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济南

济南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二编 旅游资源 第一章 济 南 第一节 概 述

地理位置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东北和东部与滨州、淄博接壤,南部和西南与泰安、聊城交界,东南则与莱芜为邻,西北和北部与德州毗连。

行政区划 济南市现辖历下、历城、槐荫、天桥、市中、长清6区和平阴、商河、济阳3县及章丘市。

历史沿革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22世纪,中国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生活在济南一带。1928年在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址。20世纪90年代初在章丘北部西河、小荆山等地又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表明距今8 500~9 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中国古代有“三山”、“四渎”和“五岳”的说法,其中“四渎”指的是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河四条河流,济南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后来黄河夺济入海,致使济水河消失。春秋战国时济南属齐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年)置济南国,后改称济南郡。隋唐称齐州、齐郡、济南郡。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改称济南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济南成为山东首府,历明、清、延续至今,一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

面积与人口 济南市总面积8 154平方千米,市区面积3 257

平方千米。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济南常住人口总数为681.40万人。

旅游经济概况 2011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总人数4 008.5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实现旅游总收入382.8亿元,同比增长22.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 979.5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7亿元,同比增长22.0%。接待境外游客29.0万人次,同比增长25.5% ;旅游外汇收入14 227.6万美元,同比增长25.3%。2010年济南市GDP达到3 910.80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8%,全市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旅游业成为济南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资源概况 济南市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济南市依偎于泰山、黄河怀抱之中,兼收山水之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的环境。济南市素以清泉明湖驰名于世,市区内的天然涌泉星罗棋布,晶莹碧澈,蜚声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泉城。南部山峦千叠,连绵逶迤,峰崖耸翠,直抵岱岳北麓;北部孤峰数个,峭拔屹立,似齐烟九点,如天外落星;城北黄河如带,奔涌不息,雄浑壮观。山、泉、湖、河兼备的独特地理风貌,赋予济南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形成以泉水为特色的城市园林,充分体现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城市风貌格局。

济南是我国黄河下游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为齐鲁文物荟萃之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著名的有舜文化遗址——舜耕山,中国三大古文化之一的龙山文化发祥地——城子崖遗址,位于全国佛教寺院“四绝之首”的长清灵岩寺,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精湛的北魏及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及丰富的汉代画像石刻,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洛庄汉墓等。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为济南的青山绿水增添了浓郁的历史色彩和艺术魅力。

济南市周围云集了红叶谷、五峰山、莲台山、锦绣川、卧龙峪、凤凰岭、槲树湾、朱家峪民俗村、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药乡国家森林公园、九顶塔民族风情园、卧虎山滑雪场、金象山滑雪场、七星台万亩植物园、黄河风景区、国际园博园、月亮湾等众多风景名胜区,为生态观光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健身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济南市现已形成以外环路为一带,由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组成的古城旅游区、北部黄河旅游区、南部山川旅游区和龙山文化旅游区连成一片的旅游资源格局,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风物特产 木鱼石、平阴玫瑰、济南阿胶、黑陶、明湖莲藕、蒲菜、鲁绣、济南菜、明水香稻、济南面塑、黄河鲤鱼、章丘大

葱等。

第二节 主要景区景点 一、泉水景观

济南泉水 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众多而闻名于世。有关济南泉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泺”即趵突泉的古称。北魏郦道元对济南泉泊进行考察后,在《水经注》中赞其:“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北宋曾巩也说:“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金代,济南曾立有《名泉碑》,列举了七十二名泉,明朝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此后便有了济南七十二泉之说并广泛流传。其实“七十二”仅是个泛指数,据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调查,济南市区及所辖属县内有名泉490余处,集中在市中心2.6平方千米范围内的达136处。恰如清人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形容“家家泉水,户户垂柳”。

济南泉水由市区涌出,是由济南地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所决定的。济南南部山区主要由奥陶纪碳酸盐的石灰岩构成,石灰岩被水溶解侵蚀,形成溶洞和裂隙,吸收地表的降水和径流,并由南向北潜流。当这些地下水流至市区时,遇到济南东、西、北面质地坚硬隔水的火成岩三面阻挡,水流大量汇集,形成强大的静压力,在低洼的市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济南泉水以其质纯味甘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属石灰岩岩溶泉水,水温稳定,水中极少悬浮物质,清冽甘美,完全适用于工农业用水和生

活用水。

根据泉水出露和汇流的情况,济南市区泉水分为四大泉群: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另外,在济南地区东部章丘市明水镇还有百脉泉泉群。

