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提纲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五步预习法”进行课外预习。 读、圈、查、划、抄 二、语文学习小组长检查并汇报小组内预习情况。 三、语文学习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并提炼出学习提纲。 四、小老师组织讨论归纳,整合板书学习提纲: (学生按自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或自学。) 1、从音、形、意等方面学习生字词、新词。 2、查阅资料:了解朱熹、陆游。 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两首古诗各写了一件什么事?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4、概括古诗主要内容。 5、勾画并摘抄诗中的好词佳句,并能说说喜欢的理由。 五、教师小结预习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赛背古诗导入 1、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自学古诗 1、大家可以采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 一诵读 读通古诗 二研读 读懂诗意 三悟读 读明诗理 <卡片主义出示> 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周老
师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 2、小组讨论学习古诗 (三)、导学古诗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检查”读通古诗” 2、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什么意思?(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指名读前两句,齐读。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4)、(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5)、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6)、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7)、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8)、评读。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的精神;(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 ),又有( 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1、2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3、4 )这句诗。 (五)、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 朱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宋 朱熹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宋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宋 朱熹 小结: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 + 持之以恒 做学问:①书本知识 ②实践经验的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观书有感》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简介作者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赏析《观书有感》 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问: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小结: 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
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四)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五)师生小结 板书: 观书有感 心智 明镜般 半亩方塘 池水 清澈 源头活水 小结: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业设计 一、根据给出的注释,解释诗句意思: 1、《冬夜读书示子聿》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幼子。学问:读书学习,做学问。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始:才。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绝:极、最。躬行:亲自实践。“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意思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 )。 2、《观书有感》鉴:有镜袱盖着的古代铜镜。徘徊:来回移动。天光:天空的颜色。渠:它,指方塘。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因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意思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 )。 二、阅读理解: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 (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3、《观书有感》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前两句,诗人先将自己的心智比作( )的( ),又进而以池水清澈能倒影广袤的天光云影来
比喻人的心智容纳之( ),鉴理之( )。后两句,诗人以“方塘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而变得如此清澈”来比喻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 ),不断汲取( )才会变得睿智起来”这样一个读书感想和道理。“源头” 比喻( ),“活水”比喻( )。 4、仔细读诗,用一段话描绘《观书有感》中的美丽景象。 。 5、本课的两首诗都是由( )而生发的( ),每首诗中都有千古名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请摘录下来。 三、积累运用: 由“少壮工夫老始成”可联想到( )这句古话;由“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联想到( )等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景象可用( )一词来形容。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3、学 与 问
——青龙小学 王丽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四课时(预习指导1课时,课堂流程2课时,练习巩固——作业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原案 预习提纲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六步预习法”进行课前预习。 审、读、划、查、标、答 二、小组长检查并汇报组内课前预习的情况。 三、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并提炼出组内学习提纲。 四、师生讨论归纳,整合板书学习提纲: (学生按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或自学。) 1、从音、形、意等方面学习生字词、新词。 2、查资料,了解哥白尼。 3、读课文,思考: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4、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5、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6、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7、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的好词佳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8、提出疑难。 预习方法: 思考,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五、教师小结预习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学习课题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交流预习情况,提炼学习提纲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2、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整合并板书学习提纲) (1)、你能讲一讲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吗?
