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语锦集

成语锦集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成语锦集

莫衷一是mî zhōng yī shì

【解释】: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出自】: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示例】:人们议论纷纷,~。 【近义词】:无所适从 【反义词】:一针见血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走马换将

马来回走,将领频繁换。 比喻职位人员更换

休戚相关xiū qī xiāng guān

【解释】: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 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出自】:《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示例】:岂可委之荒野,任凭暴露,全无一点~之意。 ◎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 【近义词】: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反义词】:漠不关心、无关痛痒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藏头露尾cáng tïu lù wěi

【解释】:藏起了头,露出了尾。

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出自】:元·张可久《点绛唇·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示例】:况一挂上人家的假招牌,便有许多面子来拘束你,使你不得不~;寻欢作乐,如何能称心适意!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近义词】:转弯抹角、旁敲侧击、藏形匿影

1

【反义词】: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言不讳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做事和说话躲躲闪闪

多事之秋duō shì zhī qiū

【解释】: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 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示例】:现在国家正当~,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近义词】:多灾多难、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大言不惭dà yán bù cán

【解释】: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出自】:《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示例】:严知孝听他这个得意的学生~的说着,脸上的愁闷就散开了。 ◎梁斌《红旗谱》四二

【近义词】:大吹大擂、自卖自夸、出言不逊 【反义词】:不露锋芒、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拍手称快pāi shǒu chēng kuài

【解释】:快:痛快。拍掌叫好。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又见恶姑奸夫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 【近义词】:皆大欢喜、大快人心、拍手叫好 【反义词】:肝肠寸断、人怨、悲愤填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宾语;含褒义

亦步亦趋yì bù yì qū

【解释】:①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

2

②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示例】: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近义词】: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如法炮制 【反义词】:独具匠心、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生意盎然shēng yì àng rán

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轻举妄动qīng jǔ wàng dîng

【解释】:轻:轻率;妄:任意。 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出自】:《韩非子·解老》:“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忘(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

【示例】: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 【近义词】:草率行事、随心所欲 【反义词】:谨言慎行、谨小慎微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旷日持久kuàng rì chí jiǔ

【解释】:旷:荒废,耽误。 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出自】:《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示例】:这厮们死守不出,便要~。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八回 【近义词】:经年累月、长此以往、长年累月 【反义词】:昙花一现、弹指之间、电光火石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一举两得yī jǔ liǎng dã

【解释】: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出自】:《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示例】:一则免楚之患,二则激晋之来,岂非~?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一回

3

【近义词】: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反义词】: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前功尽弃qián gōng jìn qì

【解释】: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 ①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 ②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示例】:皇上叫你去带兵,或是打土匪,或是打洋人,打赢了还好,打输了,岂非~,自寻苦恼。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 【近义词】: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前功尽灭 【反义词】:大功告成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同身受gǎn tïng shēn shîu

【解释】:感:感激;身:亲身。

①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②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出自】:《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 同身受。”

【示例】:此时,被压迫妇女的悲惨遭遇,使赵盼儿~。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六编

别开生面biã kāi shēng miàn

【解释】:生面:新的面目。

①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 ②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出自】:唐·杜甫《丹青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示例】: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面目一新、别具一格

4

【反义词】:规行矩步、千篇一律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同一般

别出心裁biã chū xīn cái

【解释】: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 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出自】: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采于回中。”

【示例】:只好~,鼓吹女人自杀。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 【近义词】:别开生面、标新立异、独出心裁、与众不同 【反义词】:千篇一律、鹦鹉学舌、如法炮制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

芸芸众生yún yún zhîng shēng

【解释】: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 ①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 ②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示例】:这些话,是告诉~,到底是有一大部分感觉不敏的。 ◎鲁迅《三闲集·文艺与》

刮目相看guā mù xiāng kàn

【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示例】:世界也~,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朱自清《这一天》 【近义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 【反义词】:视同一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绩

天马行空tiān mǎ xíng kōng

【解释】: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

5

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出自】: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近义词】:挥洒自如、龙飞凤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才思敏捷

指手划脚zhǐ shǒu huà jiǎo

【解释】:用手指,用脚划。 ①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 ②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问起根由,毛泼皮指手划脚,剖说那事。” 【示例】:这就用不着你~了,我们当然要交给领导处理。 ◎浩然《艳阳天》第86章

张冠李戴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自】: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示例】: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差可告慰chā kě gào wèi

