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代广东地区中医药教材初步整理

近代广东地区中医药教材初步整理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代广尊弛 中 药教材初步整理 广0,z1中医药大学(广东,510006) 刘 芳 刘 瑜 摘要:广东近代中医药教材是研究广东近代中医学术发展史的基础资料。通过对广东近代中医药教材讲义的 初步整理,呈现这一时期中医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及挖掘近代中医医家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药教材建设提供借 鉴。 关键词:近代 广东 中医药 教材讲义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5)02—0012-04 An Essential Reorganiz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ncine Textbooks in Guangdong Areas during Modern Times LIU Fang,LIUYu (Guangzhou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xtbooks are fundamentla material for studying developmental histor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 Guangdong areas during modem times.With some basic reorganization,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education and ideas ofT.C.M scholars have been presented as vital reference to develop modem T.C.M textbooks. Key words:modem times;Guangdong;Tradiitonal Chinese Medicine;textbooks;lecture notes 近代是中国医学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西 府当局企图扼杀中医的重重阻力,团结一致,奋力 学东渐,西方医学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快速发展,传 抗争。 统中医学受到极大的挑战,为弘扬中国医学和在逆 近代中医人士认识到兴办中医学校,培养更多 境中求生求存,中医界人士思考中医出路,大力发 的中医人才,是抗争救亡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一 展中医教育。 时期,各种中医学校、中医团体应运而生,使中医药 历史背景 学在艰难的环境下不但未被消灭,相反还取得了一 定程度的发展。截至1949年10月,全国各地先后 我国的传统中医教育是以口授相传、以师带徒 兴办中医院校、讲习所或学社,比较著名的有:上海 为主。发展到近代,随着国门被列强打开,西方科 中医专门学校、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北平医药学校、 技迅速传人我国,西洋医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国内 华北国医学院、四川国医学院、广东中医药专门学 知识界有部分人对中医产生了怀疑,思想界甚至出 校、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铁樵函授中医学校、谭 现了全盘西化、否定中医的思潮。其间无论是北洋 次仲函授国医学校等等。 还是都力主废除中医,妄图消灭中 医,致使中医药学受到严重的摧残和贬损。但是, 发展概述 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为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政 广东凭借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自古便是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2YB30) 一12— 祖国的南大门,是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且 得风气之先,即便在近代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依然在中医教育、社团、刊物、医疗机构等方面走在 全国前列。近代广东中医办校发展迅速,先后涌现 的医学团体、学校有广州医学卫生社、广东中医药 专门学校、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广东中医教员 养成所、广东医学实习馆、伯坛中医学校、汉兴中医 学校、广东国医传习所、保元国医学校、梅县中医学 校、广东梅县国医学校、潮安国医学校、潮安国医讲 习所、香山医学会、中医研究社、悟斋医学研究所 等。这些团体、学校聚集了卢朋著、陈任枚、陈惠 言、陈汝器、梁翰芬、梁湘岩、管季耀等一批中医药 学的知名人士,他们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讲义, 开展中医教育。全国中医界于1928年、1929年两次 组织召开全国统一教材编写会议,南北的中医学校 及学术团体均有代表参加,这两次会议虽然没有确 定全国统一的中医教材,但推荐了一批优秀的教材, 这其中不乏广东地区各校编辑的教材,如:管季耀的 《伤科学讲义》、陈任枚的《温病学讲义》、卢朋著的 《医学史讲义》、《方剂学讲义》、《药物学讲义》等。 现存情况 近代中医编写了多少教材讲义,一直没有准确 的统计数字。据1961年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图书馆 合编的《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近代中医共编写 教材172种n ,其中广东教材有45种,而据笔者近年 来查找各种书目以及到广东省内各高校、公共馆实 地调查,初步整理出现存广东地区近代中医药教材 就有145种。可见,当时广东中医药教育正在逐步 兴起,且中医教材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在全国 都居于前列。 1.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材 1913年广东中医药界人士商议筹办中医药学 校,经十年艰辛努力,于1924年9月正式开办广东 中医药专门学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制5年, 办学形式以全日制为主,课程设置为24—28门。卢 乃潼首任校长,陈任枚继任校长,二人对创办和发 展该校作出了重大贡献。