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考试说明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
知识点一 郡国并行制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集权得到加强。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1.内容
(1)三省:唐朝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知识点三 行省的设置
1.创立:元代创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2.内容
(1)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1
(3)以监察机构对行省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
(1)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集权,特别是调整好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
知识点四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
(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推荐,最后由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3)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特征。 3.科举制
实施 隋唐之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实质 控制的制度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2)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 意义 (3)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很多的合理性
2
考向一 汉至元主义集权演变的表现、特点及趋势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史料二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1.史料一信息“朕之不逮”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揭示出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免皇帝决策失误。这也进一步说明秦汉时期,君主的权力还受到了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
2.史料二反映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1.依据史料一、二,分析从汉至元,君主演变趋势怎样?
提示: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推广的积极作用。 提示: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史论归纳]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
(1)君主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集权制度: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势力无法与对抗。 (3)选官制度:注重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文化考试与品行考察的结合。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也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
考法2 从官僚体系演变的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源于魏晋,形成于隋唐,基本为后世王朝所沿袭。解题时注意结合三省六部下长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
考法3 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主旨来分析。
1.(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 由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故B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 答案 A
2.(2017·江苏盐城模拟)唐代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是古代杰出谏官的典范。他“事有必
4
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签署下由中书省发到门下省的敕书,如有逾礼,他也敢面折廷争,予以驳回。这反映出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 A.皇权 C.分层决策
B.宰相专权 D.三省分权
解析 三省分权是指三省权力的相互制约。材料“如有逾礼,他也敢面折廷争,予以驳回”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二 封建国家地方行政演变的表现、特点及趋势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史料二 《元史》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1.史料一信息“私恩裂地”是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初分封的王国对的威胁,加强了集权。
2.史料二信息“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反映出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与都省为表里”表明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的节制。元朝通过创设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依据史料一,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演变的特点。 提示: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逐步强化。
2.元代行省制的创立,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走向完善的标志。综合以上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演变的认识。
提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但地方完全失去性,绝对服从,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史论归纳]
1.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5
(1)一直强化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 (2)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封建王朝加强集权对地方造成的消极影响
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使地方官吏缺乏执政的积极主动性,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命题分析]
考法1 通过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考查古代地方行政演变的特点。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路线由郡、县到州、郡、县,再到道(或路)、州、县,最后行省、路、府、州、县。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地方行政演变的特点是通过多层次管理,强化了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
考法2 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考查古代集权的总体趋势。通过多层次管理,如行省、路、府、州、县;通过分权,如宋代的知州、通判、转运史等,分割地方长官的事权,使地方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的权力逐渐加强。
1.(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节制
解析 A项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也不符合行省制的特点,排除。元朝行省的行政长官完全由朝廷任命,权力受的控制,故C、D两项有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表明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的紧急事务处置权。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2.(2010·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6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C.南北朝
B.西汉 D.唐朝
解析 根据题干中“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此“时”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并且此“时”出现了王国反叛的问题,由此判断B正确。A、C、D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不符合这两个史实。 答案 B
考向三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二 (汉代)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三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1.史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说明先秦推行的是世袭选官制,但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2.史料二“德行”“学通”反映出察举制下选拔官吏把道德、品行、才学作为举荐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机会。
3.史料三“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科举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科举
7
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
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
提示:世官制与察举制都是以官举士,选拔权并不在百姓手中,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2.伏尔泰认为:科举制“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据此并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分析科举选官的积极作用。 提示:把选拔人才和任命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史论归纳]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的素质不断提高。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解题时注意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不同选官制度的内涵。
考法2 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趋向公平、公正。解题时需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特征。 考法3 从社会阶层的变动角度命题。科举制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它在加强集权的同时,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变动。如“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解题时需根据材料获取关键信息来解答。
8
1.(2016·江苏单科,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 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 答案 D
9
考向一 三省六部制
1.(2016·江苏苏南四市联考)唐初,以三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其他为相。这些非三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办事能力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解析 唐初三省六部制已提高效率,单靠增多“非三官的宰相”反倒会降低效率,故A项错误;唐初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系较完备,但另外增多“非三官的宰相”对决策程序不利,故B项错误;在三省之外,皇帝任命其他为相,这是为了进一步牵制和削弱相权,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唐初三省的宰相就是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苏州新区模拟)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A.西周分封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B.西周宗法制 D.清朝军机处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分权制衡”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是C项。因为三省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答案 C
3.(2017·江苏扬州模拟)某同学在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中书省 C.尚书省
B.门下省 D.行中书省
解析 门下省封驳审议,与材料“大事则称扬德泽„„小事则署而颁之”相符,故选B项。 答案 B
4.汉代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皇权的显著削弱 C.政治制度的成熟
B.集权的强化 D.选官制度的成熟
10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皇权的,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行政的变化,没有涉及集权的强化,B项错误;材料中从汉代的家务官到唐代政务官,说明政治制度成熟,C项正确;体现选官制度成熟的是科举制的实行,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政的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江苏苏州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解析 材料“在地方有为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体现了科举制,材料“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体现了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二 选官制度
6.(2017·江苏扬州模拟)《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年龄)。”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
A.选官对象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通过考试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C.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 D.杜绝了选官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解析 选官对象必须在四十岁以上,与材料“自可不拘年齿”不符,故A项错误;通过考试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与材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相符,故B项正确;从材料“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可看出,材料涉及察举制,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B
7.史载:“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策,与出身;下策,罢归。”材料所反映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11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此选官制度的考察依据是经义和对策,如果答对十条经义,对策对了三道,那么就定为上等,由吏部委以官位,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正是考试成绩的高低,故D项正确。世官制的选官依据是血缘,不需考试,A项错误;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孝廉,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是门第族望,C项错误。 答案 D
8.(2016·苏北四市联考)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解析 材料中“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恢复古代察举孝廉”可知作者认为考试内容有失偏颇,故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标准,体现了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材料“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认为没有体现沿袭传统,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原则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向三 郡国并行制
9.(2016·江苏南菁中学期中)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下诏:“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意图是要解决王国问题以维护统治。A、B、D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10.(2017·江苏如皋模拟)班固《汉书》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12
武帝改(王国)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汉初分封王国有利于集权 B.提高王国官吏俸禄及军政权力 C.逐步削国如郡加强对地方控制 D.王国事务一直由统一管理
解析 根据材料“诸侯王,高帝初置”可知,刘邦设诸侯王治理王国,但分封诸王不利于集权,故A项错误;根据“武帝改(王国)„„损„„”得出王国官吏俸禄及军政权力没有提高,故B项错误;根据“成帝(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逐步削国如郡,故C项正确;根据“诸侯王,„„金玺绶,掌治其国”可知,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并不是由统一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四 行省制
11.(2017·江苏泰州质检)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置行省的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7·江苏淮安模拟)《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表明元朝( )
13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造,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2017·江苏苏州调研)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显而易见,元行省制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14
答案 (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14.(2017·江苏如皋模拟)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 答案 (1)制度:察举制。
标准: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
15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意义: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可以消融社会阶级;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