【解释】:“差”是稍微、较、尚之意。“告慰”表示安慰,感到安慰。 稍微可以让人感到安慰。

【示例】:两经寒暑,一聚心力;今日书成,差可告慰

叹为观止tàn wãi guān zhǐ

【解释】: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近义词】:易如反掌、轻而易举

6

【反义词】:海底捞针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用于事情很容易做到

曾几何时cãng jǐ hã shí

【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 指没过多久。

【出自】: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示例】:~,他自己去做了一个小小的官儿回来,而他又劝我去学法政了。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近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 【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 【语法】: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

密云不雨mì yún bù yǔ

【解释】:密云:满天乌云。满天乌云不下雨。 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出自】:《周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示例】:~,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比喻事情正在酝酿中

扣人心弦kîu rãn xīn xián

【解释】:扣:敲打。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出自】: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 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示例】:那种景象多幺~! ◎秦牧《花城·古董》 【近义词】:沁人心脾、动人心弦 【反义词】:无动于衷、微乎其微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怨声载道yuàn shēng zài dào

【解释】: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

7

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出自】:《诗比·大雅·生民》:“实覃实訏,厥声载路。”《后汉书·李固传》:“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示例】: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义无反顾yì wú fǎn gù

【解释】: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出自】: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示例】: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图报,~。 ◎华而实《汉衣冠》二 【近义词】:勇往直前、破釜沉舟 【反义词】:畏首畏尾、畏缩不前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怒形于色nù xíng yú sâ

【解释】:形:显露;色:脸色。 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近义词】:怒不可遏、怒目切齿、怒气冲天 【反义词】:喜形于色、喜不自胜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身无长物shēn wú cháng wù

【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贫穷。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示例】:这些逃难人虽则~,因为一到惠阳就逢到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冷。 ◎茅盾《归途杂拾·韩江船》

8

有条不紊yǒu tiáo bù wěn

【解释】:紊:乱。 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出自】:《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示例】:听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忍俊不禁rěn jùn bù jìn

【解释】: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 指忍不住要发笑。

【出自】:唐·赵璘《因话录》卷五:“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

【示例】: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近义词】:喜不自胜、哑然失笑、忍俊不住 【反义词】:强颜欢笑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指忍不住要发笑

贻笑大方yí xiào dà fāng

【解释】: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出自】:《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示例】:去岁路过贵邦,就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所以不敢冒昧进谒。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自谦

嘉言懿行jiā yán yì xíng

【解释】:嘉、懿:善、美。 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出自】:《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示例】:这部书叫《帝鉴图说》,出于明朝张居正的手笔,辑录历代贤主的~。 ◎高阳

9

《玉座珠帘》上册 【近义词】:瑰意琦行

【反义词】:污言秽行、为非作歹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上下其手shàng xià qí shǒu

【释义】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语出】 唐·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何以核之?陛下试取所告状;酌其虚实者;付令推之;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正音】 其;不能读作“qī”。 【辨形】 其;不能写作“奇”。 【近义】 营私舞弊 徇私舞弊 【反义】 光明磊落 问心无愧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不过在这个缺席裁判的故事里;他或他的后学却不免有点~。\\\"

果不其然guǒ bu qí rán

强调不出所料

惊世骇俗jīng shì hài sú

【释义】 世、俗:指一般人。 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语出】 明·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近义】 惊世震俗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例句】 这超越自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度,这是大自然有意作出的~之举吗?(薛尔康《北国秋叶》)

不经之谈bù jīng zhī tán

【释义】 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 【语出】 晋·羊祜《戒子书》:“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正音】 经;不能读作“jìnɡ”。 【辨形】 经;不能写作“径”;谈;不能写作“淡”。 【近义】 奇谈怪论 无稽之谈 【反义】 不易之论 不刊之论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与“无稽之谈”有别:~偏重于“不经”;多指不合道理的没有根据的话;“无稽之谈”偏重于“无稽”;多指无法查考的没有根据的话。 【例句】 现在有种看手相的书;里面大都是些~。

10

兵不血刃bīng bù xuâ rân

【释义】 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语出】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正音】 血;不能读作“xiě”。 【辨形】 刃;不能写作“刀”。 【近义】 不战而胜 所向披靡 【反义】 血流成河 血流漂杵 【用法】 一般作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1.北平的~以和平方式解决。 2.~;和平。

为力wú nãng wãi lì

【释义】 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表示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 【语出】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为力也。”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âi”。 【辨形】 力;不能写作“立”。

