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至关重要,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仍需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能面临支付双倍工资和无法约定试用期的风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否则劳动者有权申请劳动仲裁。
法律分析
一、没有签劳动合同离职单位不发工资怎么办
只要员工参与了公司工作,不管签没签劳动合同,都需要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劳动者付出劳动了,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工资。用人单位克扣工资是违法的,劳动者可以去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去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因为没有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比如工作服、工作证、其他劳动者证言等,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侵犯了合法权益时的基本的处理渠道是:
1、首先要证明存在劳动关系及拖欠工资的数额,证据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证明等。
2、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那么工作证、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登记表、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录音等都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3、对于恶意拖欠工资的行为,除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
4、有了足够的证据后可以先和老板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或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起诉。
二、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风险
1.支付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无法约定劳动者的试用期。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对新招员工就难以约定试用期,直接招用,不仅需要增加试用期期间的支出,而且容易带来用人风险。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了劳动关系后,是必须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其次,不管有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都需要依法为劳动者进行发放薪资,否则,劳动者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
结语
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都应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可以收集证据,如工作服、工作证、其他劳动者证言等,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时,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举报或申请仲裁等途径维权。对于恶意拖欠工资的行为,除全额支付工资外,还需支付相当于工资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同时,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可能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以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三条 【保密义务和竞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九条 【不出具解除、终止书面证明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 【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