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
性所持有的内部标准、内心尺度,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它也是一套自我激励机制。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 职业价值观 现状 对策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影响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为:个人因素,性别与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同时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能力、兴趣、需求、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客观前提: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
1、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高职生的价值观首先来自社会。市场经济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人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却使人们在利益面前丧失理性,少数人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腐化堕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也带来负面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他们的理想信念,从而使一些学生走不正当途径发财的思想。
2、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说 ,现在的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被父母宠着长大,许多父母把他们的子女看成是他们理想的延续,觉得上学就是学习和升学主要目的,其他的社会活动一律免谈,这就促使他们的孩子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弱点,如只求索取,不讲奉献,贪图享受,急功近利,好逸恶劳等。另外,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对生活、对事物、对职业有相对的看法和观点,但由于年轻、阅历浅、对事物的判断往往缺乏客观性,其看法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3、多元价值取向与消极的人生态度
1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使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在这样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学生获取文化营养的途径多了,但由于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再加上学生的猎奇心理强烈,越是出新出奇的言论越能吸引他们。尤其是社会不良现象和网络的影响尤为严重,对高职学生产生误导,使得有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产生厌世、抵触或仇恨、不信任等等阴暗心理。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基本的态度是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职业定位较好,但消极的就业态度,让人犹心。职业定位较好,职业态度不端正。在问及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倾向时,大约85%的学生回答是技术工人,大部分学生的职业定位是较准确的。对自己的就业姿态,大约有65%的学生认为是被迫就业,没有竞争优势;有63%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职业能力一般;%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的前景一般。在选择“如果你的就业不理想,你打算以怎样的方式改变?”时,29%的学生选择了保持现状,只有6%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4、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理想淡薄。如果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他们就会把职业目标落实在专业选择与专业学习上。调查显示,学生选择专业时盲目性大,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学业基础。有的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根本没考虑自己的喜好,只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建议,一旦学上此专业,就感到索然无趣。通过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不断地努力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是学生本应该具有的职业理想,可是通过调查发现,职业在部分学生眼里只是赚钱的手段。 5、家庭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大多数家长缺乏基本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得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就理所当然地推到学校身上。再加上有些家长的工作很忙,压力也很大,往往忽视了与孩子交流;有些家长自身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比较偏激,从而给了孩子错误的引导;有些家长对孩子太严厉或太溺爱,使孩子形成自卑、自私、不负责任等不良个性等等。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几点对策 1、加强理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
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主体必须要正确地认识自身以及对职业的需要,而这种认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他的自我价值,取决于他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那么,高职院校怎么在学生在校期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呢?,首先,重点应放在职业教育上,在传统教育中渗透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在讲主体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个体的社会性,主体性是社会化的主体性,也就是说主体的需要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这样主体的需要才能得到实现,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2、融入高职教育,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受教育不同,其价值取向也存在很差异。有大公无私、一切为公,也有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的,还有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所以,高职生应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在教育中必须给学生指出,强调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并不是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相反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体现,它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
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职业地位观、职业苦乐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前景,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感恩意识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理想的价值在于它的远大性和可实现性。通过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而且高尚的职业理想,让学生立足现实、寻求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人生理想具体化的职业理想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职业定位。它强调的是职业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其二是职业发展。它强调的是职业理想的未来指向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能够使学生把握现在、面向未来,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没有社会和国家以及他人为前提,个人的职业理想只能是纸上谈兵。职业本身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价值,让学生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意义,以社会需求和发展引领职业选择。
4、加强人生观教育,使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
择业观是高职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合理的就业目标与当前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发挥个人优势,使个人在为社会服务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高职生应该把个人理想建立在实现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做到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价值观教育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导高职生转变就业观念。目前,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将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存在的较大差距使高职生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压力,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需转变观念,使高职生合理定位,高职生也应实现从“高级专门人才”向普通的务实的劳动者的转变。
(五)、学校、家长、社区三结合,建立心理教育知识平台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上述探讨高职学生问题时,已对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比较大。所以,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缺一不可,有时学校的大量教育工作抵不上家长的一句话或者社会的一种现象。要提高教育效率,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建立家校联系的通道、学校与社区的联络系统以及为家长提供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咨询平台,从而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情操。
总之,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高职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
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