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泉群为四大泉群之首,它以蜚声中外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为中心,统率着34个著名子泉。以趵突泉的平地涌轮、势如鼎沸构成泉群的主要风格,周围的泉千姿百态,各有特点。金线泉若有金线游动,奇特而神秘;柳絮泉泡沫翻飞,看上去犹如“东风三月飘香絮”;漱玉泉水泻石滩,声响泠泠;马跑泉因纪念抗金而死的名将关胜而得名,泉水深沉似表示怀念。属于趵突泉泉群的还有皇华泉、杜康泉、浅井泉、洗钵泉、无忧泉、酒泉、满井泉等。

黑虎泉泉群 黑虎泉泉群在济南市黑虎泉东路、护城河南岸一带。黑虎泉源出悬崖下深凹的一洞穴中。洞内水潭宽约2米,深1.5米,水清见底,寒气袭人。紧连水潭的泉池由石块砌成,略呈长方形,宽约17米,深约3米。泉池南壁并列3个石雕虎头。泉水流过暗沟,经3个石虎口喷出,波澜汹涌,咆哮声远近可闻,池水溢出,泻入护城河,形成瀑布,美丽壮观。明代晏璧曾在诗中写道:“石磐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黑虎泉附近,尚有琵琶泉、金虎泉、汇波泉、玛瑙泉等14处泉池,构成黑虎泉泉群。泉水汇流成河,绕城而流,河中有泉,别有佳趣。

五龙潭泉群 五龙潭泉群位于趵突泉北端。它是古大明湖的一部分,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元代至正年间,在此处建了五龙神庙,祀五方龙神,故名五龙潭。据《济南府志》记载:“五龙潭在西门外,五龙庙东,潭深不测,疑有蛟龙,大旱搅潭往往得雨。”在济南诸多名泉中,五龙潭是最深的泉。泉水一汪碧蓝,深不见底,终年涌流不息。潭边原立有一古碑,上刻“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相传唐代开国元勋之一的秦琼其故居就在这里。清乾隆年间,曲阜学者桂馥在潭边筑“潭西精舍”,这里遂成文人聚集之地。五龙潭周围有古温泉、月牙泉、醴泉、天镜泉等21处泉池,这些泉组成了五龙潭泉群。泉水汇入西护城河,向北流入小清河。

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泉群位于泉城路北珍珠泉饭店院内。泉池略呈长方形,四周镶有雪花玉石栏杆,面积约1 300平方米。泉水从池底上涌,生成无数亮晶晶的珠泡,状如串串珍珠。泉池北岸石碑上刻着清代乾隆皇帝赞颂珍珠泉的诗句。泉池周围花树环绕,假山耸立,景色秀美。自古以来,这里长期被官府占据。元代,这里是张舍人园;明代,德王朱见磷建藩邸于此;清代,改建为山东巡抚衙门。新中国成立后,对珍珠泉重新整修,疏浚泉池,广植花木,修路建亭,面貌焕然一新。珍珠泉附近有芙蓉泉、憷泉、溪亭泉、王府池等10余处名泉,组成珍珠泉群。泉水流入大明湖中,成为大明湖的主要水源。

百脉泉泉群 百脉泉泉群是济南地区东部最大的一个泉群,

位于章丘市明水镇汇泉路东首。明水有三大泉系,百脉泉系是其中之一,有百脉泉、东麻湾、小麻湾、金虎泉、金镜泉、墨泉、梅花泉、清水泉等18处泉池。百脉泉为明水诸泉之冠,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其泉源主要在南部山区,流至明水受阻喷涌而出,此泉因“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故名。北宋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有“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的记载。泉池长26.6米,宽14.5米,水深2~3米,百脉俱出,喷涌着晶亮水泡泛花而上,似珍珠滚动;红鲤游弋其间,呈“鲤鱼戏珠”。历史上的章丘八景就有“百脉寒泉珍珠滚”一景。群泉水明如镜,澄澈清冽,冬暖夏凉,恒温18℃左右,水质纯净甘醇,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

由于历史的原因,济南泉水历经兴衰,有的淤塞干涸,有的湮没毁圯,有的污染变质。济南制定了一系列拯救恢复名泉和保泉护泉的措施,对市区泉水的数目、名称、分布和出露的规律、泉水的流量、水温、水化学等方面逐一考察,做了大量工作,如疏通各处水路、引黄保泉、封井保泉、修建环城公园、开发名泉小区、合理规划建筑物、南部山区种树造绿等,有效地保护了济南泉水。 二、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公园建于1956年,几经扩建后,面积扩大到10.6公顷,园内名泉荟萃,有趵突泉、漱玉泉、柳絮泉、金线泉、马跑泉、皇华泉、杜康泉、浅井泉、洗钵泉、无忧泉、

