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拒传军令罪如何处罚?

拒传军令罪如何处罚?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拒传军令罪的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四百二十二条,对作战造成危害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战斗遭受重大损失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与战时违抗命令罪相比,拒传军令罪表现为不作为,主体是负有传达命令职责的军职人员;而与战时造谣惑众罪相比,拒传军令罪目的在于破坏作战部署。对于拒传军令罪的处理应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判决。

法律分析

一、对于拒传军令罪如何处罚?

拒传军令罪的处罚,是根据《刑法》第四百二十二条【隐瞒、谎报军情罪】【拒传、假传军令罪】故意隐瞒、谎报军情或者拒传、假传军令,对作战造成危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区分本罪与它罪

(一)区分本罪与战时违抗命令罪的界限

其区别在于:

1、客观表现不同。假传军令罪是行为人传达或发布经过伪造或篡改的命令,只能表现为积极的行为,违抗作战命令罪则是拒不执行上级的作战命令,一般表现为不作为;拒传军令罪,也表现为不作为,即拒绝达军事命令。但拒传军令罪的行为人拒绝的是对军事命令的传达,而违抗作战命令罪拒绝的是对军事命令的执行。

2、主体要件不同。本罪的主体是负有传达命令职责和发布命令职权的军职人员,而违抗作战令罪的主体,是接受命令的下级部属人员。

(二)区分本罪与战时造谣惑众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都有编造事实,致使军心混乱的情况,二者的区别在于:

1、在主观方面,战时造谣惑众罪往往是行为人在作战能力和作战结果上,夸大敌人贬低自己,目的在于动摇军心;假传军令罪则是编发虚假命令,其目的在于破坏作战部署,但从后果看,当然有涣散斗志的情况发生。

2、主体方面,构成战时造谣惑众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参战人员的军职人员,而假传军令罪的主体一般是参战人员中负有传达命令职责和发布命令职权的人,是军人中的特殊主体。

对于犯罪分子拒付军令的行为,是属于严重侵犯了国家权力的情况,相关事项的处理,是基于上述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合法的处理的,特别是对于不同的违法事实后果所认定的处罚标准也是不同的,应当基于实际来进行判决。

结语

对于拒传军令罪的处罚,根据《刑法》第四百二十二条的规定,故意隐瞒、谎报军情或者拒传、假传军令,对作战造成危害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与战时违抗命令罪相比,拒传军令罪主要区别在于行为表现和主体要件。与战时造谣惑众罪相比,拒传军令罪的目的是破坏作战部署,但后果可能导致斗志涣散。对于拒付军令的行为,应依法进行合法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相应的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23修正):第六章 附则 第一百一十七条 军事委员会根据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中国人民各战区、军兵种和中国人民武装,可以根据法律和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

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办法,由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21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2020修订):第十章 军人的义务和权益 第五十九条 军人必须忠于祖国,忠于中国党,履行职责,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捍卫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