画) 注意指导一下词语的正确读音: 调侃 贫瘠 惋惜 门框 踉跄 轻描淡写 哇哇大哭 (二)小组互查互教。1号和4号接读,3号和2号接读,在读中法相问题并负责互相教会 (三)选择最喜欢的小节当堂成诵 (四)找一找场景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环节三:《穷人》 (一)找各小组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接读,教师相机评价,并纠错正音。 给全体学生以正确示范。(关注全体学生的倾听习惯,听学生的注音标画) 重点指导词语: 汹涌澎湃 搁板 轰鸣 怒吼 心惊肉跳 勉强 抱怨 潮湿 阴冷 投入眼帘 僵硬 蜷缩 忐忑不安 吱嘎 魁梧黧黑 严肃 搔搔 (二)小组互查互教。1号和4号接读,3号和2号接读,在读中法相问题并负责互相教会 (三)第一自然段用白描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渔家小屋里暖和、舒适、干净、温馨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描写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找一找相关的语句,体会正面和侧面描写对突出桑娜勤劳、能干、善良品德的作用。 (四)课堂上组织背诵 教学反 思 第二单元 拓展阅读课(二)

1.正确流利的朗读《小橘灯》《金色的鱼钩》 2.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读书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4.巩固知识点。 环节一: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的朗读《小橘灯》《金色的鱼钩》 2.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读书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目标 教 学 过 程 环节二:检查过关《小橘灯》 (一)找各小组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接读,教师相机评价,并纠错正音。 给全体学生以正确示范。(关注全体学生的倾听习惯,听学生的注音标画) 注意指导一下词语的正确读音: 斑斑血痕 发髻 敏捷 洋蜡头 橘瓣儿 (二)小组互查互教。1号和4号接读,3号和2号接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并负责互相教会 (三) 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小姑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觉到的?(语言、动 作、神态) 环节三:《金色的鱼钩》 (一)找各小组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接读,教师相机评价,并纠错正音。 给全体学生以正确示范。(关注全体学生的倾听习惯,听学生的注音标画) 注意指导一下词语的正确读音: 颧骨 搪瓷碗 严峻 奄奄一息 抽噎 (二)小组互查互教。1号和4号接读,3号和2号接读,在读中法相问题并负责互相教会 (三) 检查过关。抽查个小组3号或4号或各队中个抽查一两个小组接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给小组评价。 (四)指名说《金色的鱼钩》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位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并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反 思

第二单元 习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一、能从诗歌中感受作者对雪人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 学 反 思 一、导入: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创设温馨的爱的氛围,让爱浸染每一个人的心灵。 二、习作指导 1.提示学生图文结合,明白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2.回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把最感动的一件事讲给同桌听。 3.回顾昨晚向父母表达爱后父母的神态和动作,思考通过父母的神态和动 作反映出的他们的内心情感。 教 4.老师强调习作要求。 学 5.写法指导。 过 如何使场面描写生动感人? 程 (1)环境描写进行铺垫。 出示《爱之链》第一自然段和《爱如茉莉》的有关内容。 (2)关注细节,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引用《爱之链》中的第四自然段。 作者抓住乔依的修车动作与神态,把乔依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的态度刻画 的淋漓尽致。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

第二单元 习作讲评课

教根据习作要求,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学目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标 教 学 过 程 一、教师再次强调习作要求。 二、表扬 1.出示优秀习作学生的姓名,给予不同的加分。 2.选择写得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3.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4.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习作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5.小组内互相阅读优秀片段。 三、习作病例诊断。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点评不到位的,教师补充强调。 7.学生读评语:默读老师对习作内容的批改及文后的评语,读三遍。 8.动笔修改。 教 学 反 思

练习二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过 程 1、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 明确采访中的基本注意点 ,知道采访的具体要求,在实际活动中学习采访。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演示这部分“开心辞典”的片段。 (2)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用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可以同桌相互问答) (5)共同小结积累同音词的使用和辨析方法。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像这样的同音词。(学生思考、交流,列出一组或几组这样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题目形式也可以有所变化)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说说题目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不懂的词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 (3)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集体练读,同座练背。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如果付出,便不期望回报”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湖水与堤岸、山岭与青草”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谈谈自己读过诗歌后的个人感受。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临写《船长》中的最后一段,提醒孩子:字写在每一行的中间,标点占一格。 四、口语交际 教学 反思 1、明确采访中的基本注意点 ,知道采访的具体要求,在实际活动中学习采访。 教学过程: 1、采访其实是一种交往。但并不是随意地交谈。 2、同学们在生活中,特别是想小记者的同学少不了要采访。怎样学采访呢? 我们要学会采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 1、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⑴要确定被采访的对象,采访的目的以及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多了解被采访对象,从而掌握采访前的第一手资料。 ⑵事先预约。写信或电话联系被采访对象,让其也有个心理准备,可以使其对你的提问做到心中有底,从而顺利地接受你的采访。 ⑶编拟采访提纲。采访前把准备提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再排个队,即先问什么,接着问什么,最后再问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对刚刚学做采访的人尤为重要,建议根据提纲,演练一遍。 ⑷准备好必带之物。如小记者证章、证明、笔、笔记本、照相机、小型收录机等。为了采访中的安全或有个照应,最好两三人一道前往采访。 2、采访时,要有礼貌,随机应变。 ⑴礼貌。首先,要守时;其次,要主动出示有关身份证明,主动自我介绍;第三,采访中不能强人所难,对一些被采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刨根问底,要尊重别人;第四,自始至终,要注意礼貌用语,说话别高喊大叫,要自然大方,音量使别人听清楚为宜,过于胆小、拘谨、不好意思,都会影响应变。 ⑵留意观察,记录要点。 采访过程是个双向接受的过程。采访中要做到一个有心人,注意被采访对象的动作、举止、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显现,要力求又快又准地记录被采访者的话语,至少记录下要点,如一些数据、精彩的语言等。回到家后要趁热打铁,边听录音,边整理记录。 3、采访后要致谢。 二、练习采访 请你小记者的身份进行一次采访活动。以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运动员、书法家、小手风琴手、故事大王等其中之一为采访对象,填写下列表格。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身份 主要外貌特征 采访目的 采访中心内容 主要事迹 采访提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