修改补充
(2)、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就来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答疑 1、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交流: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4、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钥 缤 瞬 辅 翱 学生在书上描红。 5、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4)问:向谁问?(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内化运用巩固,拓展延伸总结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 —— 问思结合 好问 ——养成习惯 作业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bù jiě fāng fēi áo xiáng yí tuán ( ) ( ) ( ) ( ) shùn xī wàn biàn xiāng fǔ xiāng chãng ( ) ( ) rì xīn yueâ yì wǔ cǎi bīn fēn ( ) ( ) 2、 联系句子,理解同一个字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好: (1)、他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 ) (2)、外面的雪好大哟! ( ) 异: (1)、异乡的亲人一直思念着故乡。( ) (2)、中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 3、写一写有关学问方面的名言警句或成语。 教学反思:
24、大自然的文字
青龙小学:杨春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品味课文语言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特点,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3、4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答疑解惑、激励评价 教具准备:有关录像片段
教学时间:四课时(预习指导1课时,课堂流程2课时,练习巩固——作业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原 案 二次备课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六步预习法”进行课前预习。 审、读、划、查、标、答 二、小组长检查并汇报组内课前预习的情况。 三、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并提炼出组内学习提纲。 四、师生讨论归纳,整合板书学习提纲: (学生按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或自学。) 1、思考: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3、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4、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5、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 6、勾画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能说说喜欢的理由。 7、提出疑难 预习方法: 思考,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五、教师小结预习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课堂流程 原 案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课题 1、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2、板书24、大自然的文字,齐读两遍课题。 二、交流预习情况,提炼学习提纲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2、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整合并板书学习提纲) 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就来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答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 2、初读课文,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二)学习课文1自然段 1、大家速读课文,回答: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师:认识天上的星星,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和同桌说说。 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 。(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指导朗读。) 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 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拓展 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3、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四、内化运用巩固,拓展延伸总结 1、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2、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 观察气象 了解历史的沧桑 学 认 会 识 观察 寻找 请教 作业设计 原 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zhǎo mí shī yán râ cãng jīng bâi kã ( ) ( ) ( ) ( ) ( ) qīng tái mào mì yù zhào sǒng lì gǒu xióng ( ) ( )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丝缕(lǚ lǒu) 一绺(liǔ lǚ) 青苔(tái tāi) 铁砧(zhēn zēn) 预兆(zhào tiào) 森林(sēn shēn) 三、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 )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 )人搬来的,( )冰搬来的。 3、(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______。A标志B预兆C符号
二次备课
2、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______在天空里一样。A融化B消失C失踪 3_____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A.尽管B假如C.虽然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大自然的文字,使我们懂得了:找到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 2、“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 3、除了课文中提到了,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请试举、两例说明一下。 六、谚语填空。 1、冬天麦盖三层被, 。 2、庄稼一枝花, 。 3、朝霞不出门, 。 4、知了叫叫停停, 。 5、蜻蜓飞得低, 。 6、一年之计在于春, 。 7、泥鳅吐气泡, 。 8、乌龟背冒汗, 。。 教学反思:
2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落梅小学:张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阅读,认识读报的重要性,了解读报的基本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说出课文所讲的主要意思。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准备:报纸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原 案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六步预习法”进行课前预习。 审、读、划、查、标、答 二、小组长检查并汇报组内课前预习的情况。 三、组长组织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并提炼出组内学习提纲。 四、师生讨论归纳,整合板书学习提纲: (学生按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或自学。)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怎样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3、提出弄不明白的问题。 五、小结预习情况。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原 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课题 出示报纸,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 板书课题。 