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 ) 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 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 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 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
解析: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2.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C.宗法制
B.分封制 D.礼乐制
答案:C
3.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 C.郡县制形成
B.分封制崩溃 D.官吏待遇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答案:B
4.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家国一体 C.宗族制度
B.嫡庶有别 D.君权至上
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最新K12
[k12] 答案:D
5.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 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解析:根据题意得知,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避免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妨碍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C
6.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官而自行任命,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D.尚书省与吏部
答案:B
7.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 ) A.司法性质 C.职广位重
B.分割相权 D.抑制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属于监察机构,而非司法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御史台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唐朝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纠正百官之罪恶”,职广位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御史台监察的效果是否抑制了,故D项错误。 答案:C
8.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最新K12
[k12]
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基本确立 C.君主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根据题干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的不断完善。 答案:B
9.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C.君主的加强
B.队伍的冗杂 D.集权的强化
解析:材料“三省、六部”等机构均属于机构,其名存实亡是君主加强的反映,故C项正确。 答案:C
10.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扩大统治区域 C.加强控制地方
B.缓和蒙汉矛盾 D.发展地方经济
答案:C
11.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 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明朝调整和地方官制 最新K12
[k12]
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裁撤中书省”“废行中书省”以及结合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省制为三司制等相关史实可知,是明朝对元朝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故C项正确。 答案:C
12.“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答案: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负监察之责。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
——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东汉全国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最新K12
[k12]
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答案:(1)相似:派分区监察;违法;地方监察与巡察并行;监察对象包括各级;监察范围广泛;监察权与地方军政权力分离;监察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皇帝掌控决定权。(答出七点即可)
(2)作用:维护了皇权;加强了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答出四点即可)但在下不能真正起到监察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秦始皇 — 二十六年 西汉平帝 — (1—5年) 东汉顺帝 最新K12
— — 13 105 1180 — 13 103 1578 — — 36 不详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k12]
(126—144年) 隋大业五年 — (609年) 唐开元二十 — 八年(740年) 宋宣和四年 — (1122年)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26路 288 — 1234 15道 — 328 1573 — — 190 1255 答案:目的:加强集权,维护君主统治。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不变表现: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最新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