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朝鲜族近代教育的兴起与日本的教育侵略
【摘要】 东北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而来的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即使是在及其困难的历史时期,仍然坚持教育的传播与普及工作,于20世纪初,开展了近代文化教育。朝鲜沦为保护国以后,日本逐步展开了对朝鲜族教育的侵略活动。如殖民主义教育机构的设置以及各种怀柔。当日本侵略者意识到这些都不可能抑制朝鲜族私立学校运动时,便公然实行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其殖民统治势力日益稳固。为了麻痹朝鲜族人民的反日意识和斗志,推行了一系列殖民教育和措施,集中体现在“皇民化”上。“皇民化”教育是日本对朝鲜族实行奴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朝鲜族 教育 日本 侵略
明末清初以来,朝鲜人就陆续迁入我国东北,尤其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朝鲜多年大饥荒,大批灾民为讨生计,也为了躲避帝国主义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纷纷举家定居到我国东北地区。清为了加强边防和增加财政收入,于1875年解除了对奉天省的封禁令,随后又于1883年同朝鲜签订了《吉林与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允许“剃发易服,归化入籍”的朝鲜垦民居住。1885年,清划图们江北岸长七百里,宽四五十里的地区为朝鲜垦民的专垦区。自此,朝鲜移民有了合法定居的法律保障,在东北地区辛勤耕作,试制成功了水稻技术并推广开来,在同其他民族共同开发东北边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朝鲜族。
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而来的民族,勤劳勇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教育成果显著,文化水平很高。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的平均文化水平位居各民族首位①。可见其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朝鲜族人民崇尚文化教育,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即使是在统治阶级阻挠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仍然坚持教育的传播与普及工作。19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了书
①
卢贵子.中国朝鲜族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1
堂教育的兴办热潮,20世纪初,开展了近代文化教育。
一、朝鲜族近代民族主义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
二十世纪初,朝鲜族人民拉开了近代民族主义教育的序幕。1906年,由反日爱国人士李相禼、王昌东等人在龙井创办了“瑞甸书塾”。这是朝鲜族人民改革封建性质的旧式书堂教育、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也是开启近代教育的标志。此后,在各地掀起了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陆续创建了昌东、明东、吉东等书塾。到“一九一六年末延边五县有各类学校一百五十八所,学生三千八百七十九人。于此同时,辽宁、黑龙江及通化、吉林等地的朝鲜族也积极创办学校”②。可见近代教育发展之迅速。这些学校基本上都进行了新文化及科学知识的教育,起到了文化启蒙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些学校还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这些朝鲜族私立学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朝鲜族的反日人士认为,教所宣扬的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和传教士们带来的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是摆脱困境、挽救民族危亡的有力思想武器。而且一些宗教界人士和团体也捐助了一些中小学校,如著名的明东和昌东学校都是宗教界兴办的。“据不完全统计,1911年延边地区宗教系统所建立的朝鲜族学校有11所,占当时朝鲜族私立学校总数的57.8%;1913年有42所,占总数的47.7%。到1928年,在东北三省由宗教系统建立的朝鲜族私立学校共有所,教员有212名,学生有5400名。”③ 积极推动了朝鲜族的教育事业。尤其是教的平等思想对女性教育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朝鲜族的女子教育很快得到了发展。1908年在延吉县局子街创建了第一所女子小学堂——光成女子小学堂,此后,陆续建立了明东女子学校、明信女学校等女子学校,为女性教育也为全民教育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运动还是反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校最初都是由反日爱国人士筹建的,其目的并非单纯的传授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反日民族意识和反日人才。学校任用具有反日思想的知识分子担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反日民族主义教育,如“回避日本帝国主义的严密监视,设置了进行民族意识教育和反日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朝鲜语’、‘朝鲜历史’、‘东国地
②③
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193
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族的殖民主义教育【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23—24