二、交流预习情况,提炼学习提纲 通过预习,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整合并板书学习提纲) 三、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答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段?每段讲什么?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1、读报有什么好处? 2、应该怎样读报? 3、我们怎样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三)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补充。 四、内化应用巩固,拓展延伸总结 1、教师拓展读报的方法。 报题阅读法:报纸的文章标题,等于报纸的眼睛。阅读报纸的题目,往往能较快地了解作者、编辑的意图,明确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浏览标题后,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读一部分。读报先读题,是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值得提倡。 粗读、细读结合法:粗读,即浏览,主要是扩大知识面,捕捉需要精读的文章。细读,就是精读,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材料,应该逐字逐句琢磨,逐段逐节咀嚼,仔细地了解它的内容、思路等。这样点面结合,即省时且效果好。 剪贴法:剪报的范围可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和个人
二次备课
兴趣而定。剪下后,要注明报纸的名称和日期。贴报有几种方式。如剪后放在纸盒内。到一定阶段,再分门别类地贴在旧练习本或旧杂志上。也可边剪边贴,手边准备一些十六开的白纸,剪下就贴在纸上,每张纸贴一篇,日后分门别类装订,另编目录。报纸剪贴后,要常常翻阅整理。 资料摘录法:有些文章的片断、精彩语句、出色的标题,一些有用的事实、数据等,因其比较短小,不一定剪下,可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摘录时要注明出处,以便日后查对。 读写结合法:读报后,写些读后感,对报纸写点书面意见,模仿报上的文章练习写作,给报社投稿,都是读报写作相结合的有效形式。读报时,注意积累词汇,学习写作,研究他人文章思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也是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2、小结: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人贵 作业设计
原 案 1、进行读报活动,课后的一两个星期后,开展读报交流会。 2、写一个养成良好学习惯的计划。 教学反馈:
二次备课 习作7
教材解读:
本次习作是写书中的故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补充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包含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写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想。
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
1、从学期初,就要为本次习作做好准备,每学习一课,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相关故事,课后做好拓展,为本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搜集的资料结集成册,为本次习作做好铺垫。
2、课前一周前编排好课本剧《完璧归赵》。 3、教师准备好文章《完璧归赵》。 课堂流程:
预习提纲
原 案 二次备课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六步预习法”进行课前预习。 审、读、划、查、标、答 二、小组长检查并汇报组内课前预习的情况。 三、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并提炼出组内学习提纲。 四、师生讨论归纳,整合板书学习提纲: (学生按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或自学。) 自学提纲: 1、小组讨论、交流那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给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预习方法: 思考,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五、教师小结预习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课堂流程
原 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故事” 1、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本语文书,我们几乎天天与它见面,你们熟悉它吗?(熟悉)你真的熟悉手中的语文书吗?到今天为止,我们读过11本语文书了,翻开印刷精美的语文书,如果你只看到了一篇篇精彩的课文,一幅幅精美的图画,那么你还不算熟悉它,我们知道,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能读出课文的“弦外之音”,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呢?(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引导。)是呀,它们有的藏在课文中,如发生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还有的是一些课文的背景故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半截蜡烛》“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 2、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故事? 让学生自由表达(此处只说出故事的题目就可以了) (设计简析:教师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语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启迪心智,激发兴趣,教师的“现身说法”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打开课本,寻找“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在本册课本(也可以是十一册书)中寻找故事,可以选取哪些故事?或者说可以选取什么样的故事?(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 1、学生寻找故事。 2、学生汇报并用一句话说出故事梗概。
二次备课
教师点评发言,引导学生汇报时注意概括,用一句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简析:让学生打开课本,唤起回忆,自己去寻找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件浮现眼前,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激发他们的热情,也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一句话概括梗概锻炼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利于习作时将情节写完整。) 三、敞开心扉,诉说“故事” 过渡:我们转眼间找到了这么多故事,可见同学们真是爱读书、会读书,我们如何把这些故事说得更具体、更精彩呢? 1、引导明确叙述要求 (1)把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完整。 (2)叙述人物时,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要有合理的想象。 2、从众多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3、推选优秀者在班内讲自己选取的故事。 教师引导点评(侧重于是否完整、有顺序、重点突出、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设计简析:这一环节提高了难度,因此让学生同桌互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秀者则给同学们做好了示范。这一环节完成了由易到难的巧妙过渡。) 四、再现情境,感受“故事”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精彩的故事,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看一场故事——课本剧《完璧归赵》。看后我们来交流感受,可以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也可以谈收获。 1、学生表演,其余同学观看。(也可以采取不表演而直接出示《完璧归赵》的故事这一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引导说出看完后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得到的启示,或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对课本剧本身说说看法,进一步明确本次的写作要求:可以侧重于语文书里故事的记叙,也可以写自己读故事的收获。) 