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文本解读:《师说》中的论证艺术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所以 “说”这种文体以其严密的逻辑性,抒发自己的观点。《师说》一文的论证艺术条分缕析,层层加以详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说》,题目中的“说”字已标明它的文体特征,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说理深刻,论辩严谨,论证有力。今天,尤其要重视学生思辨思维训练的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更要从文体特点入手,认真研读文章的结构,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探究其论点和论据间内在的逻辑关联,从文本层层论证中去体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韩愈愤世嫉俗的痛恨与力挽狂澜的决心。
作为论说文的经典范本,《师说》的文本解读和议论文写作教学始终是紧密相连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审视一篇议论文的说理和论证,会去看它首段是否清晰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是否合理阐释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韩愈的《师说》又是如何与这样的逻辑角度契合的呢?
首先,我们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题目是“师说”,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习惯于批注式阅读的孩子看到这样的题目,自然会思考、标注一些问题:作者对于师道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呢?这些问题很快就在第一
段有了眉目。作者在第一段开宗明义,阐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看法,概括起来有三点: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也是本文反复说明和论证的三个观点。
“学者必有师”,既然言及“学者”,也就是下文提及的“今之众人”“君子”“士大夫”,不是指的“童子”。今之众人、君子、士大夫为什么必须从师学习?“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好像故意冠上一个头衔“古之学者”,就像《劝学》中“学不可以已”前冠上“君子曰”,使自己的论证更有力。作者用古代的事实证明,在先秦和汉代,学者都一定从师学习,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把这个好的传统丢弃了。弦外之音自然是在解答我今天为什么又提出“师道”问题,这和作者写作《师说》的背景以及写作缘由是契合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阐明了学者为什么需要老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学者的老师,不是童子的句读之师,而是传道受业解惑之师。我理解这个“道”指的是儒家之道;这个“业”指的是下文提及的“六艺经传”和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求教的各种技能;这个“惑”是存于每个人内心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终”字隐含了作者太深的忧患。
那么我们怎么择师,到哪里去找“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韩愈回答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地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在真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这好比是照亮黑夜的明灯,刺破乌云的闪电,使人眼前陡然一亮。但在当时,它犹如一个重磅,那些秉持着“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想法的士大夫们怎能不恐慌?
从文本整体来看,《师说》第一段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三句观点性的句子之间的关联又使其段落内部论证层次内涵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逻辑结构。我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也一再提醒学生,关注文本整篇的论证结构的同时,也要理清段落内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更好更深入地探究文本的论证结构。
其次,我们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
《师说》,在第一段提出观点后,并没有把“为什么”和“怎么做”分开阐述,而是直接用多种论证方法,把两个问题融汇到每一种“方法”中。而作者所用的多种论证方法,又是以对比论证最为突出。
01
“古之圣人”与
“今之众人”对比。
在正面理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解后,作者有感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社会现实,首先从一般现象上,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古人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结果“圣益圣”。而“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愚益愚”。作者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
人”的从师及其结果加以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从师”的风尚已丧失殆尽,症结在于“耻学于师”,问题已相当严重,如何解决?不言自明——从师学习。这一层暗示出他焦虑的心理状态。
START OF SPRING 02
“爱其子”和“于其身”对比。
“于子”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己”呢?“则耻师焉”。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士大夫们择师教子只是装点门面的虚伪本质。这也让我们看到这一层实际上说明了作为“成年人”的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一个原因是怕被别人瞧不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把“传道”作为教师首要职责,故以“道”为大,而以“授之书”“习其句读”为小。学习句读知道拜人为师,而对于大道却茫惑不解,不愿拜师请教。作者紧扣“师道之不传”,指出“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简直是愚蠢至极。作者痛心至极,不但回答“为什么”要从师,也间接回答择师的方法,“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0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 “士大夫之族”对比。
“今之众人”都耻学于师吗?很显然,对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批判,若仅停留在第二组对比这个层面上,仍有意犹未尽之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能坦然地指出别人的不足,并能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而那些养尊处优的士大夫们,一旦谁“曰师曰弟子云者”,他们就会“群聚而笑之”。并头头是道说什么“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种恶劣的风气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们,形成了“耻师”的恶性循环,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可怪也欤”,鲜明地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的缘由在于“耻师”。一组对比,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师道不复,“君子”之智反不及普通人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如何做,不言自明。
START OF SPRING 04
年龄和才智关系交相对比。
前三组对比,是文本第二段内容,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集中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从师学习的态度呢?古之圣人又是怎样从师学习?以谁为师?
“圣人无常师”,文本第三段,指出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好学,而且“无常师”。文本引用具体事例,再次阐述学必从师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用被封建社会奉为至圣的孔子以能者为师为例,再援引孔子的语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举其例、引其言,事与言相得益彰。此处的事例关联前文第一段“古之学者”、第二段的“古之圣人”,进一步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使圣人从师学习的内容得以深入完善。
这一段是立论,又与前文相联,形成年龄和才智关系交相对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有聪颖早慧者,也有大器晚成者,学习,不用管年龄的大小,只要能学到“道”,即使年老者向年轻者请教,也不是丢人的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谓教学相长,其乐无穷。
05
李蟠和众人对比。
上面四组都是明对比,文本最后一段把李蟠和众人做暗比。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从师而学,暗示其他年轻人应向他学习。不但说明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同时继续批判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的思想。作者对当时的“耻师”风气痛心疾首,遇到李蟠这样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从师”的希望,因而借此撰文,暗比现时之人,特别是年轻人像李蟠这样的人太少了,盛赞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也是暗示其他年轻人应向他学习,使“从师”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彻底矫正“耻师”的陋习。
“能行古道”的李蟠,不同于“今之众人”的“士大夫之族”,虽是交待写作缘起,实际可以看作是第二段中“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内容的延伸,并与之形成对比,属于正面阐述。
五组对比,始终在回答着“为什么”从师,“怎样”从师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延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篇目,常读常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论证结构带着我们深入解读经典,经典文本的论证艺术也将引领我们向议论文写作教学延展,向青草更青处慢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