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我发现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够。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去中文来就难免空泛.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体的描写,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中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一、 本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三、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l课时,展示台1课时。
10 杨氏之子(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10、杨氏之子 二、学习目标:
1、我要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自主学习
1、这些字我会认了:
惠、曰、禽(小组合作学习,口头交流,读字、组词) 2、这些字我会认、会写、还会组词了:
梁( )惠( ) 诣( ) 曰( ) 禽( ) 3、这些词语我会写了:
liáng guó kǒng què jiā qín yáng méi
( ) ( ) ( ) ( ) 4、这些词语我读懂了:
甚: 惠: 诣:
乃: 示: 未: 5、这些句子我读懂了:
句子(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意思: 句子(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意思: 句子(3)为设果,果有杨梅。
意思: 句子(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意思: 6、我知道课文应该这样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我知道课文插图描绘的是: (三)、合作学习、小组探究
1、我在小组内读读课文,听听同学的评价。 2、我和小组的同学讨论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我们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在小组内把“我的预习”中的问题完成。 (四)、汇报交流展示
(五)、精讲: (六)评议补充 (七)、拓展思维:背诵古文 五、课堂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梁( ) 指( ) 日( ) 离( ) 粱( ) 诣( ) 曰( ) 禽( ) 2、熟读课文,再填空。 梁国杨氏子( ),甚( )。孔君平( ),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 )。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 六、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内容:杨氏之子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说重点语句的意思,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学习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了。
2、我能说说杨氏子的回答里含着的意思是
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
(三)、合作学习、小组探究 1、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1)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他聪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他聪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启发思考,领悟幽默。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在于: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汇报交流展示 (五)、精讲: (六)、评议补充;
(七)、拓展思维: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完成练习。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这则故事的大意是
2、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巧妙吗?为什么?
五、课堂练习:1、课文题目应该这样解释:
2、我知道课文讲的是:在梁国,有一户姓( )的人家,家里有个( )的儿子,他( ),有一天,孔君平来( )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 )。孩子给孔君平( ),其中有( )。孔君平指着( )给孩子看,并说:“( )。”孩子马上回答说“( )。”
六、反思: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读
孔君平 杨 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 雀 孔家禽
甚聪惠(智慧)
11、《晏子使楚》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 晏子使楚 二、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重点) 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难点) 三、学习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读课文三遍,圈画生字,给课后方格中的生字组词。
2、我会给“子”字组成词:
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 )类。通过查字典,我知道“晏子”中的“子”的意思是:
( )。 3、查字典,写意思:
敝: 大夫: 仗着:
枳: 淮: 4、查找资料《晏子春秋》和晏子的相关资料。 晏子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 )。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1、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是晏子和楚王的第一次斗智,楚王抓住了晏子
的特点,要晏子从狗洞里进去。晏子的一席话,不得不使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开了城门,读读晏子说的话,他的话妙在哪里? 2、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四)、交流汇报展示 (1)演一演
1、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组内表演课本剧。
3、学法指导:回忆一下看过的古装戏,表演时演出古人的味道,要配上动作、表情,故事开始可用上一些旁白,注意演出人物的特点。 2、教师点拨:
课文感悟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五)、精讲、 (六)、评议补充 (七)、拓展训练:阅读下列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使子为使( )( ) 晏子使楚( ) 其贤者使贤主( )( )
2、 翻译句子:然则何为使子? 3、 楚人因晏子矮小怎样来羞辱他? 4、 晏子自称不肖,言外之意是什么?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 ②.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 ③.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2、阅读: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_______,把“淮北”比为_______;把“橘”比为_____, 把“枳”比为_______。
六、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内容:晏子使楚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 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音。(重点) 2、初步理解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3、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三、学习重点:理解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音。 四、学习过程:【复述回顾】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2、这篇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
1、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和齐国的?
(2)晏子是怎么回击楚王的?他的回答妙在哪里?
(3)划出描写晏子和楚王表情的词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这次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和齐国的?
