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34卷第5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Vol.34No.5Sept.20192019年9月DOI:10.14045/j.cnki.15-1220.2019.05.015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刘小兵,李叶兵,罗世韡,王辉艳,李玲

(西华大学,四川

[摘

成都

610039)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要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将需要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与人才需求相匹配,但目

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大多停留于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满足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期望和需要,造成应用型、复合型硕士人才严重短缺.本文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探讨,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确立了“1+3”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333”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度的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构建了“123”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产学研用;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815(2019)05-0442-05

ResearchonTrainingModeofInnovationAbilityofFullTimeEngineeringMasterStudents

LIUXiao-bing,LIYe-bing,LUOShi-wei,WANGHui-yan,LILing

(XihuaUniversity,Chengdu610039,China)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adjust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requiredbyChina’seconomicconstruction,itisnecessarytomatchtheeducationmodeofpostgraduateswiththedemandfortalents.However,thetrainingofmasterstud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mainlyfocusedonatheoreticallevel.Thelackoftrainingininnovationabilityandpracticalabilitycannotmeettheexpectationsandneedsofhigh-techenterprises,andresultsinaseriousshortageofappliedandcompoundmastertalents.Themainproblemsinthetrainingmodeoffulltimeengineeringmasterstudentsarediscussed,andsolutionsareproposed.A“1+3”innovativepracticetalenttrainingconcept,“333”talenttrainingcurriculumsystem,amulti-dimensionalevaluationsystem,atrinityguaranteesystem,anda“123”innovativepracticetalenttrainingmodelaredeveloped.Thisresearchcanprovidereferencesfor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abilitiesoffulltimeengineeringmasterstudents.

Keywords: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usage;Masterstudentsinengineering;Innovationability;TrainingMode;Reformandpractice

响应国家“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推广,主要围绕招生、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实践.本文探索与研究工科类研究生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及度评价体系,有利于解决当前研究生创新实践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欠缺、实践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该成果可为研究生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川学位【2013】15号)

作者简介:刘小兵,西华大学教授,博士后.

第5期刘小兵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443

1

1.1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社会认可度不高,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最近几年提出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是研究生培养的新型式[1].大多数考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

学位的概念不够清楚,毕业业去向迷茫,尤其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用人单位并未觉察到在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认可度也不高,这就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2].生源质量是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第一步,部分高校招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主要来源于推荐免试和调剂,其中许多调剂生并非主观意愿选择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因此,让考生充分认识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和创新十分重要,并且自愿报考专业研究生学位也是培养专业硕士中十分关键的环节.1.2

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许多学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中,有90%的课程都与全日制学术型培养方案的课程一致,并没有与学术型硕士生区分开课程设置体系[3],没有明显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负责制,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协助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然而,许多高校现实的状况是保持了校内理论培养为主,缺乏校外导师的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重理论重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不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色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4].1.3

专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相关行业的广泛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工程师和技术类人才,因此,教学专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环节.由于部分导师缺乏相关企业资源而不能实现校外导师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加之许多高校的产学研基地不能满足广大研究生的科研方向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半数学生未能进入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专业实践环节推进困难重重;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高校实验设备不齐全,缺少建设资金和实验场地,很多实践类课程无法顺利进行,导致专业实践环节不能更好地落实.

2确立“1+3”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理念

本研究根据国家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把握研究生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需求,确

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人才培养理念.

“1”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3”即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这种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培养过程多环节、多要素协同,以“走出去、请进来[5],协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培养具有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与决策等能力的创新实践人才.

3建立理论实践融合,创新基础并重的“333”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出高水平的技术与管理人才[6],他们应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能为导向进行设计,而不是侧重于某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可以按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的模块,一个模块可以由若干学科的内容组成,模块之间相对又横向联系,把不同学科之间并无直接关联的课程整合在一起,构成特定专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综合培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理论实践融合、创新基础并重的“333”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

“3个模块”指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课堂教学、工程实践、必修环节三大模块构成,课堂教学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和素质教育课构成,工程实践主要由校内工程实践教学课和校外工程

444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实践教学构成,必修环节主要由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社会实践构成.

“3种结构”指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达到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3个层次”指建立基础层、专业层、创新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 工程实践 必修环节 3个模块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学科方向课 跨学科选修课 实践教学课 综合素质 综合技能 3种结构 人文社科 类课程 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公共选修课 学术活动 创新实践 图1“333”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Fig.1“333”talenttrainingcurriculumsystem

培养方案由课堂教学、工程实践和必修环节三大模块构成,课堂教学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和素质教育课构成,实践教学课主要由校内工程实践教学课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构成,必修环节主要由中期考核(1.6%)、开题报告(2.6%)、学术活动(2.6%)、学术成果(2.6%)、社会实践(2.6%)构成.以西华大学为例,各部分的学分比例见表1.也可根据学科类别,作适当的调整.

