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溯史学史,可以看到,史学进步发展的动力,是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能力,是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学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但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迸发出新的活力。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化之一。
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于传统史料的数字化转换,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直接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誊写、抄录与印刷,还有一度非常盛行的微缩胶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步。其中,文字书写与近代印刷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产生过性的影响。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的存储、携带、阅读、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单就史料本身而论,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的研究状况。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能力,这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于是文本、数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天每一个研究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大数据”模型分析也应运而生。
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随着数码电子设备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数码”的时代。对于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他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取这个时代里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在未来的研究者所要处理的史料中,也会有大量的电子邮件、 数码通信信息、社交网络记录等。况且时代在变迁,信息存储的设备和格式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加之电子信息缺乏实体的物理存在,更为隐秘、难以查找,也易被删除、破坏、篡改和散佚,许多私人信息、官方文件和电子设备可能还设有加密保护。这些情况,对于仍然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一些对未来史学发展的展望中,常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学术基本功之一。
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入到历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研究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不胜枚举。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共识,亟待深入展开讨论、更新学术规范、明确前进方向。历史学的研究实践,不仅需要广泛借鉴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和工具,而且要前瞻性地思考历史学本身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历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在时间序列上展开研究的学问,因此人们常常把历史比作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而作为对话参与者之一的历史学家,通常站在其身处的时代,带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展开相应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身学科的独特视角,也促使我们思考与展望历史学的前沿趋势和未来前景。历史学者应该抓住时代机遇,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
(摘编自周兵《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能力,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都成为历史学研究进步发展的动力。
B.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古老的历史学不断地迸发出新的活力,“数字转向”也是其中的一个新变化。
C.史学研究所遇到的数字化后海量的史料已超人类自然阅读能力范围的问题,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
D.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数字化转换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这种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论证了19世纪后,历史学史料的范围从一般文献等,逐渐拓展到文字外的形式。 B.文章在陈述观点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或许”等词语,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谨。 C.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历史学“数字转向”的必然性。 D.经过充分论证,作者建议要提前思考历史学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学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说明历史学的发展难免会遇到困难。
B.收集、整理和考证的史料范围不断扩大,表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要从文字拓展到文字
之外的形式。
C.信息存储的设备和格式更新换代,对于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D.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 1.D
[解析]本题中,D项,“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数字化转换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有误,属偷换概念,由材料第三段“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第四段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可知题干把“史料转换”和“史料数字化转换’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 2. A
[解析]A项,“第二段论证了19 世纪后,历史学史料的范围从一般文献等,逐渐拓展到文字外的形式有误。应该是论证了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 3. C
[解析]C项;“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错,根据第四段相关信息应该为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自、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材料二: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
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材料三: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 “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材料四:近年来,每逄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文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上网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社会齐发力 文化深扎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当前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相关部门要明确教育重点,选择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
C.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与时俱进。
D.近年来,过传统节日时,面对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中小学生都选择应付了事,责任要归咎于学校和家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批判地继承。B.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中医药等内容融人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革新。
C.孔子“有教无类”中“类\"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
D.中小学在传统节日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虽然效果不佳,但也体现了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情况。
6.结合材料,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6分) 4. D
[解析]D项,面对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中小学生都选择应付了事”中“都”表述太绝对,错误。原文材料四中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 5. C
[解析]C项,。孔子‘有教无类'中‘类’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强调主要。 6.