(2)晏子的话中,把“淮南”比为_______,把“淮北”比为_______;把“橘”比为_____,把“枳”比为_______,是为了说明橘之所以变为枳是因为:_______,齐国的人到了楚国就做了盗贼,是因为:_______,讽刺了楚国 ________。 (三)、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1、课文写了楚王三次“笑”,请在课文中划出来,认真读读上下文,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⑴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⑵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晏子的语言艺术
⑶由晏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⑷分析楚王形象
2)答记者问——质疑应答
师:在出使任务即将结束时,晏子和楚王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爱提问题的小记者们,你们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就当面问问晏子或楚王。 (五)、精讲 (六)、评议补充 (七)、拓展思维 1、读一读: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想一想:晏子的话妙在哪里?又运用了怎样的逻辑推理? 2、分析这篇课文中人物的特点是:
齐景公: 晏子: 五、课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6分)
敞( ) 淮( ) 赔( )矩( ) 尊( ) 撒( ) 敝( ) 准( ) 陪( )臣( ) 遵( ) 撤( ) 2、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3、仿照“提示二”说说晏子第二次和第三次和楚王斗智所说话所运用的逻辑推理是怎样的? 六、反思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弄巧成拙) (能言善辩)
12 ※ 半截蜡烛 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半截蜡烛 二、教学目标
1.解释:“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自主学习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同桌之间简述故事。 (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当( )时,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结果怎样) 2.当( )时,大儿子杰克„„(怎么做)„„(结果怎样) 3.当( )时,小女儿杰奎琳„„(怎么做)„„(结果怎样) (四)、汇报交流展示 .理解重点词语
不惜代价: 若无其事: 小心翼翼: 完好无损: (五)、精讲: (六)、评议小结 (七)、拓展训练
1.回顾故事,完成填空。
这是个多么惊险、多么扣人心弦的故事啊。读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很佩服他们吧!我们一起做个填空练习。
①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在这个故事中,我很佩服 ,他们(她、他)是那样的 , 。
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之所以能如此从容镇定、机智勇敢与三个德官周旋,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共同的心愿—— ,把这份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看得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 ,才能 。
2.伯诺德夫人的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在关键时刻很镇定地与德军周旋呢?
3.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目?
六、课堂检测 ①比一比,再组词
截( ) 梯( ) 嘛( ) 熄( ) 载( ) 递( ) 麻( ) 媳( )
②同桌简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③概括主要内容:先逐个概括出母子三人各自想出的办法,再串起来。 七、反思与提升: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内容:半截蜡烛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看一看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同德军周旋的。 (二)、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再读一读,想像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杰奎琳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呢? (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二、第一次自主学习、分组展示、探究总结 (20分钟)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再读一读,想像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德官突然闯进伯诺德夫人家,一个中尉无意中点燃蜡烛。一旦绝密情报暴露,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的?
说话练习:伯诺德夫人( )结果( ) 3.我们应该赞颂杰奎琳什么呢?
说话练习:小女儿杰奎琳( )结果( )
4、在危急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解除了危机,保住了情报。她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呢? (四)、汇报交流展示 (五)、精讲
(六)评议小结 (七)、拓展训练 六、课堂检测 练笔:
当杰奎琳把蜡烛拿上楼小去,德军离去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会怎么样呢?请你续写一段话作为课文的结尾。注意写出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 七、反思
板书:12、半截蜡烛
德官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伯诺德夫人一家 吹熄 端走 拿上楼
机智 勇敢 爱国
13、《打电话》导学案
一、学习内容:打电话
二、学习目标:1、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三、学习重点:1、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2、了解相声和语言表达上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自主学习
1、浏览全文,想想说得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有什么特点?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习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2、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3、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觉得相声的语言怎么样? (四)、展示交流
1、分角色朗读,感受相声的语言的艺术风格。 2、学生试说这个相声。
3、把自己的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五)、精讲:1、师:打电话不仅可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问候,帮我们很快解决问题,还可以在关键时刻起作用。比如遇到意外情况,我们可以打紧急救助电话,你知道有哪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电话,该怎样表述?
2、师:在放学的路上,你发现邻居家的一位老奶奶突然晕倒了,你会怎么做?怎么打这个电话?
(六)、评议补充 (七)、拓展训练|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
六、课堂检测: 1、用一个字来表示时间
十五分钟叫( ) 七天叫( ) 十天叫( ) 三个月叫( ) 十二个月叫( )
2、课外搜集几个相声作品,和爸爸妈妈或者伙伴们一起欣赏。 七、反思:
[板书设计]
13* 打电话
啰唆、耗时、误事 简练、得体、明白
口语交际三 劝说
一、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二、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习作三 写发言稿
教学目标: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