【近义】 力不从心 力所能及 无计可施 【反义】 得心应手

【用法】 常用于推辞方面;表示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无计可施”都有没法完成某件事的意思。但~偏重在施展不出力量或者用不上力量;“无计可施”偏重在想不出办法。 【例句】 再好的医生对这种病也~。

生吞活剥shēng tūn huï bō

【释义】 比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语出】 明·徐渭《奉师季先生书》:“大约谓先儒若文公者;著释连成;并欲尽窥诸子百氏之奥;是以冰解理顺之妙固多;而生吞活剥之弊亦有。” 【正音】 剥;不能读作“bāo”。 【辨形】 剥;不能写作“播”。 【近义】 食古不化 囫囵吞枣 【反义】 融会贯通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状语、定语、谓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见“生搬硬套”(869页)。

【例句】 我们决不可~地搬用他人的经验。

尽善尽美jìn shàn jìn měi

11

【释义】 尽:极;善:好。内容和形式都完美无缺;没有缺点。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语出】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 【近义】 完美无缺 十全十美

【反义】 一无是处 一无可取 一塌糊涂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十全十美”;都包含“很完美”的意思;常可通用。但~偏重在“程度”上;指事物达到最完美的境地。很少在口语出现;“十全十美”偏重在“面”上;表达这东西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并常用于口语和人。

【例句】 他做事向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非~不可。

捕风捉影bǔ fēng zhuō yǐng

【释义】 原指做事像风和影子一样难以捕捉。后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可靠的根据。 【语出】 《汉书·郊祀志下》:“求之;荡荡乎如系风捕影;终不可得。” 【正音】 捕;不能读作“pǔ”。 【辨形】 影;不能写作“景”。

【近义】 望风捕影 无中生有 道听途说 【反义】 实事求是 耳闻目睹 确凿不移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道听途说”不同:~语意较重;接近于凭空想象或捏造;“道听途说”语意较轻;还有“听”作根据;只是这根据不可靠罢了。 【例句】

1.“四人帮\\\"专门~;制造冤假错案。 2.对于~的谣言;我们切不可相信。

繁文缛节fán wãn rù jiã

【释义】 文;节:旧时指礼节;缛:繁重。

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 比喻烦琐、多余;又作“繁文末节”。 【语出】 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议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正音】 缛;不能读作“rǔ”。 【辨形】 缛;不能写作“褥”。 【近义】 虚文缛节 繁礼多仪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分句。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要办成这件事;~;感到乱七八糟;弄得我头晕脑涨。

倚马可待yǐ mǎ kě dài

【释义】 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语出】 唐·李白《与韩荆州韩宗书》:“纵之以清淡,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 【例句】 请日试万言,~。(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12

绵延不绝mián yán bù juã

【解释】:路十分的长,没有尽头。

形容某种物体连续不断地出现,永不停止。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涓涓不雍,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例句】 我知道生命无处不在,我知道生命~。 ★巴金《怀念·悼范兄》 【近义词】:纷至沓来、连续不断、连绵不绝 【反义词】:昙花一现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连续不断

叹为观止[tàn wãi guān zhǐ]

【释义】 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 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

用于事情很容易做好或成功已成定局。 【语出】 《左传·襄公二十九》:“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请已。”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âi”。 【辨形】 叹;不能写作“探”。 【近义】 易如翻掌 轻而易举 【反义】 海底捞针 【用法】 一般作宾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与“十拿九稳”区别在于:~偏重于做起来极容易;“十拿九稳”偏重于做起来容易成功;把握性大。

【例句】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流畅;读后让人~;连声叫好。

鱼目混珠[yú mù hùn zhū]

【释义】 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语出】 晋·卢谌《赠刘琨》:“夜光报于鱼目。”李善注引《雒书》郑玄注:“鱼目乱真珠”。

【正音】 混;不能读作“hǔn”。

【辨形】 珠;不能写作“朱”或“株”;混;不能写作“浑”。 【近义】 以假乱真 冒名顶替 滥竽充数 【反义】 黑白分明 泾渭分明 是非分明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滥竽充数”;都可以表示以假的冒充真的。但“滥竽充数”除表示以假乱真外还有以次充好的意思;~表示的以假乱真的程度更高些。 【例句】 不法商贩;常常干出~的事情;坑害顾客。

如箭在弦[rú jiàn zài xián]

【释义】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势在必行。 【例句】 既然补之与汉举二将军已率两万人马进驻叶县与裕州之间,大军继续东进,~。

13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六章)

十室九空[shí shì jiǔ kōng]