①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 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
③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④国家不仅要颁布相关文件,还应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青番公的故事(节选)
黄春明
青番公的喜悦漂浮在六月金黄的穗浪中,七十多岁的年纪也给冲走了。
他一直坚持每一块田要竖一个稻草人:“我又不要你们麻烦,十二块田做十二身稻草人,
我一个人尽够了。阿明,去把稻草抱过来!”全家十几个人,有七岁的阿明和他有兴趣去为扮十二身的稻草人忙整天。
从海口那边吹皱了兰阳浊水溪水的东风,翻过堤岸把稻穗摇得沙沙响。青番公一次扛四身稻草人,一手牵着只有稻秆那么高的阿明在田里走。
“你听到什么吗?阿明。”
“什么都没有听到。”阿明天真地回答。
青番公认真地停下来,等海口风又吹过来摇稻穗的时候又说:“就是现在,你听听看!”他很神秘地侧头凝神地在体会着那种感觉。阿明茫然地抬头望着他。“喔!有没有听到什么?不要说话,你听!就是现在!”
阿明皱着眉头想了一下,随便地说:“打谷机的声音。”
“唉!胡说,那是还要一个礼拜的时间。我深信这一季早稻,歪仔歪这个地方,我们家的打谷机一定最先在田里吼。阿公对长脚种有信心。”停了停,“你真的什么都没有听见吗?”“没有。”阿明很失望。
又一阵风推起稻浪来了。
“你没听见像突然下西北雨的那种沙沙声吗?” “就是这个声音?”
“就是这个声音!”老人很坚决地说。“怎么?你以为什么?”当阿明在注意金穗摇动的时候,老人又说:“这就是我们长脚种的稻粒结实的消息。记住!以后听到稻穗这种沙沙声像骤然落下来的西北雨时,你算好了,再过一个礼拜就是割稻的时候。他们不要田,我知道他们不要田,只要你肯当农夫,这一片,从堤岸到圳头那边都是你的。做一个农夫经验最重要。阿明,你明白阿公的话?”
小孩子的心里有点紧张,即使跻起脚尖来也看不到堤岸和圳头那边。这是多么广大的土地啊!他怎么想也想象不到这一片田都是他的时候怎么办。
风又来了。阿明讨好地说: “阿公,我听到沙沙的声音了!”
‘是,是,多好的消息。从现在开始,每粒的金谷子里面的乳浆, 渐渐结实起来了。来!趁这个时候麻雀还没有来,快把兄弟布置好。’
“麻雀什么时候来?”
“就要来了,就要来了。快把兄弟布置起来。”
“阿公!”阿明落在后头,手拿着笠子叫:“稻草人的笠子掉了!”
“嘘!”青番公马上转过身停下来说:“这么大声说稻草人,麻雀听到了我们岂不白忙?记住,麻雀是鬼灵精的,以后不要说稻草人,应该说兄弟。做一个好农夫经验最要紧,你现在就开始将我告诉你的都记起来,将来大有用处。”
他们两个蹲在田埂上,把稻草人一个一个都再整理了一番,准备从堤岸那边放回来。 当夕阳斜到圳头那里的水车磨房的车叶间,艳丽的阳光在水车车叶的晃动下闪闪跳跃,他们祖孙两人已把最后一个稻草人放在那头的最后一块田里。阿明每次来到水车这里就留恋得不想回去。
“这水车磨房以前就是阿公的。” 阿明兴奋地抬头望着老人。
“你怎么不要水车?”小孩子的眼睛注视着一片片转动的车叶,火红阳光从活动的湿湿的车叶反照过来,阿明像被罩在燃烧着的火焰中,而不受损伤的宗教画里面的人物。
有一年我们的田遇到大洪水, 整年没有收成,后来不得不把磨房卖了。唉!歪仔歪这地方的田肥倒是顶肥的,就是这个洪水令人泄气。噢!当然,那是以前的事,现在不会了,浊水溪两边的堤岸都做起来了。从此就不再有洪水了。你放心,要给你的田,一定是最好的才给你。”“我要水车磨房。”
“你和阿公一样,喜欢水车磨房。我们的磨房跟庄尾的不同,他们是把牛的双眼蒙着
让牛推,我们用水车转动就可以。”
“为什么要把牛的眼睛蒙起来呢?”
