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格式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格式教学设计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中的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一、抓住中心,展开教学。

  教学本课时围绕“我舍不得”这一主线展开教学,通过“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因为这是两棵(        )的樟树。”“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不仅因为它们永远蓬蓬勃勃,而且因为这是两棵(        )的樟树。”这两个句式训练,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全面的清晰的了解,而且层层递进,明白宋庆龄舍不得樟树的原因。

  在评课中,有人给我提了建议,在最后点一下——游人也舍不得樟树,他们更舍不得宋庆龄啊!那中心就更凸显了。这个建议非常好。

  二、授之以渔,学会方法。

  默读是中年级的训练要求,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课上,我2次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学内容,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默读课文的同时,圈圈划划,写写感受。

  概括能力的训练在课上我也做了渗透。让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前面一部分所写的内容,我也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太啰嗦,或是找不到中心,所以我先让学生找一句话——“别的树木容易招虫。”然后问:这里写了什么树?(石榴树),连起来就是写——石榴树容易招虫。这样一来,学生就学会了这种方法,以后碰到概括,他也会学着这样的方法去做。

  三、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学生学习了樟树的生长特点,学习了樟树的可贵品质,对物基本了解了。那人呢?课文对宋庆龄描写几乎没有笔墨,如何认识人,这是一个难点。课前让学生收集宋庆龄的资料,阅读她的事迹,初步了解宋庆龄其人。课上,再补充与樟树有相似之处的资料,学生读后有更深的认识,也能理解宋庆龄与樟树之间存在的联系,也就明白了作者写作的目的。

  四、人树联系,借物喻人。

  这是我这堂课最失败的地方。

  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在课上,我没能把樟树与宋庆龄好好联系起来,或者说没有把握教材的主旨,没能让学生由树及人,领会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