【释义】 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语出】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十四·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正音】 室;不能读作“sì”。空;不能读作“kînɡ”。 【辨形】 室;不能写作“世”。 【近义】 颠沛流离 家破人亡 【反义】 人烟稠密 安居乐业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流离失所”都可以表示“人民破产或流离”的意思。但~强调人民大量破产;只用于多数而“流离失所”既可用于多数;也可用于单数。

【例句】 老人谈起当年血吸虫病最猖獗的情况;那时不少村庄~;他心里很难受。

良莠不齐[liáng yǒu bù qí]

【释义】 莠:长得像谷子一样的野草。庄稼和野草混杂在一起分不出来。比喻好人坏人在一起不易区分。

【语出】 清·约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之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正音】 莠;不能读作“xiù”。 【辨形】 莠;不能写作“秀”。 【近义】 混淆视听 混淆是非 【反义】 泾渭分明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参差不齐”都有不整齐的意思。但~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参差不齐”是指长短高低大小不一;当指人时是指水平不一。

【例句】 改革开放时期;在某些方面出现一些~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

慷慨激昂[kāng kǎi jī áng]

【释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多用于形容说话时人的情绪或作文的气势。有时用于讽刺。

【语出】 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三十六·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

【正音】 慨;不能读作“kài”。 【辨形】 慨;不能写作“概”。 【近义】 热血沸腾 意气风发 【反义】 萎靡不振 无精打采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黄河颂》这首歌;~;雄壮有力。

不以为然[bù yǐ wãi rán]

14

【释义】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语出】 宋·杨万里《宋故少保左丞相郇国余公墓铭》:“时宰主之独参政。周公必大;不以为然。”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âi”。 【辨形】 以;不能写作“似”。

【近义】 嗤之以鼻 不敢苟同 满不在乎 【反义】 五体投地 仰承鼻息

【用法】 含轻蔑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与“嗤之以鼻”有别:~偏重于心理活动;语意较轻;“嗤之以鼻”偏重于不满的轻蔑的表情、举动;语意较重。 【例句】

1.你的分析我~;难以同意。

2.老师批评了他;但他却~的不知错

痛不欲生[tîng bù yù shēng]

【释义】 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 用于形容非常悲伤、痛苦。 【语出】 宋·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生;不能写作“声”。 【近义】 悲痛欲绝 痛哭流涕 【反义】 欣喜若狂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悲痛欲绝”都表示十分悲痛。~偏重在“痛苦”指痛苦得达到不想活的地步;而“悲痛欲绝”仅指悲痛到极点;语气没有~重。 【例句】 张大爷晚年丧子;~。

指日可待[zhǐ rì kě dài]

【释义】 形容不要多久就可达到目的(指日:可以指出日期)。 【语出】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可待也。” 【正音】 指;不能读作“手指头”的“zhí”。 【辨形】 待;不能写作“侍”。 【近义】 指日可下 计日程功 【反义】 遥遥无期

【用法】 含褒义。用于事情或希望的实现。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如出一辙[rú chū yī zhã]

【释义】 辙:车辙;车轮压出的痕迹。象出自同一个车辙。 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多指言论或行动;有时也指思想内容等。

15

【语出】 宋·洪迈《容斋续笔》:“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正音】 辙;不能读作“châ”。 【辨形】 辙;不能写作“撤”。 【近义】 如同一口 大同小异 【反义】 背道而驰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和“一模一样”都形容完全一样。但~是比喻性的;还含有来源相同”之意;“一模一样”是直陈性的;范围比~大。 【例句】

1.历史上有些事情非常相像;~。

2.我们俩事先没商量;可所说的话都一样;真是~。

三令五申[sān lìng wǔ shēn]

【释义】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 【语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正音】 申;不能读作“sēn”。 【辨形】 申;不能写作“深”。 【近义】 发号施令 千叮万嘱 【反义】 敷衍了事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谆谆告诫”都有“劝告;告诫”之意。但~一般是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的命令、告诫;态度严肃;具有强制性;而“谆谆告诫”可以是平级平辈人之间的告诫;态度温和;不具有强制性。

【例句】 不准随意占用马路的规定;已~;但少数摊贩仍我行我素。

各有千秋[gâ yǒu qiān qiū]

【释义】 千秋:千年;指流传久远。

每个人都有可以流传久远的特长。比喻各有所长;各有优点。 【正音】 千;不能读作“qiàn”。 【辨形】 千;不能写作“纤”。 【近义】 各有所长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沪剧和越剧这两个地方剧种;在表演和乐曲方面是~的。

蒸蒸日上[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释义】 蒸蒸:一天天地向上发展。

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事业;形势等一天天向上发展;有时也指声誉、威望等日益提高。 【语出】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世兄又是槃槃大才;调度有方;还怕不蒸蒸日上吗?”