“不把牛的眼睛蒙起来,牛一天围着磨子绕几万圈不就晕倒了嘛!水车磨房最好,不教我们做残酷的事。”
那天晚上,老人照常呼呼地睡着了。到半夜里阿明却两眼圆溜溜地听着圳头那边传来的水车声一直不能入睡。在他转换睡姿的时候把老人碰醒了。阿明赶快闭眼装睡。
“啊唉!这孩子着了魔了!怎么这么晚还不睡?不要装睡了。你不真正睡,我就把你赶回去和你母亲睡。”
“人家睡不着!”阿明说。
“我们天亮还有工作,你怎么可以不睡?一个好农夫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阿公,我听到那声音。”
“什么声音?”停了停,“噢!稻穗的声音吗?傻孙子,把这结穗的消息留到白天去兴奋吧。
快睡了!天一亮我们就要到田里去看看兄弟。”
在昏暗的八脚眠床里,老人还可以看到小孩两只出神的眼睛,不一会的工夫,小孩子已经睡着了。老人轻轻地把小孩子的脚摆直,同时轻轻地握着小巧的小脚丫子,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
(有删改)
[注]黄春明,著名乡土文学作家,本文写于1967年。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家里人很多,但只有阿明同青番公一起做稻草人,含蓄地表现出家人对于土地的情感远不如青番公那样深厚。
B.阿明为了讨好爷爷而说自己听到了“沙沙”的声音,爷爷听到后十分欣慰。可见阿明很敬重爷爷,并希望得到爷爷的认可。
C.文中对歪仔歪遭遇洪水的场面进行描写,使祖孙二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又多了一份沧桑感,也使青番公对土地的情感变得矛盾而复杂。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自然真切,选用平常的字眼直接陈述,平易近人而又不乏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沈从文的《边城》语言风格十分相似。
8.文中多次提到青番公向“阿明”讲述做一个“好农夫”的经验,有什么用意?试简要分析。(6分)
9.黄春明作为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有着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C
[解析]文中没有对歪仔歪遭遇洪水的场面进行描写,只是简略地提到了歪仔歪遭遇洪水的情况,另外“青番公对土地的情感变得矛盾而复杂”也不对,青番公一直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
8.①有利于青番公的形象塑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丰富阿明的经验世界,影响他的行为方式,表明青番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阿明的疼爱
②有利于主旨的表达,青番公热爱土地,他希望把自己对士地的经验传递给阿明,将乡土文化传递下去。
③串联小说的情节,青番公与阿明的对话都涉及好农夫的经验,使小说浑然- -体。 9.
①人与自然彼此相通,互为--体。首段写金黄的喜悦冲走了老农岁月的沧桑艰辛,作者将青番公内心的感受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纯朴中透出诗意。
②自然万物与人是平等的。稻草人被称为兄弟,用水车磨房而不用“牛”来拉磨,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
③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青番公多次提到做--个好农夫经验最重要,如听到风吹稻穗发出的“沙沙”声像骤然落下的西北雨时,便知道割稻的时间快到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常集里中群儿数十人,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自称将军,且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汉乾祐中,周祖镇邺,仁瑀年十六。周祖素闻其勇,既见,甚喜,留置左右。世宗嗣位,命卫士习射苑中,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赐锦袍、银带。会太原刘崇入寇,..世宗亲征至高平,周师不利,诸将多引退。仁瑀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大军乘之,崇遂败绩。世宗至上党,诸将坐失律诛者七十余人。擢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及还京,又迁散指挥使。从征淮南,至楚州,攻水寨。寨中建飞楼高百尺余,世宗观之,相去.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仁璃引满,应弦而颠。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侯。先是,薛居正知贡举,仁瑀私嘱所与者,榜出,无其人。闻喜宴日,仁瑀酒酣,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为御史中丞刘温叟所劾,帝优容之。...王继勋以后族骄恣,人皆引避。独仁瑀词气不相下,尝攘臂欲殴之。会帝将讲武郊外,遂欲相图,各勒所部兵私市白梃。太祖密知之,诏罢讲武,出仁瑀为密州防御使。明年,群盗起兖州,贼首周弼甚勇悍,材貌奇伟,弼号曰“长脚龙”。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璃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开宝四年,迁瀛州防御使。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仁瑀曰:“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遂论如律,给民家布帛为棺殓具。太平兴国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马仁瑀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B.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C.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D.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京,京都、京师、京畿的简称,古代帝王所居住的都市。 C.闻喜宴,科举制度中朝廷特赐新进士及诸科及第者的宴会。 D.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古代地位不同,死的指称也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仁瑀天赋异禀,勇武过人。马仁瑀小时候不喜学习,总是逃回家,喜欢召集乡里儿童行军布阵,并自称将军;长大以后,擅长射箭,能拉二百斤的弓。