酒泉、满井泉等,是一处以天然泉水为主要景观,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自然山水公园。趵突泉公园泉水清澈,花木葱茏,假山怪石巧妙点缀,楼台亭榭临水而设,景色十分优美。

趵突泉大门 趵突泉公园有东、南、北三个大门。东门为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的建筑,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南大门于1995年建成,建筑面积1 575平方米,东西长47.5米,南北深13米,主门高8.4米。它采用古建筑中的重檐结构,典雅庄重。

趵突泉 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的趵突泉历史悠久,古时称泺水,是古泺水的发源地。曾名为“槛泉”、“娥姜水”、“瀑流”。后来曾巩来济南任官,将泉名改为“趵突泉”。趵突泉位于公园中部,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18米,深2.2米,周围绕以石栏。水面清澈澄碧,池底水草摇曳,水质纯正味甘,水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趵突泉水分三股,三窟并发,水涌若轮。从泉池的水面上涌起三堆雪涛,如沸水翻滚,似银菊盛开。泉水最大涌量为1.87立方米/秒。声若隐雷,势如鼎沸,构成济南著名的八景之一“趵突腾空”。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分东西两泉,两泉之间架一小桥,名曰来鹤桥,由明万历初年历城知县张鹤鸣建,后又重建。桥南端立彩绘朱漆木牌坊,牌坊坊额“洞天福地”、“蓬山旧迹”,意为趵突泉胜境如同

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山一般。泉池南岸为透花窗,临池廊榭,隔泉与古朴的泺源堂相对,交相辉映。泉西岸的观澜亭,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观澜亭”由明代书法家邢同题写。亭西有两块石碑,一块上刻“观澜”两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张钦的墨迹。另一碑刻“第一泉”三个大字,是清朝王钟霖的手笔。亭边半浸于水中的石碑上镌刻“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泉东有蓬莱茶社,是游人品茶休息和临窗观泉的佳处。趵突泉水质纯净,淳洌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香幽袭人,素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泉北岸是一组三进的建筑群,三座古殿阁自南向北依次为泺源堂、娥英祠、三圣殿,分别建于宋代、明代,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的。三大殿是民族形式的楼阁,栋梁彩绘,黄瓦红柱,形体雄伟。泺源堂前抱厦柱上书:“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诗人赵孟頫的咏泉佳联,写出了趵突泉的神韵和气势。在泺源堂三进院落里面最著名的有清朝的双御碑,正反两面分别有清朝康熙皇帝的“激湍”二字和乾隆皇帝的《再题趵突泉作》。

漱玉泉 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四壁及东、西、北三面护栏皆以汉白玉石砌成,洁白温润,与泉水相映。泉池上镌刻着“漱玉泉”的章草体字,是济南现代书画家关友声的手笔。漱玉泉是诸泉中水位最高的泉池,泉水盈池,清澈可鉴。泉池南岸有一个叠石嶙峋的小悬崖,泉水从池底涌出,静静地上溢,当泉水漫过

南面的溢水口时,层叠而下,像一挂晶莹的帘幕,注入名为螺丝泉的大泉池里,泻入时发出铮铮琮琮的水声,其声琅琅,响若漱玉。

龟石 螺丝泉畔有一太湖石,是济南四大灵石之一的“龟石”。四灵石原来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别墅内的遗物。因奇石的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石。后因时代变迁,只有龟石辗转保存下来。龟石高约4米,重约8吨,具有名石的“瘦、皱、漏、透”等特点,被誉为“济南第一名石”。

李清照纪念堂 李清照纪念堂位于漱玉泉北侧。1959年为纪念杰出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而建,1980年重修。李清照(1084 — 约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著名词人,词作婉约深沉,在宋代词坛上独成一派。志载,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边。纪念堂是一民族形式的小院落,由正厅、亭、轩、回廊组成,院内种植翠竹、芭蕉和海棠,幽静清雅,古色古香。“李清照纪念堂”匾额为郭沫若题写。正厅门前的抱柱上也是郭沫若手书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正厅中为李清照全身塑像,厅内陈列有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画像及其著作,还有她的丈夫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的著作,同时还保存有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臧克家、贺敬之、李苦禅等评价这位女词人的诗词和墨迹。 白雪楼 白雪楼为纪念李攀龙而建。李攀龙(1514 — 1570),号沧溟居士,山东济南历城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为明

