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中医2012年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

广中医2012年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创建时间:2012年9月12日 By10中西医某有心人

一. 中西医结合概念

1. 是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整理、

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民族特点统一药学的过程(王振瑞)。 2. 是研究中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研究方法,比较其异同点、

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李致重)。

3. 中西医学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 4. ★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

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陈世奎)。

二. 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方针

1. ★“团结中西医”(1954年)和“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1955年)。 2.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8年)。 3. ★ 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1976-1985年)。

4. ★ 重申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明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发展

的工作方针(1980年)。

5. ★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1996年)。 6. 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1年十一五计划纲要)。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方针,鼓励中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首次从法规层面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目标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

1. 中西医结合的渗入萌芽阶段(明、万历年间—1905) 2. 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互参阶段(1884—1949) (1)唐容川(1862—1918)

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出版于1884年。书中肯定了中医理论与西医有所不同,并认识到近代中医学术与中国一切固有文化制度一样,在全新世界环境中面临严重挑战;对当时西医的影响感到忧虑,提出中西医应取长补短,“折衷归一”的观点,主张“并存中西,西说为证”,其革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却片面认为中西医理一致,不难汇通的观点却有些牵强之嫌。

(2)张锡纯(1860—1933) 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中西汇通中,无论从理论到临床,中药到西药,他都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属实验学派。其以衷中参西为指导思想,集中早期汇通医家真实思想,目的在于发展我国医学。曾创建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倡导中西医汇通教育,在早期中西医结合方面多有建树。

(3)恽铁樵(1875—1935) 代表作《群经见智录》,刊于1922年,潜心于中医理论和中西医汇通研究,指出“中医是符合国情的医学;西医自有长处;中西医汇通是必然的趋势;”主张“改进中医,整理学术,欲使退化之中医进步,零乱之学术整齐”及“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只能取西医学理论补助中医,可以借助他山,不能授儒入墨”,足见其学术思想非常鲜明,曾创办上海国

本资料基于复习课内容,仅供参考。加油!

1

创建时间:2012年9月12日 By10中西医某有心人

医学校,弟子众多。 (4)陆彭年

主张中医科学化,认为“今用科学以所求其效,解释其已知者,进而发明其未知者,然不信国医可以信,不知国医可以知,合国医之特长,可以公布于世界医学界,而世界医学界亦可以因此而有长足进步也”。

3. 发展队伍,广泛的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阶段(1950—1976) 4. 孕育着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研究的发展时期(1977——)

四.★“三个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比较

产生时代 思维方式 医学模式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中医学 经验医学时代 形象思维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四诊八纲、经络、七情等 西医学 实验医学时代 逻辑思维 生物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医学 整体医学时代 辩证思维 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医学模式 解剖、生理、病理、研究中西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诊疗技术等 识,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与综合统一的研究方法 宏观整体、微观分子水平相结合 观察法,直接领悟,取象比类 实验分析方法 注重局部和微观研究 特点 注重天人合一,整体性,心理因素,治疗个体化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模式

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辩证论治的治疗观

六.★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机遇

1.世界“中医热”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发展 2.医学模式转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

3.疾病和人口谱变化,赋予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内容

4.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诞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另附师兄师姐资料:(复习课时老师好像没提,大家自己把握喽) “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 “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 第一个提出中西医结合:季老(季?)

本资料基于复习课内容,仅供参考。加油!

2

创建时间:2012年9月12日 By10中西医某有心人

骨折小夹板固定:尚天裕 针麻:曹小定,章肖龄

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成就:

a) 国家在全国各地创办了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新型医院和研究所,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基地)

b) 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人才) c) 中西医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科研) d) 中西医结合研制的新药不断问世(新药研制)

e) 中西医结合专著与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经验不断涌现(学术) f) 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不断发展(机构)

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趋势:

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a)继续深入研究证的本质 b)建立现代中医生理学 c)经络研究

2.提高中医临床辨证的客观和规范性 3.发挥中医优势攻克世界性难治病症 4.应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a)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积极寻找代用品、类同品 b)应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资源

c)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

d)研制、开发、生产中成药(单方或复方)

e)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药理学、毒理学和植物化学,进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5.继续深入开展针刺研究

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

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设计。

研究方法:综合与分析相结合;合理设计观察指标;联系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分析和评价

试验结果。

本资料基于复习课内容,仅供参考。加油!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