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
兴化市实验小学 周佳佳、王秀凤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在一年级已经学习直观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且也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学生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要让学生没有琐碎感,我们设计了以灰太狼买鞋和小青蛙跳远比赛的故事情境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教学时,注重教与学、教与练的无痕,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以开放的心态,轻松而快乐地学习知识。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尺、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厘米长的小棒、一张前置学习单和一张探究学习单。
学习过程:
嵌入式课程内容:奇妙的“身体尺” 前置学习: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和这根小棒差不多长?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图文讲述“灰太狼买鞋”的故事。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教学的开放首先要让学生开心,课的一开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灰太狼”买鞋为故事情节,成功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学生很快进入了故事角色,为寻找答案而努力思索,最终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第二板块: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1)认识数字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2)认识刻度线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线。每一个数都对着比较长的刻度线,较长的刻度线对着几,就叫它刻度几。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认识厘米
(1)直尺上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几到刻度几长度是1厘米?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厘米吗?你能在直尺上找到5厘米?
说明:几厘米里面就有几个1厘米。
【设计意图: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里在引入直尺,了解直尺的结构后,先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形成1厘米的初步认识;再借助1厘米比划出单位长度1厘米,“记在脑子里”,具体感知它的长度;接着找出大约长1厘米的实物,在交流中互相感受,强化1厘米这一单位长度
的印象。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感知开始,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5厘米等,则是学习测量长度的直接基础。】 第三板块: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1.量线段
2.认识大约几厘米(小青蛙跳远比赛) 3.画线段
【设计意图:以“青蛙跳远比赛”的情境为主线,把量长度、认识大约几厘米
和画几厘米的线段的学习串联起来,让学生顺势而下,趁兴而做,淡化了教的痕迹,隐去了练得味道,凸显了“学”的氛围,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以开放的心态,轻松而快乐地解决了一道道开放题。】 第四板块: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用断尺量。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五板块: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小结 2.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本课知识,并引出更大的长度单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