首任校长卢乃潼是教育 界名人,深知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他说: “读书而不能医者有之,未有不读书而能精医者。” 在学校没有开课之前,就聘请了一批医学名家,如 卢朋著、陈任枚、陈惠言、陈汝器、梁翰芬、梁湘岩、 管季耀、刘赤选、古绍尧、吕楚白、廖伯鲁等组成教 材编辑委员会。现存有《医学史讲义》(卢朋著编)、 中医文献杂志 《生理学讲义》(陈汝来编)、《伤寒论讲义》(冯瑞鎏 编)、《温病学讲义》(陈任枚、刘赤选编述)、《杂病学 讲义》(陈汝来编)、《内科学讲义》(杨志仁编)、《外 科学讲义》(管泽球撰)等等,该校是现存教材最多 的学校。广东中医专所编写的教材质量高,获得全 国一致好评,“各处国医学校讲义,收广东中医药学 校者颇多”f3]。 2.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教材 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的前身是广州医学求 益社、广州医学卫生社等中医社团组织,1924年冬 正式改称为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中医专门 人才”为办学宗旨。伍铨萃首任校长,赖际熙继任 校长。学制4年,后改为5年,开设27门课程。现存 的教材有《诊断学讲义》(梁翰芬编辑)、《温病学讲 义》(钟少桃编)、《幼科要旨讲义》(吕楚白编)、《儿 科学讲义》(吕楚白编纂)、《方剂学讲义》(邓鹤芝 编)等。 3.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教材 该校创办于1935年,由王道、梁翰芬等创办,学 制4年,1941年停办。现存的教材有《妇科学》(苏天 柱编)、《药物学》(邓炳煌撰)、《内经素灵类纂讲义》 (廖文政编)。 4,广州汉兴国医学校教材 该校由省城名医邓伯游、谢香浦等创办 于1934年,方德华任首任校长,学制分3年和5年, 设有约29门课程。课程设置既偏重中医学,对生 理、解剖等重要的西医学科,也列为学校的重要课 程。汉兴国医学校的各科讲义均由授课老师编撰, 现存的教材有《金匮讲义》(胡镜文编)、《病理学讲 义》(梁湘岩编)等。 5.伯坛中医专校教材 伯坛中医专校又名伯坛中医夜学馆,始创 于1924年,1930年后迁往。该校以校长陈伯坛 之名命名,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不少成为伤寒派 临床家,如鞠日华、程祖培等。陈伯坛为广东近代 著名的伤寒派医家,潜心研究经典、善于治学,现存 的医学著作《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伤寒门 径》、《麻痘蠡言》等既是陈氏穷数十年精力钻研仲 景之学自成一家之言的医著,也是其创办的伯坛中 医专校的学习教材。 6.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教材 谭次仲为广东名医,提倡中医科学化,上世 纪30年代在广州开办函授国医学社,开设函授和面 授教育,办学5年,招收学生200多人,其讲义“皆随 一13— 2015年第2期 编随发,月计数万言”,“一切讲义皆完全发挥个人 心得,绝无半字剿袭”[41,均由其“亲自核对”,现存的 教材有《急性传染病讲义》、《病理学讲义》、《药理学 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对于《内经》、《难经》、《金 匮要略》等古典医著,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 的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如,岭南 伤寒大家陈伯坛对《伤寒论》作了系统、完整的研 究,著成《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用作伯坛中医 专的教材。还有医家通过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 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供学生 讲义》、《伤寒论讲义》等。 7.广东医学实习馆教材 创办于1918年,又名“广东医药实学馆”,由罗 熙如、黎棣初、麦冠苹、黄干南等人合力办理,学制2 年,学员多为广州市开业医生,该馆的各科讲义“沟 通中西学说,能与力学主旨相符”。现存的教材有 《伤寒论大义》(罗熙如编)、《温热说约》(罗熙如 编)、《经络病理》(罗熙如编)、《药物学讲义》(罗熙 如编)、《杂病学》(麦冠苹编述)、《生理学》(欧博明 编述)等。 8.广州医学求益社、广州医学卫生社及中医教 员养成所教材 广州医学求益社由罗熙如、黎棣初创办于1906 年,该社采用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每月 评选论文前5名刻为该社课卷,现存《医学求益社课 本》(3册);1912年广州医学求益社改名为广州医学 卫生社,由潘茂林、鞠日华、陈月樵等主持,仍沿用 以前的论文评选方式,现存《诸家学说讲义》(杨若 衡编);1917年广州医学卫生社衍生出“广东中医教 员养成所”,由陈月樵主办,学制1年,开设《难经》、 《诸家学说》等8门课程,现存《金匮讲义》(李光策 编)、《难经讲义》(方闻兴编)、《伤寒论讲义》(冯应 琼编)、《中医刺灸术讲义》(陈主平编)、《素问选讲》 (陈月樵编纂)等。 9.其他教材 在这一时期,广东中医学校、团体蓬勃发展,纷 纷编写讲义用于学术交流和开展教学活动,现存有 《诊断学讲义》(保生产科学校讲义)、《中国针灸治 疗学讲义》(汕头针灸学研究社)、《药物学》(广东省 立国医学院,黄悌君编)、《医学史讲义》(广东省立 国医学院,罗伯尧编)、《伤寒切解》(广东梅县中医 学校,黄公伟编)、《电疗术》(广东救护调剂专科讲 习所讲义,冯世英编)等等。 编撰特点 教材是学科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反映。教 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材的发展 实际上是学科教育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一时期广 东中医药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继承经典 各中医学校、团体以经典著作为教学基础,重 一14一 作为人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 科学讲义》。 2.总结经验 中医学校团体的兴起,使得中医教育仅仅讲授 中医典籍是不够的,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 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 伤科素以精确的理伤手法和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 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 名医大都是武术家出身,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 科学著作甚少,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乃 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 理论,填补了岭南医学,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 白。