代嘉靖“后七子”之一。著有《古今诗删》、《沧溟集》等。李攀龙曾在济南东北鲍山和大明湖百花洲各建一楼,均名白雪楼。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趵突泉南设立白雪书院,并在此建了第三座白雪楼。

沧园 沧园为纪念李攀龙而建,是李攀龙幼年时读书处,原名“勺沧园”,因李攀龙有著作《沧溟集》,寓意为“沧海一勺”。沧园是园中之园,占地2 500平方米,有三座大厅,庭园北临枫榭,曲廊围抱。院中松柏苍翠,修竹亭亭,还陈列着各种盆景。当代著名画家王雪涛纪念馆坐落在园内,是一座四合院式的民族风格的建筑。

万竹园 万竹园之名始见于元朝,因园内竹林成片而得名。万竹园为园中园,位于趵突泉公园的西部,占地1.2万平方米,共三处庭院,由13个不同院落组成,房屋186间。院内有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还有四亭、五桥、一处花园。它是一座兼有南方庭院和北京王府、北方四合院风格的古建筑庭园。庭园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充分利用泉池、溪流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修建了楼、堂、亭、阁、曲廊。园内建筑物具有民舍特色,朴实雅致。有宴宾会客的厅堂,有读书作画的斋馆,有起居的别院,还有适于眺望的楼、亭。各院落皆以所植花木命名,如玉兰院、石榴院、木瓜院、海棠院和杏院。1993年,万竹园被收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图集。1986年,著名国画家李苦禅纪念馆建于万竹园内,遂按纪念馆要求对万竹园进行了整修,使

传统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绘画艺术交相辉映。 三、大明湖公园

大明湖公园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部,2009年10月进行扩建和改造,景区面积由74公顷扩大到103.4多公顷,水域面积由原来的46公顷扩大到57.7公顷,陆地面积由28公顷扩大到45.7公顷。经过扩建改造的大明湖,新老景区相互交融,是既传承历史文明又彰显生态理念的旅游休闲胜地,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经典再现。

游览大明湖,可观“一路(环大明湖游览路)、两湖(大明湖和小东湖)、多岛(小东湖上新建的多个岛屿)、十六景( 新建七桥风月、秋柳含烟、明昌晨钟、稼轩悠韵、竹港清风、超然致远、曾堤萦水、鸟啼绿荫景区与原明湖老八景历下秋风、佛山倒影、丹坊耀日、汇波晚照、明湖秋月、明湖泛舟、鹊华烟雨、沧浪荷韵合称明湖十六景)”。

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元朝时,因湖内多荷莲,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又名历下陂。自金代起称“大明湖”,沿袭至今。湖水主要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珍珠泉群汇集而成,平均水深3米。蛇不见,蛙不鸣;淫雨不涨,久旱不涸是大明湖两大独特之处。大明湖公园,它不仅是人们休息、游览的好地方,湖中还盛产鲜鱼、蒲菜、莲藕,是有名的“历下风味”。 南门牌坊 南门牌坊坐落在大明湖南岸中间,是大明湖公园

的正门,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彩绘牌坊,原是明代建筑,1952年修复,1984年又按原样式重建。牌坊高8.38米,宽14.7米,为五间七踩重昂单檐式,飞檐起脊,斗拱承托,拱下的额枋彩绘是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图案。牌坊匾额“大明湖”三个鎏金大字为清代书法家于书佃所题。

遐园 遐园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建成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仿照浙江宁波天一阁的形式建造的。园内筑有读书堂、宏雅堂、海岳楼、明漪舫、博艺堂、汉画堂、罗泉堂等厅堂楼馆,参差自然地隐没在绿树花丛之中。这些楼堂分别是阅览室、书库、文物字画陈列室等。其中读书堂是一座圆形大厅,在设计上可谓匠心独运,四面采光,室内光线充足。各楼堂之间以曲廊相连,前后的池塘中清波漪漪,锦鱼可数,荷莲生香。遐园始建之时,其宏丽优雅不比天一阁逊色,故有“南阁北园”之誉。

遐园正门坐西朝东,门外立一石碣,上有篆书“遐园”二字,由山东提学使罗正钧题写。于右任先生手书的楹联“湖山如画,齐鲁好文”嵌于大门两侧。迎门假山屏障,园内清溪蜿蜒,曲径通幽,景物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山、石、桥、溪、路相得益彰,宛若天成。置于园中远看山,近看水,有身在画中、心于诗境的感觉。遐园西北角长廊的墙壁上,嵌有宋代以来的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狂草飞舞,刻工精细,堪称艺术佳品。