B.马仁瑀挺身破敌,受到奖赏。太原刘崇入侵,世宗到高平亲征,马仁瑀挺身出阵大败敌军,世宗因此赐给他锦袍,后来升他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
C.马仁瑀意气用事,遭到。薛居正没有依照马仁瑀的嘱托让他结交的人中举,结果被马仁瑀狠狠斥责了一通,因此事马仁瑀遭到了御史中丞刘温叟的弹幼。
D.马仁瑀不徇私情,为人正直。马仁瑀侄子醉酒后误杀了一位平民,但他并没有徇私枉法,而是按照法律论罪,并给了平民家布帛做丧葬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5分) (2)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5分) 10. D
[解析]原文标点: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璃掩击。仁璃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11. B
[解析]京畿不能用京来简称,京畿指的是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12.B.
[解析]世宗因此赐给他锦袍与原文不符,原文世宗赐给他锦袍是因为“所发多中”。 13.
(1) (马仁瑀)每天与他们相约,鞭打那些迟到的人,儿童们都畏惧佩服。马仁瑀又买果子平均分给他们,他们更加亲近依附他。
(2)楼上嘹望的士兵大声谩骂,世宗很愤怒,命令左右射他,因为远没有人能射到。
[参考译文]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多岁时,他的父亲让他从师学习,总是逃回家。马仁瑀常常集中乡里儿童几十人,与他们做游戏,做行军布阵的样子,自称将军,每天与他们相约,鞭打那些迟到的人,儿童们都畏惧佩服。马仁璃又买果子平均分给他们,他们更加亲近依附他。长大以后,擅长射箭,拉二百斤的弓。后汉乾祐年间,周祖镇守邺,马仁璃十六岁。周祖平素听说他很勇敢,见到他,很高兴,留下安置在身边。世宗继位,命令卫士在御范练习射箭,马仁璃弓力最大,而且所发的箭大多射中,赏踢锦袍、银带。恰逢太原刘崇入侵,世宗亲征到高平,后周军失利,将领们大多撤退。马仁瑀拉弓上马,挺身出阵射杀敌人,杀死几十人,士气更加振作,大军乘势进击,刘崇于是失败。世宗到上党,将士们因战事失利被杀七十多人。提拔马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回京以后,又升为散指挥使。跟随征伐淮南,到了楚州,攻打水塞。寨中建临空高楼一百多尺,世宗观察,相距大概二百步,楼上嘹望的士兵大声谩骂,世宗很愤怒,命令左右射他,因为远没有人能射到。马仁瑀拉满弦,那个士兵应弦倒下。等到淮南平定后,马仁瑀身受几十处伤,赏赐他良药,升为内殿直都虞候。此前,薛居正知贡举,s马仁璃私下请求录用所结交的人,出榜,没有这个人。闻喜宴的日子,马仁瑀喝醉了酒,带上所请托之人到薛居正处责备他。被御史中丞刘温叟皇帝 宽容了他。王继勋凭借是皇后亲族骄横不法,人们都回避他。独有马仁瑀不相让,曾经捋袖露臂想打他。恰逢皇帝将在郊外讲习武事,于是马仁瑀与王继勋互相想报复,各自统率士兵买了白色棍棒。太祖秘密知道了这件事,下诏停止讲习武事;调马仁璃出京为密州防御使。第二年,盗贼在克州起事,盗贼首领周弼十分勇猛强悍,身材面貌奇特雄伟,周弼外号叫长脚龙监军多次讨伐追捕失利,下诏马仁瑀袭击。马仁璃率领部下十多个士兵进入泰山一擒获了周弼,抓获他的党羽,鲁郊于是获得安宁。开宝四年,升任瀛州防御使。他哥哥的儿子曾因为酒醉误.杀平民,拘禁在监狱,罪当处死。平民家人自称没有旧恨,只是过失误杀罢了,希望按过失杀伤论罪。马仁瑀说:“我是长官,我哥哥的儿子杀人,这是仗势数人,不是过失。怎么敢因为是自己的亲属而乱了国法呢?\"便按法律定罪,给平民家布帛做丧葬费。太平兴国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八月十五夜月(其一)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②①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此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流浪到夔州时所作。②折大刀:与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的传说相关。“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③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借象征团圆的月亮和吴刚的传说来抒发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B.诗人想象吴刚攀上桂树望到天高地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C.诗人远望,水路尽是茫茫的霜雪,阻断了他回乡的路,内心又增添了愁怨。 D.“见羽毛”“数秋毫”极写圆月之明亮,以此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15.请赏析“转蓬行地远”这句诗。(6分) 14. C
[解析]“疑霜雪”是写月光而非真的写霜雪。 l5.
这句诗意为诗人像“转蓬”一样避乱流浪到偏远的夔州; “转蓬”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飘泊不定的生活,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苦;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反对战乱的思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作了铺垫。
