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第15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我班的班长是谁?先不要告诉我是谁,你们告诉我他的位置,让我来找到他?(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2、相互说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3、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
谈话:这是五年级二班学生的座位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提问:有一位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4、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说明: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二、逐步抽象,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1、引导: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列要画几个圆圈?一共要画几列?(逐步呈现座位的平面图)
2、引导: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
3、规定了列和行,告诉我们第几列和第几行后,能正确、简明地确定位置了吗?
揭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
提问:你能理解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对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4、明确: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三、巩固练习,尝试用数对确定位置。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小军的同学小敏坐在第2列第4行,你能在图中找到她的位置吗?用数对怎样表示?写在书上第15页。
追问:小红坐在第5列第5行,你能用数对表示她的位置吗?这里的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2)“练一练”第2题。
提问:(6,5)这个数对在上图中表示哪一个位置?你能在图中找到吗?(7,2)这个数对在上图能找到吗?为什么?
四、联系实际,加深对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理解
1、练习三第1题。
(1)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吗?
(2)要求: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其他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这个学生的位置。
2、练习三第2题。
(1)引导: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出示第2题的图)你能用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2)提问:(指同在第3列的两块瓷砖)这两块瓷砖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特点?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同在第4行的两块瓷砖)这两块瓷砖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练习三第3题。
(1)过渡:(出示第3题的图)下面是某学校会议室的地面图,你能用数对表示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吗?
(2)提问: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
课前思考:
教室座位的场景学生非常的熟悉,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如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但学生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描述不是很明确。然后把场景图抽象成平面图,引导学生认识行与列,并能用此方法确定位置。最后再抽象到用数对表示位置,层层递进,学生学起来也不会太困难。
授后小记: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会用“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如从右往左第5个是小明。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会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如小红坐在第6排第4个。通过这些描述,加强了方向感,获得了自然数能表示次序的体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
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再通过确定小军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为数对的引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列和行的规定,到用数对来表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又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对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整个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后反思: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再通过确定学生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为数对的引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列和行的规定,到用数对来表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又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对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整个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