稼轩祠 稼轩祠又称辛弃疾纪念祠,在大明湖南岸,建于1961年,1980年重修,是为纪念辛弃疾而建。

稼轩祠占地1 400平方米,是一组古代官署型建筑。祠堂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建在同一轴线上,结构紧凑,严谨古朴。祠院的大门正中悬挂着陈毅手书“辛稼轩纪念祠”匾额。东西厢房内悬挂着辛弃疾的词作、写意画及名人题咏等。正厅为卷棚顶式,红柱青瓦,额坊、玻璃隔扇、门楣均雕有精致的彩画,抱柱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为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题写。正厅迎门为辛弃疾塑像,厅内陈列着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介绍、著作版本和历代研究他的学术专著等。

历下亭 历下亭在大明湖中一小岛上,建造年代久远,位置也多有变化。初建于北魏,北魏至唐时在五龙潭附近,当时称“客亭”。北宋以后,历下亭移建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济南知府李兴祖在多人资助下,才重建历下亭并移至湖中岛上。

从岛南端的码头登岸,迎面的是历下亭的前大门,门匾额书“海右古亭”,大门两侧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原是唐代诗人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的诗句。唐天宝四年(745年),诗人杜甫来到济南,与当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宴饮历下亭,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此联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大门东侧有一方石碑,上镌乾隆手书“历下亭”三个大字;

门西侧是乾隆皇帝于1748年为大明湖题写的诗碑:“历城周廓十二里,大明湖乃居其半。平吞济泺众泉流,远带齐鲁诸郡县。泛舟初入鹊华堤,烟水苍茫迷远岸。鸢鱼上下各逍遥,花木周遭相明绚。演漾绿蒲隐约矶,缥缈白云临古观。应接无暇有余乐,水亭清雅陈笔砚。便将乘兴一挥毫,苕华记予初所见。” 大门两侧的长廊向东西方向延伸,东端接临湖阁,长廊西端的小四面亭,飞檐出厦,古朴典雅。进入前大门,正中矗立闻名遐迩的历下亭。它四面临水,绿柳环绕,高9米,宽7米,红柱碧瓦,八角垂檐,古意盎然,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木结构建筑。亭子上端高悬乾隆皇帝手书“历下亭”匾额。亭内设有莲叶形雕花石桌和石鼓坐凳,游人可在此饮宴品茗。亭子北面是名士轩,坐北朝南,中间为5间正厅,两侧各有耳房,硬山出厦,花雕扇扉,匾额“名士轩”三字是袭用曾巩州衙中的轩名。楹柱上是郭沫若撰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联词义蕴深邃,气势豪放。大厅内西墙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线描画像,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并附题记。轩内东壁嵌何绍基题诗碑《重修历下亭记》,记载了重修历下亭的经过。名士轩西南三间大厅为蔚兰轩。

历下亭是古往今来文人学士汇集的地方。李白、杜甫、高适、辛弃疾、王尽美、郭沫若等都曾在这里挥毫咏叹,题诗作文,留下了许多墨迹诗句。蒲松龄曾作《古历亭赋》,描写了古历亭和周围的胜景。

铁公祠 铁公祠是为纪念铁铉而建的祠堂。铁铉(1366 — 1402),字鼎石,明代河南邓县人,曾任山东参政和兵部尚书。铁铉率军民固守济南壮烈守节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诵,自明代中期,人们就陆续为他立祠塑像以示纪念。到清代乾隆皇帝谥铁铉忠定公。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捐资在大明湖西北岸建铁公祠,并由吴人骥题刻《重修铁公祠》碑,翁方纲题刻《铁公祠记》碑。建国后,曾多次维修铁公祠,遂成目前格局。

整个院落占地6 386平方米,呈长方形,由曲廊相围,建筑古朴典雅。东大门以北佛公祠堂和铁公祠堂一东一西坐北朝南,均面阔三间,建筑风格古朴庄穆。铁公祠堂内神龛祀仿古铜制的铁公像高2.3米,重1.8吨,着明代文官服饰,造型栩栩如生,刻画了铁公骁勇忠烈的性格特点。祠堂内壁嵌有石刻及字画。西为二层小楼,登此楼可观览南山群峰及明湖全景,故名“湖山一览楼”。西侧廊壁上嵌有历代文人题刻。

小沧浪亭 小沧浪亭在铁公祠的西南侧,是一处独具秀色、小巧玲珑的庭院。它有洞门与铁公祠相连,清代诗人刘凤诰题、书法家铁保书写的著名联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镌嵌在圆洞门两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捐资修建铁公祠后参照苏州沧浪亭的格局修建了小沧浪亭,采用了借景法,借湖成景,小中寓大。小沧浪亭的地势、位置、结构、布局都暗合了“沧浪”二字的意境,耐人寻味。初建时阿