(2)《蜀相》中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惋惜之情和自已壮志难酬的两句诗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的给统治者以讽喻。
(1)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有志行走万里的人,一定不会中途 、停止前行的脚步,因为他们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__ __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有难以想象的 。我们现在 正处在百年未有的艰难时候,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特别要看到,( )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 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越是在这种时候,越应该激扬雄心壮志,只要我们不断提高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应变、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就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踟蹰不前 决不 洪水猛兽 穷山恶水 B.踟蹰不前 决非 洪水猛兽 穷山恶水 C.徘徊彷徨 绝非 惊涛骇浪 逆风逆水 D.徘徊彷徨 绝不 惊涛骇浪 逆风逆水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B.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C.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D.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演进。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我们不断提高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B.我们只要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C.只要我们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准确识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D.我们只要不断提高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主动求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勇于开顶风船,
善于转危为机 17. D
[解析]第一组,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彷徨:表示徘徊走来走去,犹豫决, 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也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踟蹰不前:迟疑不决,不敢前进,与横线后“停止前行”意义重复。根据语境“一定不会中途”,应填入“徘徊彷徨”
第二组,决不:一定不,表示坚决否定的主观愿望。决非:一定不是。绝非:绝对不是。绝不:绝对不,强调客观上的完全不可能。根据语境“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填入“绝不”。
第三组,洪水猛兽:比喻危害极大的人或事物。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根据语境“甚至有难以想象的”,填入“惊涛骇浪”。
第四组:逆风逆水:与前进的方向相反的风和水,阻碍着前进的力量,比喻环境艰难,不利于发展。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不宜人居生活。根据语境“的外部环境”,填入“逆风逆水”。 故选D。 18. A
[解析]AB的最后一句话,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原文后面的“今后一个时期”相照应,可将CD排除;另外突出主动者“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这一大诱因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体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这一-因导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一果的关系,A选项与上下文衔接紧密。故选A。 19. B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关联词“只要”位置不当,排除AC;“提高……意识”搭配不当,排除AD;“科学应变、准确识变、主动求变”语序不当,造成逻辑错误,排除ACD。故选B。
20.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摘编自《文汇报》)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2 分) 选择图( ) ,标题 (2)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4 分,每个2分)
图1: 图2: (1)答案示例:图1凝聚力量,抗击疫情;图2新门神 (2)答案示例
图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图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21.请对下面文字进行压缩,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5分)