理’等。”④,此外,有的学校还进行专门的军事训练,培养了一批在后来的反日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精英人物,这些都对反日民族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对中国朝鲜族的教育侵略 1、二十世纪初日本的教育渗透
1905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了《乙巳保护条约》,自此,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打着保护韩民的幌子,趁机侵入我国东北。1907年,日本在龙井挂上了“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牌子,斋藤出任所长,自此展开了对朝鲜族教育的侵略活动。
日本对朝鲜族的教育渗透,首先表现在殖民主义教育机构的设置及亲日学校的创建上。1907年,日本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取缔了朝鲜族第一所近代学校——瑞甸书塾,于第二年,开办了第一所专收朝鲜族学生的“间岛普通学校”。之后,日本殖民主义者在延吉、珲春、百草沟、头道沟和安东等地增设了普通学校,日本凭借这些殖民教育机构,对朝鲜族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
其次,日本对朝鲜族教育的渗透还表现在各种怀柔上。日本侵略者以免费发放助学金和课本,许诺毕业安置等手段诱惑朝鲜族青少年,并且通过秘密补助经费等策略,收买朝鲜族学校。在许多地方还出现了由“朝鲜族总督府”提供补助金设立的“辅助学堂”,并且派遣亲日教师,企图转变私立学校教育运动的方向,以扩大对朝鲜族教育的渗透。但是,朝鲜族人民清醒地认识到了日本人的阴谋,展开了坚决的抗争。
据伪满洲国文教部的材料记载,当时朝鲜族人民“因为不愿入统监部设立的学校,愿去学校念书的人极少,作为学校的势力在社会上反而被压倒。为此,当局建起漂亮的校舍,准备完善的设备,以诱引学生。韩日合并后的明治44年(1911年——笔者注),改称间岛公立普通学校,按照总督府学制进行教育。虽说如此,学校的形势依然令人沮丧,朝鲜人绝大多数入用朝鲜语讲课的民族主义学校念书。同时,去统监府办的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及家长,被称为‘日本走狗’受到蔑视和压力。于是,当局不仅免收学生们的学费,而且还办起宿舍让学生们
④
朴文一.1906—1919年间中国东北朝鲜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A】.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朝鲜族研究论丛(3)【C】.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13—14
寄宿,每月还分发几元钱的零花费„„”⑤。这份材料真实反映了日本的怀柔和朝鲜族人民的反抗情况。然而,日本的并没有遏制朝鲜族私立学校的发展,因为这些学校创办伊始就是以反日为重要教育目标的,在普及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着反日民族主义教育。
日本方面意识到设立普通学校和怀柔都行不通,不可能抑制朝鲜族私立学校运动,便公然实行了,如向朝鲜族私立学校派遣密探,逮捕、拘留进步人士和学生等。“三·一三”反日示威当天,日本侵略者更是制造了血腥惨案。此后,龙井总领事馆加强了对私立学校的,尤其是明东学校更是成为日领事馆的重点取缔对象。日本人以“嫌疑”为名,派日警悍然窜入明东学校进行破坏,并逮捕4名学生。⑥到了1920年的“庚申年大讨伐”,朝鲜族私立学校又成为日本侵略者的重点讨伐对象,遭到了疯狂。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朝鲜族私立学校是“军的巢穴”,青壮年都是“军”,对建有朝鲜族私立学校的村庄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讨伐。据珲春、延吉、和龙、汪清四县的不完全统计,有5058人被捕,3500人被害,2500座民房和30余所私立学校被焚毁。其中,毫无疑问地包括了明东、昌东、正东、新东、吉东等学校。在被捕和被害的人中间,私立学校的进步师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⑦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给正在发展中的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运动造成了严重打击,但是却更加激起了人们的反日情绪,从而把朝鲜族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日本对中国东北侵略步伐的加快,日本对朝鲜族的教育侵略也变得更加积极。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推行“皇民化,职业化,军事化”的奴化教育,使得朝鲜族的教育发展遭受重创。
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奴化教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为了麻痹朝鲜族人民的反日意识和斗志,推行了一系列殖民主义教育和措施。
首先表现在教育机构的设置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加强对朝鲜族教育的统制与管理,殖民主义者建立了统一的教育机构,以利于对朝鲜族教育的掌
⑤
文教部学务司.满洲国少数民族教育事情:27.转引自:朴文一.1906—1919年间中国东北朝鲜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21. ⑥
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族的殖民主义教育:80 ⑦
朴文一.1906—1919年间中国东北朝鲜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22
控。为此,专门设立了管理朝鲜族教育的行政机构,以及监督机关。此外,又通过支付经费、规定学制等手段严格控制朝鲜族学校教育。
其次是对朝鲜族民族主义教育机构的取缔。日本帝国主义一改以往的怀柔,用暴力手段强行取缔朝鲜族私立学校。在1919年爆发的“三·一三”反日示威事件中表现突出的昌东、明东、正东等朝鲜族学校均遭到日本的强制取缔,甚至杀害进步的学生和教师,焚毁了校舍。诸如此类的具有反日民族主义教育倾向的朝鲜族私立学校,都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强行取缔和破坏。