表1

各类课程及教学环节学分比例表

Tab.1Tableoftheproportionofallkindsofcoursesandteachinglinks

课程分类比例(%)

实践教学课

20

素质教育课

3

学科方向课

38

公共基础课

14

学科基础课

13

必修环节

12

实践环节突出“工程”特色.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其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来自于工程实际,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选取研究课题.一般要求是,紧密结合研究生本身所从事的岗位撰写论文[7],这样,既可对多年来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工作进行总结,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取舍部分职业技术,采取优胜劣汰的办法,不断淘汰过时的职业技能,引入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引入最佳技能,使课程体系的变动具有相对灵活性.

在学位课中增设多门实践教学课,要求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学分达到总课程学分的20%以上,充分利用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确保工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8].另外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3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在选修课中设置了素质教育课包括跨学科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专业选课,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教学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大众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实验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等多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5期刘小兵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445

4建立“123”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深入调研,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形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23”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基础能力集成阶段 2个阶段 创新实践人才 1个中心 专业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阶段 实践能力 设计能力 创新能力 3种能力 图2“123”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Fig.2“123”innovatingthetrainingModeofpracticaltalents

“1个中心”指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中心.

“2个阶段”指工基础能力集成阶段和专业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阶段.“3种能力”指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搭建,既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5

5.1

建立度的评价体系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过程控制,实现过程培养的环环相扣

(1)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及氛围,注重学术道德引领,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2)成立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指导与监督;

(3)强化中期考核,考核研究生思想政治、组织纪律、课程学习、体育锻炼、科学研究以及工程实践能

力等方面的情况;

(4)多管齐下,助教、助管、助研、助理辅导员并举,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5)重视工程实践过程考核,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6)加强导师指导过程考核,激发和最大限度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9].5.2

严格出口质量把控

(1)除理论课程学分外,规定学术成果、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实践学分,要求研究生必须修完相应的学分才能进入答辩环节.(2)规定研究生的论文要与工程结合,可以把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等作为主要内容撰写论文.(3)全面实行盲评审、盲答辩,研究生答辩须有实务

部门专家参加.5.3

毕业生质量评价

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重点关注各行各业对其政治素养、知识结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意见及建议,以此作为依据,及时修订培养方案,调整培养计划,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达到进一步提升研究生质量的目的.

6建立“生源、师资、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建立“宣传-激励-培育”全方位生源保障体系.采用面对面宣讲、高校巡展和网络宣传等方式构筑研

446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究生招生宣传体系.推进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使有培养潜质的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导师创新团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优质生源.

形成“导师+团队”“校内+校外”动态管理的导师队伍;利用导师组和创新团队形成“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要求高校导师与实践基地导师实施“校内+校外”联合指导,采取企业推荐、学校聘任、校企共同考核的方式,将校外企业导师纳入导师队伍整体建设,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导师队伍.

(1)设立研究生创新课题,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10].提供的科研实践平台,研究生可自主选题,开展科研活动,开展科研创新实践.

(2)搭建学术创新思想交流平台,形成跨校际(校际论坛、创新论坛)、校级(专家论坛,名人讲堂、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多层次学术创新思想交流平台,营造学术创新氛围.

(3)以项目为纽带,联合组建“学科平台+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平台.结合项目研究,形成有共建计划、有导师指导、有项目支撑、有经费保障的联合培养机制.为研究生职业实践训练、职业技能养成、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打造创新能力实践应用平台.

(4)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努力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5)培养单位要逐年加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示范课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经费的投入.

7结论与讨论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其整

个教育模式都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本研究围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展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和指导.本研究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的分析,探讨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共同的问题和特有问题,通过剖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归纳出的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我们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期遵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范华秀.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1.

[2]周浩.生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420~420.

[3]叶友林,寇福生,范居一.浅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构建[C].北京:全国研究生工作

学术研讨会,2011

[4]滕湉.基于SWOT分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战略[J].选择与实践,2010(3):136-139.[5]贺萍.探析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知识经济,2016(1):1-2.

[6]顾丽娜,陈志华,刘家骥,等.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整体质量初探[C].北京:全国研究生工作学术研讨

会,2011.

[7]张明,牟海维,刘祥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6,32(3):2-265.

[8]高学金,王普,张会清,等.基于课程教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北京教育,2014(2):59~60.[9]禄保平,曹珊,白娟.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导师考核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40~41.[10]李双力.高校创新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责任编辑吴宝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