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设计案例《我给瓶子
做衣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信息技术应用说明 案例主题 《我给瓶子做衣裳》 案例背景 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来往人的手里总少不了一瓶矿泉水。可是,地上常常躺着一两个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明明垃圾桶就在不远处,却没有人愿意多花一点力气将它们扔进去。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环保,可是为什么在大肆宣传之后,仍有许多不够乐观的现象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学前儿童开始。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例子中可见我们的环保教育并未落到实处,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假如人人如此,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为什么不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呢?我们的幼儿园在进行环保教育时不能枯燥说课,途径之一就是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本案例就以环保美工《我给瓶子宝宝做衣裳》为例,谈谈如何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美工活动相结合,对
学科 美术 PPT课件
幼儿实施环保教育。 案例描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主题。 (一)展示幼儿带来的各种瓶子 1.师:今天老师把你们收集的瓶子宝宝请到了班里做客,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收集到的呢? 2.你在哪里经常能看到这些废弃的瓶子呢?(演示课件:垃圾桶、垃圾箱、垃圾场) 3.都有些什么瓶子?里面原来是装什么的?这些瓶子还能再利用吗? (二)小结: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瓶子,由于人们把瓶子里装的东西用完之后就随手扔掉,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变废为宝呢? 二、观看课件(装饰后的瓶子),了解瓶子还能用来装饰,能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一)逐一观看并讨论: 1.这些漂亮的花瓶是怎么做成的?(演示课件:画、包、扎、捆、剪、贴) 2.它用了哪些辅助材料?(油性涂料或彩绘颜料、旧花棉布、旧毛线、广告纸、旧缎带、旧麻布、旧麻线、干树叶、干花等) (二)这些瓶子宝宝穿上衣服后真漂亮,让我们也给自己的瓶子宝宝打扮一下吧!
三、分组进行操作,教师适时指导。 要求幼儿大胆想象动手创造,鼓励能力弱的幼儿积极完成。 四、互相欣赏,分享成功的喜悦。 (一)说一说:你准备把穿好衣服的瓶子宝宝放在哪里?(书桌上、客厅里等等) (二)拍照游戏:请幼儿手拿瓶子宝宝自由结伴,老师为孩子们拍照留影纪念。 (三)播放欢快的音乐:让我们跟着音乐,与瓶子宝宝一起跳一回欢快的舞蹈!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们的小手真巧,给瓶子宝宝穿上了这么漂亮的衣裳。(播放课件:美丽的花园、干净的海边、清洁的城市,让幼儿感受环保能够带来的效果。)那么我们回去好好找一找: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废弃物品可以利用?下回我们再来打扮它们。 案例结果 课件的设计使教师在教学展示中让文本、声音、图象、图形等教学内容的组合物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直观体会和理解多种信息。增加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能力等。 案例评析 组织教学活动导入非常重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本活动教师以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瓶子为主要内容展开话题,使幼儿认识到原来瓶子用过了还可以再利用。在说出一种瓶子的名称
时,教师点击课件,画面瞬间切换到了已经是成品的瓶子。有用颜料画上图案的,有用布包扎瓶身的,有用绳子捆瓶口的,还有的是用干树叶或废旧图书、报纸等材料粘贴的。每个画面分别代表了画、包、扎、捆、剪、贴等技能,总之制作方法各有特色。这一部分与平时美工活动的流程是有所区别的,首先教师示范的这一步骤省略,减少了教师讲解与示范的时间,提供给幼儿更广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索制作的方法。这样的展示比教师枯燥的讲解要生动的多,幼儿也对此比较感兴趣。当大屏幕切换到垃圾场脏乱的场景时,强烈的视觉冲击激起了他们要爱护环境的情感,活动的目的随之体现出来了。 我在课件中制作了一个翻页按钮,并给它配上了欢快的音乐,即方便教师自己操作也使课件变得生动有趣。于是课件画面既可以按顺序出现,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作任意选择、重复,组合或停顿,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发挥课堂应变能力,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还配上了轻松欢快的音乐,创设了一个完全放松的情境,使孩子们能尽快投入到创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