陈任枚和刘赤选合编的《温病学讲义》,既有系 统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又能结合临床实用, 真正阐发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独具南方特 色,被公认为二三十年代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 纂质量最佳者。 3.融汇中西 上世纪30年代我国中医界提出“中医科学化” 的口号,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既开设 《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科目, 又有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西医科目,医学体系 日臻完善,主要有内科、伤寒、温病、妇科、儿科、骨 伤科、眼科、针灸等学科,创造出具有地方时代特色 的医药文化。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 尝试,补充西医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如梁翰芬的 《眼科学讲义》对眼神经与中医经络的关系、瞳孔放 大及缩小的原理与西医治疗等均有介绍 1。 4.充分交流 这一时期编撰教材的都是当时的名医名家,且 由于历史原因,师资流动性大,这也促进了学校、团 体之间的教育交流。如广东近代中医教育界的优 秀理论家卢朋著先后受聘于广东中医专、光汉中医 学校,并为两校编撰有《医学史讲义》、《药物学讲 义》、《本草学讲义》、《法医学讲义》、《哮喘经验谈》、 《本草学讲义》、《医学通论》等书。著名妇儿科专家 吕楚白1913年在广州医学卫生社习医,后历任广东 中医文献杂志 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师,编 术的普及与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为现代医学教 写有《妇科纂要讲义》、《幼科要旨讲义》、《内科纂要 育的教材建设提供宝贵的资料,有进一步深入整 讲义》等教材。广东医家曾天治既在自己开设讲习 理、研究之必要。 所讲授科学针灸,也是汉兴国医学校、光汉国医学 校的针灸科教师。这使学员接触更多风格迥异的 参考文献 教师,学习到不同名医的学术思想及临症经验,促 [1] 邓铁涛.中医近代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3. 进各学校团体之间的教育交流及均衡发展。 【2】 卢乃潼-咤4刊词Ⅱ】.广东医药杂志,1926,(1):5. 【3] 沈英森.岭南中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80. 小 结 【4】 谭次仲.谭次仲国医讲义号外[M】.广州: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 铅印。1935:9. 近代广东医家通过兴办中医学校团体、整理医 【5】韩宇霞.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 籍、编撰并发行讲义,为发展提高中医理论、交流思 学,2009:109. 想、开展学术争鸣作出一定的成绩,对近代中医学 (收稿日期:2014—10-13) 《吴门治验录》中风临证思维探析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20) 刘志军 金 华’ 苏莉莉 曹 强 王晋阳 吕国芳 摘要:本文基于《吴门治验录》治疗申风的经验,分析总结了其临证辨治的特点:重视中虚致病,细审病机之因, 详究施治法活,注重后期调护;治疗以补虚养营为基,养血活络熄风,治肝肾祛风湿,重视内外之风,用药动静相宜, 察病证审法度。 关键词:清代名医 思维探析吴门治验录顾晓澜 中风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5)02—0015—04 Analysis ofExperience OIl Curing Apoplexy in Wu Men Zhi Yah五Ⅱ LIU Zhi-jun,JIN Hua,SU Li—li,CAO Qiang,WANG Jin—yang,LYu Guo—fang (Gansu College of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linical experience in curing apoplexy,analyzing features of idferential diagnoses and treaUnents.And some roles are concluded such a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on diseases to deficiency,reexamining pathological factors,emphasizing lfexible treatment plans and focusing on post—nursing.Therefore,treatment principals are summarize as follows:replenishing deficiency and nutrition,invigorating blood and meriidans,calming endogenous wind,curing liver and kidney while removing wind and wet.Also,inner nad outer wind are considered as vital pathological factors、Ⅳith treatment by terms of drug using wi山dynamic features or static ones. observing symptoms and standards. Key Words:celebrated doctors in the Qing dynasty;analysis ofclinical ideas;Wu Men Ztd Yan Lu;GU Xiao—lna;apoplexy 顾晓澜,清代江苏名医,学验宏富,医理精湛。 中验案百余例。顾氏融会贯通岐黄经典,专内科而 《吴门治验录》是顾氏一生行医经验精华之集成,书 旁通诸科,察病脉证合参,审证求因,治法求圆机活 1通讯作者,E—mail:lanzhoujinhua@126.corn 一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