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纪录片《指尖上

新媒体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纪录片《指尖上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文化与探索 西部皮革 2017年6月 新媒体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为例 魏京录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纪录片是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有着独特的创作和传播优势。本文主要从j}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 内容、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三者入手,分析在新媒体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改变。 关键词:新媒体;非遗题材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7)12—0146一O1 长久以来,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传播范围极其有限,很多影片也 通过人物的活动主线来记录和阐释“非遗”的内涵和流变。以人物 仅局限于地域性播出,不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的到 来,特别是“三网”融合的驱使下,受众的收视心理、习惯和偏好 都在发生着改变,新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转变 了受众的角色、阅读习惯和观影方式。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互动性、个 性化、共享性和原创性等外部特征,使得如何激发受众的观看欲望成为 了目前纪录片与新媒体融合的研究重点。面对《指尖上的传承》在新媒 体开始了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野蛮生长,短短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战 绩,其未来的多平台联动播出效果是可以预期的。这是一部用心打磨的 精品,它在新媒体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与外部的传播渠道有 关,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纪录片内部叙事策略的改变。 1叙事内容:集生活化、真实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选择好的题材是纪录片成功创作的基础,选定了一个好的题材 等于纪录片的创作成功了一半。所谓的好题材就是内在价值比较 高,诸如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量、题材的审美价值蕴含量、对受 的命运与戏剧化冲突展开叙事,无疑是符合非遗的学术特征和艺术 表现的叙事结构。 《指尖上的传承》每一集都有一个人物故事,这些人物都是这 门艺术领域的佼佼者,这就是实现了故事人物的典型性,在讲述每 个人物故事的同时,将整个手艺的制作过程融人其中,故事被分 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并这门技艺串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 事,技艺与故事的情节完美融合,达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另 外,一个个故事都有悬念性,让受众在不段的思考和期待中,完成 一一场]二艺的制作过程。 众的吸引力等等。同样对选择好的题材一定要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让受众感觉题材内容很亲近,没有距离感,这样受众才会乐于关注。 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通过对中国传统手_T艺的展示,透过每一个 手工艺人的故事,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特有的魅力。在题材的 处理上,创作者将非遗类纪录片的文本性进行解构,使其贴近生活化、 多元化,另外加上个人化的语言元素使得纪录片的叙事内容一改乏味单 调的风格,更能迎合受众口味,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新媒体时代,对于纪录片的客观性记录要求将更加严格,由于 受众的选择性强,所以纪录片的叙事内容更应该注重其真实性,特 别像非遗题材纪录片这样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来说,不赞成主观因 素的过多介入,反埘过多的人广修饰,应该保持文化的原生态。在 《指尖上的传承》第一集中,在介绍一个完整的泥塑从开始选土到 最终成型,整个过程都有镜头的跟进,让受众在欣赏之余,感受到 民族文化的魅力,而这种体验的产生正是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 认同,这种文化认同的根基即源于传统手T艺术的真实呈现。 非遗纪录片在讲求内容的客观真实的同时,还要注重趣味性。 例如《指尖上的传承》每一集都会通过一些人物自身的冲突与矛盾 点来达到内容的趣味性与丰富性。整部影片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 为媒介,而寻找观众所关注的价值观、人际关系及哲学思考等,并 在讲述各种手工艺术制作流程中将内容传达出来,使得纪录片更加 符合观众的趣味倾向。 2叙事结构:人物故事的情节化串联 当前大部分的非遗题材纪录片中大多以传承人、参与者、保护 者与非遗之间的故事为主线,展开情节化的叙事。如在《指尖上的 传承》的第二集中,讲述的是我国的传统玉雕艺术,就是以著名的 乇雕艺术大师宋世义为叙事人物,将其对玉雕艺术创作和京剧艺术 的喜爱杂糅到一起,完成了一个充满个人情感的故事。故事从宋世 义大师对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敬仰,决心要为其诞辰120周年做 件纪念作品开始,经历了选玉、琢玉等一系列玉雕过程。这样的 叙事结构,充满了较强故事性,让受众在期待中欣赏完整个毛雕过 一程,深刻的体会着这门工艺的复杂性,最终故事的结尾,当宋世义 拿着完成的作品送到梅派后人的手中时,故事的凸显了非遗背 后包含的人文情怀。 3 叙事手法:多语言形态的创新化建构 对于非遗题材纪录片来说,要想在新媒体平台取得一席之地, 叙事手法也尤为关键。画面加解说模式,不但不影响整体的观感, 反而能够彰显艺术的精华,将所要传承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这就 需要解说符合新媒体发展规律,要增加解说的趣味性。合理的利用 解说词,不仅对记录片起到辅助叙事的作用,还能在纪录片叙事结 构上起着承上启下、领起影片或归纳影片的作用。纪录片《指尖上 的传承》中对于解说词的运用就极为巧妙,包含了这个技艺的过 去,也描述了现在的状况、制作过程,另外还有对技艺传承的展 望。解说词不是要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这个 度直接影响到主题的凸显与纪录片的整体叙事效果。 非遗题材纪录片受到时空的,但必须要通过影像客观的将 文化的传统通过影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使用“搬演”的叙事手 法,不仅增强了叙事的视觉效果,而且还极具趣味性。如在《指尖 上的传承》第一集在介绍天津泥人张时,就采用了这种手法,将泥 人张从小到大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发生的奇闻异事采用演员扮演的形 式展现出来,极赋故事性,让受众透过故事,了解文化的渊源。这 种叙事手法在以往非遗题材纪录片中采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题材 纪录片中,所以这也是非遗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发展所必然要 “非遗”是依人而存,特别是其中的传说、表演和传统的工艺 技能都是以传承人为核心,因此可以将宏达的文化叙事浓缩,具象 于个体生命,具体的事件过程中,展示一种群体记忆和民族记忆。 因此“传承人”在纪录片中是灵魂式的人物,仅仅围绕这一核心, 采用的叙事手法,达到一种非遗的影像化传承。 作者简介:魏京录(1989一),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在读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 l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