16

【近义】 欣欣向荣 如日方升 【反义】 每况愈下 江河日下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欣欣向荣”;都可形容事业兴旺发达。但“欣欣向荣”多偏重在“繁荣”、“昌盛”;~偏重在“向上”;表明事物发展、上升及提高。 【例句】

1.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生气勃勃;~。

2.一个晴空万里的傍晚;曹老登上枇杷山;放眼四望;长江嘉陵江银白如带;山城灯火灿烂;一派~的景象。

问心无愧[wân xīn wú kuì]

【释义】 愧:惭愧。问问自己;认为没有什么感到惭愧的地方。 【语出】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君无须问此;只问己心;问心无愧;即阴律所谓善。”

【辨形】 愧;不能写作“鬼”。 【近义】 心安理得 理直气壮 【反义】 问心有愧 无地自容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心安理得”;都含有“自认为做的事都合乎情理;心里很舒坦”的意思。但~偏重在凭良心办事;扪心自问不亏心;多用于当事者的心理活动;“心安理得”偏重在按情理办事;心里舒坦;多用于当事者心情的流露。

【例句】 我每天努力工作;用我的热情;我的心血去培养祖国的花朵;我觉得~。

不负众望[bù fù zhîng wàng]

【释义】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不孚众望bù fú zhîng wàng

【释义】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 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反 义 词】不负众望

【成语示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束之高阁[shù zhī gāo gã]

【释义】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语出】 《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正音】 之;不能读作“zī”。 【辨形】 阁;不能写作“搁”。 【近义】 置之不理 置之度外 【反义】 爱不释手 掌上明珠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17

【辨析】 ~和“置之不理”;都有“放在一边不理睬”的意思;但~多指闲置不用或不管;语义范围大;“置之不理”只偏重于“不理睬”;语义范围小。

【例句】 如果学了一点理论知识;只是空谈一阵;~;不去实践;这样的理论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汗牛充栋[hàn niú chōng dîng]

【释义】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用以形容藏书之多。

【语出】 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九·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正音】 汗;不能读作“hán”。 【辨形】 汗;不能写作“汉”;充栋;不能写作“冲动”。 【近义】 左图右史 不计其数 浩如烟海 【反义】 寥寥无几 屈指可数 寥若辰星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①~和“浩如烟海”;都可形容书很多。但~仅表示“多”;可形容著作多、书多;“浩如烟海”不仅指书多;还可形容文献、资料、诗词、生活事件的繁多。②见“车载斗量”(144页)。

【例句】 1.武打小说一时兴起;~;真假“金庸\\\"、“古龙\\\";令人难以辨别。 2.中文系的资料室虽说不上~;但基本上也够用了。

特立独行[tâ lì dú xíng]

【释义】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例句】 士之~,适于义而已。(唐·韩愈《伯夷颂》)

语焉不详[yǔ yān bù xiáng]

【释义】 语:话;焉:古汉语助词。话说得不详细。 【语出】 唐·韩愈《原道》:“苟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正音】 语;不能读作“不以语人”的“yù”。 【近义】 言之不详

【反义】 不厌其详 纤悉无遗 细大不捐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她匆匆忙忙走进屋内;急急地说了几句就走了;可~;谁都没有领会她的意图。

江河日下[jiāng hã rì xià]

【释义】 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一天天流向低处;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势越来越糟。

【语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附和本序跋题辞〈高序〉》:“且江河日下;人鬼颇同;不则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日日唐虞三代;有是理乎?” 【正音】 日;不能读作“yuē”。 【辨形】 日;不能写作“曰”。 【近义】 每况愈下

18

【反义】 蒸蒸日上

【用法】 多用在事业或精力日渐衰败方面。一般作谓语、宾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每况愈下”;都有“越来越坏”的意思。但~偏重在“一天比一天坏”;“每况愈下”偏重在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

紧锣密鼓[jǐn luï mì gǔ]

【释义】 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准备。 【正音】 锣;不能读作“luō”。 【辨形】 密;不能写作“蜜”。 【近义】 密锣紧鼓 呼之欲出

【用法】 一般作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在一阵~之后;一项新的计划终于出台了。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