说明:再现情境,感受“故事”这一环节,如果课上时间不允许,也可以放在课前表演,或者在上这一课时,有意安排这一拓展环节,总之教师根据情况调整,然后在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课本剧《完璧归赵》,交流感受,可以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也可以谈收获。 (设计简析:赞科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现场观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进一步明确本次的写作要求,而且使他们对语文中的故事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点拨思路,编写“故事” 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现在就开始写一写你找到的故事,作为对语文书的资料补充,也可以写读了故事之后受到的启示。写的时候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突出,也可以再次寻找所需要的材料阅读连接,充实内容,要有合理的想象。 可以结合刚才所说的,先用几句简单的话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构思。然后,快速成文,遇到选不准的词语或不会写的字,可以先跳过去,以免影响全文的构思。有问题的同学可举手示意,小声交流,请大家动笔成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简析: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让学生尽情交流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作了写作方法的精要指导,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第三课时 一、修改习作,充实“故事” 1.自我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就修改了二十多次。这可见修改的重要性。请大家先快速浏览作文,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然后出声读自己的文章,从字词句三方面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再读时,注意考虑是否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写完整了,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在通读中发现了问题,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2.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点评时围绕“写事的文章是否做到了按一定顺序写、重点突出、情节完整,写人的文章是否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是否想象合理等。”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刚才评改这位同学习作的过程中,你一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再一次出声的读自己的习作,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习作,并在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简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一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习作修改,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同学的习作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四、内化运用巩固,拓展延伸总结 结集成册,分享“故事” 以《“故事”里的“故事”》《慧眼识“故事”》《书中自有千古事》等书名将故事分类汇编,结集成册,放入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借阅。
(设计简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轻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固然很重要,可是如果写完后就没了下文,学生会很失落,会认为习作是为了写而写,那么课后的拓展、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结集成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更加热爱习作,使训练落到了实处。) 批改指点: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信心是最强的动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每次批改后,教师还应在最快的时间内组织评价,进行交流,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待学生的多次修改后的习作,教师应以淘金的眼光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本次习作,批改时只需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写人物时要做到形象鲜明,写事时要做到情节生动完整,二是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切忌大篇幅照抄历史背景。写启示的文章,则注重不要大段大段的摘抄情节,而应注重感受和启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板书设计: 让“故事”在笔下生花 按照一定的顺序, 重点突出,充实内容, 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 有合理的想象。 作业设计 原 案 认真誊抄习作并分类编册。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练习7
海镜小学:张金丽
教学目标: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
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
读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原 案 1、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 2、理解刘老师的话的意思。 3、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4、练习规范书写钢笔字、毛笔字。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原 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 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齐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交流) 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呢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分享曾经“煮熟”的收获)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
二次备课
3、齐读四由名言。 4、抄写四则名言。 四、补充一些名言分组进行研读,并交流收获。(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五、作业 课外记熟这四则名言,找来鲁迅的名著读读。 第二课时 一、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自读《今古贤文》,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交流对《今古贤文》的理解。 4、练习诵读,准备表演。 5、配乐表演。 6、背诵 形式:小组比赛背诵;集体背诵;接力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这句话出自《学与问》,让我们一起认真读这两句话,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含义。 3、指导书写。 (1)观察作品,整体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去观察、揣摩。 (2)练习,书写时注意用笔的轻重 ,讲求提、按、顿、挫。 (3)反馈。 (4)面批,并进行指导 4、小结。 三、作业。 1、读背诵读部分内容。 2、写一段话,用上《古今贤文》中的句子。 3、练习写好钢笔字。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1、激趣: 有人说:读书的孩子最美,是啊,在巍峨的书山之中,知识的山峦会将我们引向高峰,书能让我们成熟,让我们走向希望,走向成功。今天就让我们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 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推荐一本书,说清楚自己推荐的书名和原因,重点是把自己推荐的理由讲得有条有理。 3、指导: 可以从一个方面说,如秘书读书后的启发;也可以是多个角度,如书的装帧、作者、内容等。 4、练习: 自由交谈,发表意见,听众可以提问,推荐者回答。
5、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坐和器两个字中,坐字整体取斜势,中竖要正而挺,两个横画一长一短,短横略向上翘,长横略向下弧,两个人字呈左低右高之势;器字的四个口略有参差,中宫收紧,犬字撇捺宜收缩。 3、练习。 4、反馈。 三、作业设计: 1、整理口语交际内容。 2、练习写毛笔字。>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