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 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C.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D.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解析:选B “阴阳五行”说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材料的内容是分工,故A项错误;“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表明分工明确,故B项正确;西周确立森严的社会等级与材料的内容分工明确不符,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 2.“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割据的因素

解析:选D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故B项不符合题意;“周人即立嫡长”“其余嫡子庶子,皆……畴以国邑”反映了家国一体,故C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割据的因素”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符合题意。 3.“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少八风。”这样的变化( ) A.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C.强化了皇权的 D.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解析:选B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少八风”表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强化了皇权的是在秦朝之后,故C项错误;儒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发展,故D项错误。 4.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可见他主张( ) A.贵族政治 B.分封制

C.郡国并行 D.郡县制

解析:选D 材料中杜佑认为“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即实行郡县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百姓生计,故D项正确。 5.《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C 分封制是“立列国”,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是官职,与材料中“摒弃……重立列国的思想”的地方制度不符,故B项错误;据

材料“公元前221年”,可知题干描写的是秦朝,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实行,与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的改革”的秦朝不符,故D项错误。

6.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

A.西周 B.秦朝 C.汉初 D.元朝

解析:选C 西周时期是分封制,故A项错误;秦朝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期行政区划中有郡县设置,也有分封的王国和侯国,根据所学可以判断是汉朝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元朝是行省制度,故D项错误。

7.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选D 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且“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

8.钱穆在评价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决策机构

解析:选D “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中“始终”表述不当,故A项错误;唐朝的政事堂通过分相权以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唐朝的政事堂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强调政事堂在发布诏书上的权威地位,可见政事堂成为决策机构,故D项正确。 9.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殿试进士新定条制:“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条制”说明宋代科举考试( ) A.首创殿试制度 B.规定答题方式

C.力求公平公正 D.盛行徇私舞弊

解析:选C 首创殿试制度始于唐朝,故A项错误;“条制”没有涉及答题方式,故B项错误;“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这些举措是为了力求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徇私舞弊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认为,元朝皇帝的职责在于“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此举折射出元朝( ) A.皇帝无为而治 B.行中书省事务繁多

C.相权高于皇权 D.中书省的权力过大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元朝宰相权力反弹,皇帝的权力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元朝的,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元朝相权增大,不等同于相权高于皇权,故C项错误;宰相是中书省的长官,宰相权力增大体现中书省权力过大,故D项正确。

11.“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选A 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机构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吐蕃”,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项。

12.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 )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 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 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

解析:选D 材料强调了科举制下士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对教育、风气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无法反映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上的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可知无论科举做官,还是科举未做官者,都积极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

13.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不是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 C.内阁强化了君主

D.皇帝成为的真正领袖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正式决策机构,内阁大臣对皇帝无制约作用,皇帝通过内阁掌控了,故选C项。A、D两项是表层信息,B项与史实不符。

14.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 ( ) A.低级别已无权参与朝政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解析:选C 材料中不能得出低级别已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故B项错误;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5.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 A.确保了呈递奏折的权利 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解析:选B 材料中仅仅是“皇帝特许的”可以“密折奏事”,并不是所有,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密折奏事”便于皇帝掌控行政体系,故B项正确;这一制度并不能消除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特许的“密折奏事”不是文秘制度建立的表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1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派行中书省管理。行官是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而只是流动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宗法制被破坏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以及所实施的地方制度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分析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元代的地方政权……由派行中书省管理。行官是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行省制度设立意义来回答。第(4)问,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加强集权以及调整地方制度变化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官由担任。 作用:加强了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