第三,扩大初等教育机关和经费“支援”。日本帝国主义秉承一贯的伎俩,除了取缔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朝鲜族私立学校,又采取扩大初等教育机关和支援经费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朝鲜族教育的侵略与控制。
第四,实行 “国语”同化和“实业”教育为基础的奴化教育策略。日本殖民主义者企图从语言上开始同化,因此,“国语”教育的强制普及成为重中之重,日语成了朝鲜族学生的必修的“国语”课程。据统计,在延边地区的普通学校,“国语”的课时远远超过其他科目。日本侵略者还对朝鲜族青少年进行“实业教育”,当然并非是为了培养适合朝鲜族社会发展的人才,而是企图培养劳动力和可供其驱使的奴仆。
随着1937年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更加稳固,对朝鲜族的教育侵略就不再满足于内容,而是更进一步地对原有的学制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学制要纲》就是在此基础上出台的。
《学制要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正式提出了“皇道主义”的教育方针。其核心是教育方针和学校体系。以“皇道”取代“王道”,“养成忠良之国民”代替“达于大同”等方针变化,将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第二,确立“新学制”。“新学制”对学校系统做了新的规定,将其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师道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两个部门。其中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技工学校,其目的是为日本培养所需的劳动力。日本侵略者为了开发东北的资源,培养他们所需的“实用人才”,对中等学校进行实业教育,甚至连高等学校也成为带有职业性质的分科学校。
这一时期,日本对朝鲜族教育的殖民主义集中体现在“皇民化”上。“皇民化”教育是日本对朝鲜族奴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这一的实施分
为课程内外两个部分。
课程内的“皇民化”的实施首先表现在语言上。日本殖民者禁止朝鲜族人民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而强迫推行日语普及工作。在“九一八”事变前,日语已经成为朝鲜族普通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日语推广到朝鲜族的私立学校,取代朝鲜语成为朝鲜族人民的“国语”,甚至到了1939年强行取消了朝鲜语课程,全部改为日语,禁止朝鲜族学生使用朝鲜语。
其次表现在培养忠日思想的后备军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族青少年进行“日本精神”的灌输,规定学校的“修身课”内容必须围绕维护殖民统治秩序,培养“尽忠报国”的顺民。发展到后来竟然强迫朝鲜族学生信奉他们的“天照大神”,以加强对朝鲜族青少年的“皇民化”教育。此外,日本还加强朝鲜族学生的体育锻炼,让他们接受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编造出“皇国臣民体操”,企图建立后备军。
课程外的“皇民化”教育首先表现在神化日本皇权上。日本殖民者强迫朝鲜族的教育机构以及家庭设置神棚,供奉日照大神,参拜神社,背诵“皇国臣民誓词”。背诵誓词广泛推广,从小孩到老人,从学生到各行各业的人都必须背诵,否则就要遭受他们的。这些誓词都是宣扬忠于日本天皇的,如小学生背诵的“皇国臣民誓词”内容为:
(一)我们是大日本帝国的臣民; (二)我们要合心效忠天皇陛下; (三)我们要忍苦锻炼,做坚强国民。⑧
其次是“创世改名”。1939年,朝鲜总督府颁布了《改正朝鲜民事令》,强行规定朝鲜人放弃原有的姓名,改用日本式的复姓。凡违令者就成为“非国民”,没有居民证,也不发放粮食,不准上学或工作。
除以上两点外,日本人还通过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仪式,加强对朝鲜族人民的“皇民化”教育。如在节日里举行固定仪式,灌输“皇道”思想,鼓吹所谓的“民族协和”、“共存共荣”等思想,以控制学生的思想。各种礼仪训练也是日本奴化教育的一种手段,企图在不知不觉中掌控朝鲜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
日本侵略者推行“皇民化”教育,当然绝非是为了让朝鲜族人民享有与
⑧
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族的殖民主义教育:252—253
日本国民同等的权利与义务,而是以蒙骗的手段行奴化教育之实。“皇民化”以强制措施强迫朝鲜族人民接受同化教育。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朝鲜族人民的痛苦之上,是殖民者强迫朝鲜族人民的同化,企图抹杀了朝鲜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而且,“皇民化”了的朝鲜族人只是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不可能获得日本殖民者所鼓吹的权利与自由。日本侵略者所推行的“皇民化”,正是出于培养供其驱使的劳动力和后备军,还有企图“以夷制夷”的险恶用心。
参考文献:
㈠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 ㈡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朝鲜族研究论丛(3)【C】.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㈢朴泰洙.朝鲜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基本经验【J】.延边大学学报,2003,(6)
㈣卢贵子.中国朝鲜族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 ㈤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族的殖民主义教育【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㈥朴今海.二十世纪初日本对东北朝鲜族地区的教育侵略【J】.延边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