林保亲笔题写了“小沧浪亭”的匾额,这里亭、台、廊、榭等结构严谨,布局奇巧。

北极阁 北极阁又称北极庙,位于大明湖东北岸的高台之上,是济南市现存最大的一座道教庙宇。此阁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重修。这组建筑由钟鼓楼、前后殿及东西配房组成。前殿正中供奉着真武帝君像,高2.5米,上有“位极天枢”一匾。真武帝君像两旁及四周还有龟蛇二将及四天君、青龙、白虎、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仙真、仙曹等18尊塑像,东西墙上还绘有真武帝君的生平故事壁画。后殿供奉真武父母的塑像。两殿共有神像23尊,皆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南丰祠 南丰祠在大明湖东北岸上,是为纪念宋代曾巩而建。曾巩(1019 — 1083),江西南丰人,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唐宋家”之一。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政治家。宋熙宁五年(1072年)任齐州(济南)知州,他写了许多颂咏济南景物的诗词文章,如《齐州二堂记》、《齐州北水门记》、《杂诗石刻序》等。在大明湖的北渚亭、百花桥等许多地方都有他的题咏。在任期间,他为民除害,使社会安定,并大力倡导兴修水利,造福于百姓。所以在他调离齐州后,齐州百姓建祠以纪念他。

现在的南丰祠是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的。几经扩建,面积达2 690平方米,形成目前格局。南丰祠正门坐东朝西,门内南侧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古戏楼,戏楼为方形,四周为上下两

层的看台,供人们边品茗边看戏。南丰祠的建筑纤巧明丽,三间大厅,坐北朝南,红柱架廊,宽敞宏伟,古朴庄重。

汇波楼 位于大明湖东门内,屹立在高大的北水门之上,是一座两层的仿古楼台。汇波楼为七间二层楼厅,歇山斗拱,花窗绿瓦,檐角飞翘,上悬刘海粟题写的《汇波晚照》匾额。汇波楼下,是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修建的北水门。古代时因济南城北多水,城内诸泉群的泉水都要汇流到大明湖,再由北水门流出城外,所以命名为汇波楼。

明湖居 明湖居始建于10年,位于大明湖南门附近,是清末以来济南知名度最高的曲艺演出场所。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对艺人白妞、黑妞说唱梨花大鼓的情景作了精彩的描述,明湖居也因此闻名遐迩,传遍天下。因此,凡到大明湖的人,都要去寻找当日白妞说书的旧址明湖居。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明湖居被拆掉了。19年,在原明湖居之北,新建一处明湖居,虽不是老明湖居的旧格局,到底把旧名旧事承袭下来,也成了游人常到的地方。

秋柳园 秋柳园位于大明湖新区中部,与历下亭隔水相望,大门朝南,门上悬匾额“秋柳园”三个大字,两边楹联由清代钱名世撰、现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书“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进入大门,两侧是碑廊,镶嵌王渔洋诗十二首和山东大学著名教授袁世硕撰写的《秋柳园记》。

园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二层仿古。一层大门上方悬匾额“清远堂”,两侧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是贤士皆从其游”由王渔洋的弟子殷彦来撰赠老师,当代著名书法家魏启后书。二层檐下悬匾额“秋柳诗社”,两侧对联“切磋推敲历山下,交流唱和秋柳园”由欧阳中石书。进入一楼大厅,迎面立有王渔洋像,厅内展示王渔洋生平、文学成就并陈列砚台、印章、皇帝赠御扇以及仿古家具、青花瓷等物,一楼、二楼夹层展示王渔洋的《手镜录》,清乾隆皇帝两次登上鹊华桥并作诗以记之。二楼秋柳诗社为文人活动场所,西墙有王渔洋的《泛明湖记》,东墙悬“王渔洋会友”图。

秋柳园西侧有两组建筑连接碑廊,一组是廉志轩,另一组是潭艺轩;东侧有镜亭;后面是临水建筑天心水面亭,其名取自宋代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该亭为元人李泂所建,“臣洞之居,在大明湖上。壅土不中而为亭”,可以周揽其胜,名之曰“天心水面亭”。李泂,滕州人,曾官翰林待制,客居济南,称济南有“湖山花竹”之胜。

七桥风月 七桥风月位于秋柳园南头,沿曾堤走到南头,站在百花桥上西望,湖水迂回曲折,迤逦伸展,芙蓉桥、秋柳桥、水西桥等七座石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这就是“七桥风月”景区。