从2014年起,中国每年从全国各地评选出10位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并予以奖励。目的是激发亿万农民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进一步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在今年的获奖农民中,有发展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带头人,有打造物流溯源系统的种菜大户,也有放弃城市生活返乡种地的大学生。近年来,中国有大量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企业家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他们兴办专业合作社,着眼高品质,借助现代化管理方式,依托互联网营销平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带动就业人数约3000万。
如今,越来越多“新农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为农业转型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注入新活
力。
21.示例:评选“新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太子。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符合“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在考查考生写作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还暗中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乐羊虽是名将,但其为表示忠心而吃儿子肉羹的做法违背人情和伦理,绝不可取,不要说一般人接受不了,就是他要效忠的国君也对他产生怀疑。秦西巴因心中不忍而违抗君命放还小鹿则显示了他的忠厚善良,这一举动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因此被任用为太傅。将二者结合起来,不难发现命题人的命题用意-----倡导仁慈善良,反对残忍凶狠。考生要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谈思考与认识,观点和认识要符合人情人性。
另外,要注意写作的文体要求,紧扣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发言这一真实情境构思作文。要有称呼,顶格写;结尾要有诸如“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之类的结束语。 [立意]
1.忠厚慈善,行稳致远; 2.倡导仁爱,古今一也; 3.忠厚慈善者,可为君亲师; 4.仁以治国,善以持家; 5.积善之人必有余庆
例文:
忠厚慈善,行稳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忠厚慈善,行稳致远”。 读了乐羊和秦西巴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乐羊面对敌人的挑衅,不惜啜食儿子的肉羹。往好了说,这一举动是为表示他的忠君之心和攻城之志,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私情之上;往坏了说,这是弃人伦亲情于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用极端手段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采用残忍手段之事,史不绝书。易牙为了博得桓公的宠爱,竟然将自己的儿子烹给桓公吃。吴起为了保住统帅之位,不惜杀死自己的妻子以明志。武则天为夺取皇后位,竟然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于王皇后。
他们的残忍之举,天理不容,人神共愤。可为什么又发生了呢?是由他们心性和价值观决定的。按照他们的思维来推理,在乐羊心中,战功比人伦更重要,所以可以舍人伦而就战功;在易牙心中,权势比儿子的生命更重要,所以可以烹子侍君;在吴起心中,将位比妻子更重要,所以可以杀妻求将;在武则天心中,宠位比女儿的生命更重要,所以可以掐死爱女来栽赃陷害皇后。他们为了心中之大欲,行常人所不能行。
但是结果呢,魏文侯怀疑乐羊心地残忍,不再重用他。吴起以杀妻来求得将位,最终还是被鲁君辞退,为人不齿。易牙和武则天为追求宠位伤天害理,更是落得千古骂名。“人无不爱其子”自己的儿子尚且不爱,焉能爱君。管仲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直抵本质。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见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必然伸手拉住,不是因为认识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博得乡邻的赞誉,而是因为心中都有善的根苗。正是受恻隐之心的驱动,秦西巴冒险放还了国君的猎物。令人欣慰的是,国君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他忠厚慈善,任用他做太傅,教育太子。
古往今来,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是相通的。唐人陈子昂有诗云: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麋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骨肉之情尚且轻薄如此,对他人岂能有真正的忠诚?对孤兽尚存恻隐之心,对人又岂能不忠?慈爱善良者,无往不受欢迎;心地残忍者,必然要被抛弃。
“读史可以明智,鉴往能够知来。”同学们,让我们从古书中汲取营养,养善德,行善事,做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行稳致远,成就事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