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作业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补充,也是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内化知识并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可是基本上一线老师天天都会为追缴作业、批改作业、订正作业而大伤脑筋。笔者以作业设计改革为切口开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创新作业设计让数学变活起来。

通过前置渗透作业分析,笔者可以探明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1.前置渗透,活动积累经验。

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前置经验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差异性很大。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学习活动经验,笔者会在前置渗透环节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

比如,学习100以内数学的组成后,开展数豆豆活动,活动要求是:先数出68颗豆豆(瓜子、花生、落叶等也可),按10个分一堆,能分成()堆; 按5个分一堆,能分成()堆; 按()个分一堆,能分成()堆。

这项活动要求从约定到开放,一方面可以巩固100以内数组成的知识,解决数数中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会为后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前,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开展数米粒活动培养学生数感。活动要求先抓一小撮米粒,先估再数,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数的体会。

学生估的结果和数的结果相差很大,有学生说“我估计的是34,结果数出320,320好多啊!”有学生说“我怕数错,数了三遍,才数清楚。”从学生幼稚的话语中可以知道学生估数能力有待训练,拐弯数是难点,教学的重难点就好确定了。

2.动手操作,让学生做中练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方式是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摆小棒、搭积木、玩七巧板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小棒是一年级学生操作最多的学具,通过摆小棒练习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练习数的计算,让学生明白算理,巩固算法。

积木也是小学生很好的学习材料。在学习《立体图形》后,笔者设计的活动是回家搭积木,看谁搭得又高又稳,目的是让学生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当天晚上,家长们上传了200多张学生搭积木的照片,笔者在家里通过网络群相册欣赏学生的作品并及时做出激励评价。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自己的作品又成为了新的学习素材,供分享,供分析。

但凡此类教学内容,其实都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更轻松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也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形成数学技能,积累活动经验。

3.前置渗透,自主建构新知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当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按照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自主建构知识时,说明学生已经真理解、真明白了。

笔者会让学生在学后设计一些自主性的作业,自选作业方法,自编作业内容,自编试卷测试等,把作业设计的权限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素材更广泛,成为学习小主人。

二、作业变游戏,让学生乐起来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差距会很大,其中采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采用“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则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由此可见,让孩子在操作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是一种很效的学习方式,练习巩固也如此。因此笔者在作业设计与布置时尽量自主设计作业,创新作业形式,设计一些可操作、活动性强、游戏成分多的作业,让学生喜欢并期待这类作业。

1.互动游戏,让学生玩中练只要是游戏,学生都很乐意参与,因此笔者会把作业有意设计成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

扑克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很好的素材。在一年级上学期,玩扑克牌游戏成了整个学习阶段使用最多的游戏活动。

根据内容巩固的需要,扑克牌也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要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让孩子们玩“选两张”,比如在扑克牌中选出可以组成9的两张牌,练习9的组成; 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计算时,让孩子们玩“选三张”,任意选出三张,组成不同的加减法算式,训练看到三个相关的数说出四个算式; 在学习20以内数后,让学生两人对玩,同时出牌,或比较大小,或加或减,谁先说出答案两张牌就归谁,游戏结束牌多者胜。

学生在和同学玩、和家长玩的过程乐此不疲,还创造了一些新鲜玩法。玩扑克牌将单纯机

械的计算活动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随时可玩、随处可玩,学生也在玩耍活动中夯实了20以内的计算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上有很多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小游戏,笔者会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向学生和家长进行推荐。

2.长短结合,把研究带进来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笔者会有意向学生早期渗透研究意识,适时教一些研究方法,利用学生相对充足的课外时间,设计布置一些数学小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在研究中主动获得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1)短作业,课前小研究,主动学习学生走进教室时从来都不是空着脑袋来的,他一定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有效教学呢?笔者从一年级学生开始,会在前置渗透环节设计一些研究性的小作业。比如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前,布置学生回家研究“35+2和35+20,35+2和35+7怎么计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研究中可以摆小棒、拨计数器、画图,也可以请教家长,提出自己在研究中的问题。

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会成为课堂上鲜活的学习素材,笔者也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研究基础和汇报展示情况,相机点拨即可,这样有效地缩短了教学时间,孩子们也更轻松。

(2)长作业,假期小研究,整合学习寒暑假,学生有很多充足的时间,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呢?笔者尝试设计了长作业。

每个假期笔者都为学生提供研究选题,设计研究任务在寒假,小学生有很多机会看到钱,用到钱,还有机会存一笔压岁钱。于是笔者就给一年级学生设计了一项小课题《关于钱的研

究》,给学生提供一张研究单,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项或几项活动,邀请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研究。

这样,在第二学期学习人民币的知识之前,学生就已经在父母的指导下,对钱的产生、发展历程、作用、世界货币、钱的文化、钱的兑换和换算等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开学第一周,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汇报活动,展示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共提出关于钱的15个问题,收到21份研究小报告,16份自制小报,14份电子幻灯片,布置了2块班级文化墙专栏,1块年级数学专栏。也正是因为假期的小课题研究,学生对关于钱的知识充满了兴趣和期待,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单元时,采用单元整合学习方式,学生收获更全面,思考更深刻。

后来,学生还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开展了《长度测量工具的研究》和《关于计算工具的研究》等小课题研究活动,成效非常显著,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生活实践,把数学用起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倡“即知即传”,学习了马上应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内化吸收,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

每学习一个新知识,笔者都会让学生反思,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通过点点滴滴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学会从小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数据收集与整理后,周末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调查实践活动,调查项目全部开放,交给孩子自己做主。由于没有内容的,孩子们充分挖掘了生活中的材料与资源,就自己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话题进行了调查。

我国数学家苏步青曾说过:“如果你用一份力量备课,两份力量上课,你就用三份力量批改作业。反之如果你用三份力量备课,两份力量上课,你就可以只用一份力量批改作业。”创新作业设计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精准把握,对学情充分了解,对家长教育观念适时引导,更需要家校坚持不懈的密切配合。

实践证明,通过对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改革,可以有效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也能有效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持续发展。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内容摘要: 根据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双减”落地见效的工作精神,为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 要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大量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目的; 要使作业真正为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设计游戏型数学作业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边学边玩,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活动型作业将所学数学知识蕴涵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例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老师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再如教学《统计》这一课后,我让学生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并统计出每人赢的次数; 还让学生在“抛硬币”活动中统计出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并让学生发现抛的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中理解体验了统计的作用,而且学生在游戏中轻松作业,增强了合作意识,体验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设计情境型数学作业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型作业,往

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识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例如学习完《10的认识》后,我设计一道“10的一半是什么”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想象观察、思考,反馈结果:(1)从数的知识认识10的一半是5。(2)从字形结构认为10的一半是1、0、或拼音Shi。学生在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帮小兔找门牌号的情境作业,类似的作业还有“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等。这些带有童趣的作业,把计算融入故事情境中,学生快乐的进行作业,掌握了运算方法和技能,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学生到计算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快乐的,充满乐趣的。

e“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设计绘画型数学作业“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例如学习了时间,画一画一天的安排; 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家,并涂上颜色; 认识方向后,画一画旅游分布图。这样就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艺术品。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有激活学生原思维,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将枯燥原作业变成了件件艺术品。

四、作业内容有层次。

设计作业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我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学完《解决问题》后,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一)、小华今年10岁,比爸爸小27岁,爸爸今年几岁?(二)、小华今年10岁,比爸爸小27岁,今年爸爸和小华共几岁?

(三)、小华今年10岁,爸爸38岁。当小华33时,爸爸几岁?此种作业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