古时大明湖周围,环绕七座桥梁:鹊华、百花、芙蓉、水西、湖西、北池、泺源。七桥风格各异,富有情趣,于是“七桥风月”

便成为一大胜景。宋以来的文人学士多以此为题,赋诗为文:“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常到木兰舟”,“城外青山城里湖,七桥风月一亭孤”。大明湖扩建后,由秋柳桥代替泺源街,其余全部恢复重建,再现“七桥风月”景观。七桥之外,还有梅溪、芦花、藕香、凝雪、南丰、玉涵、竹韵、幼安等共28座景观桥。各式各样的桥连通整个新建区域,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超然楼 超然楼位于“七桥风月”景观东北,是“超然致远”景观的载体,历史上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楼。楼始建于元代,《历城县志》记载,大明湖水面亭后,元代学士李泂建超然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宁静是一种心态,宁静才能超然,超然方可致远。登上大明湖超然楼,极目远眺,不仅在视野上达到致远,似也臻思想致远之境界。巍峨高耸于晴空之下,超乎尘世之烦嚣。重建后的超然楼,面积5 600平方米,高50米,分7层,顶层观光,下面几层以壁画、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济南泉文化、城市园林文化及老济南的民俗文化。 四、千佛山公园

千佛山公园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部,海拔285米,占地1.66平方千米,东接佛慧山,西连会仙山,为泰山的余脉。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为民时,曾躬耕于此,故又称为舜耕山。古时候,人们每年都要在此搞“迁祓”仪式来祭礼舜帝,因“迁祓”谐音,再加上自隋唐以来又成了佛教圣地,石雕佛像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千佛山公园是一座大型的山岳公园,它

重峦叠翠,树木蓊郁,殿宇错落,秀景独居,为济南的一大名胜。整个景区包括千佛山公园景区、佛慧山景区、蚰蜒山景区、金鸡岭景区四大风景观赏区。

沿千佛山西路300多阶石级盘旋而上,沿途有唐槐、唐槐亭、齐烟九点坊、云径禅关坊、乾隆《千佛山极目有作》石壁诗刻等景点。

齐烟九点坊 齐烟九点坊是一座木质丹柱坊,建于清道光23年(1843年)。坊的正面写有“齐烟九点”四个字,背面刻有“仰观俯察”四个字,字迹苍劲秀润,皆为道光年间历城县令叶圭所写。

“齐烟九点”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诗《梦天》,在此借用李贺的诗句用来描绘错落在济南市北郊的9座山头。它们是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和药山。卧牛山在华山东,山势回环,似沉睡的卧牛。华山也叫华不注山,是其中最高的一座,高197米。鹊山有扁鹊墓,他曾炼丹于此。标山在天桥以北,周围没有高物,以此为标记。凤凰山位于标山以东,山形似凤。北马鞍山形状中凹,《春秋》所载的“鞍之战”即此地。粟山在城郊西北,较小,喻为“粟”,上有真武庙。匡山曾是李白读书处。药山产“阳起石”,可入药。

“仰观俯察”四个字则是引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来描绘这里的景色意境。此处既可“仰观”山峰之秀,又可“俯察”济南市容之美。

这四个字是从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帖中临摹勾勒、放大后刻在坊匾上的。

云径禅关坊 云径禅关坊是一个木质牌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形状为四柱三门,丹柱青瓦,出檐起脊,彩画精美古雅,具有民族风格,为济南一带所罕见。坊上正面刻有“云径禅关”,背面刻有“峰回路转”。相传,原字为清道光年间王观成所题写。1972年维修时,“云径禅关”改为现代书法家黄立孙书写,“峰回路转”改为原山东省博物馆姜守迁书写。

“云径禅关”的含义是:寺院高耸,云雾弥漫,风吹着清云,回绕禅门。到寺里拜佛,必须经过此坊,游人至此,已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也就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关键,需静静心,诚心诚意烧香拜佛。

“峰回路转”则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以形容此处地势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弯转。而在此又是一语双关,暗示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过牌坊,迎面墙壁上嵌有乾隆皇帝题写的诗碑。

兴国禅寺 兴国禅寺又名千佛山寺,位于千佛山山腰,建于隋开皇年间,占地3 268平方米,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园的主体建筑。唐代贞观年间重修,改称兴国禅寺。南宋绍兴年间又重修扩建。元末明初,因战乱寺院遭到破坏。明成化四年(1468年),德王府内官苏贤重建佛殿、僧舍和库房,殿内重塑释迦牟尼佛、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像。

清嘉庆至咸丰年间又扩建观音殿等。七年、十六年和20世纪50年代,都对兴国禅寺进行了较大修缮。寺门上额嵌刻“兴国禅寺”,两侧有石刻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意思是说,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小人来到这里都能被寺院晚间的鼓声和清晨的钟声所惊醒,抛弃名利欲望,众僧吟诵的声音把在人世苦海里迷失道路的人唤回来,使他们走上去往极乐世界的道路。门内两侧为钟鼓楼。寺分东西两院,西院北侧有厅房三楹,厅东接走廊,廊东为殿宇三楹。廊北墙上分别镶有赵朴初的“齐鲁青未了”、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诗《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齐州烟九点》七绝碑刻。院南是悬崖,上刻佛像,称千佛崖。崖下由东向西依次是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和吕祖洞。东院南侧是观音堂,对面是三间殿堂。

历山院 历山院是东庙,红门上刻“历山”两个篆书镏金大字。原为道教、佛教、儒教杂院,院内古建筑参差错落,古木参天蔽日。三圣殿、舜祠、鲁班祠、文昌阁、一览亭和碑廊环绕周围。院中东南隅的舜祠坐南朝北,五楹出厦,红墙青瓦,花窗棂扉。祠内舜帝塑像衮冕执圭居于正,娥皇、女英二妃珠冠蟒服执配左右。文昌阁建于院内南侧悬崖上,阁下东侧是鲁班祠,山顶的四面长亭“一览亭”与文昌阁相对,挑出危壁,悬于半空。登临远眺,明湖似镜,黄河如带,泉城风貌尽收眼底。

万佛洞 千佛山下的万佛洞建成于1992年9月,全长500

余米,集敦煌、龙门、麦积山和云岗四大名窟于一洞,有佛像28 888尊,壁画万余平方米,再现了石窟造像艺术和民族文化,可谓石窟艺术博物馆。

千佛崖下有龙泉洞、极乐洞和黔娄洞。龙泉洞内镌有20余尊佛像,洞内有一泓泉水,晶莹清澈。黔娄洞崖上翠柏郁葱,洞口旁有“黔娄洞”石刻,记述着齐人黔娄子隐居此洞的传奇故事。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洞内镌有20余尊佛像,位于中间的是阿弥陀佛。这些佛像雕刻精致,体态丰腴,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东门外有清代山东巡抚丁宝桢的登山诗《十二屏风》碑刻,字体雄浑遒劲,端庄凝重。 五、泉城广场

泉城广场 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它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阁,似一颗璀璨的明珠,装点着美丽的泉城。广场东西长约780米,南北宽约230米,占地约17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3万平方米,地面铺装11万平方米。自西向东,主要组成有趵突泉广场、济南名士林、泉标广场、地下广场、颐天园、童乐园、滨河广场、荷花音乐喷泉、四季花园、文化长廊、科技文化中心及银座购物商场等10余部分。这一高情感、高文化的场所,可以满足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们的绿地休闲、文化娱乐、商业购物和社交等活动需要,其设计构思突出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

趵突泉广场位于广场的最西端。“泉城广场”四个大字镶嵌于入口标志上,其背面刻有《泉城广场记》。济南名士林中的每一棵树都象征着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一位济南名士。泉标及泉标广场是广场的主要视觉中心。泉标高38米,取篆书“泉”字的意象造型。泉标广场地面铺以隐喻城池的图案,“泉”自“城”中磅礴而起。泉标底部地面镶刻济南72名泉的名称,并配置72股涌泉及4组泉群。下沉广场是联系地上、地下重要的空间,设有两处景观,一处是反映“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山东版图”,另一处是体现“山、泉、湖、城、河”泉城特色的“泉城览胜”浮雕。荷花音乐喷泉整个景观动与静有机结合成“泉育荷”之意,体现生命之源。文化长廊是泉城广场的标志性建筑物,呈圆弧状,长150米,宽16米,分为三层。长廊内设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12尊历史名人雕塑,镶嵌在长廊南北两端及西立面柱基上的14幅浮雕有东方曙光、舜耕历山、伯禽治鲁、太公封齐、管仲霸齐、晏婴谏君、孔子讲学、子贡货殖、孙武兵法、稷下争鸣、孟子游说、鲁班工艺、扁鹊行医、邹衍辩论。这组浮雕命名为《圣贤史迹图》。 六、百脉泉公园

百脉泉公园 百脉泉公园坐落在章丘市区明水镇的百脉泉和明水湖畔。公园始建于1986年,总面积25万平方米,约有7万平方米的水面。百脉泉公园以其自然泉水奔突不息、喷涌成湖

而著称,因颇负盛誉的百脉泉而得名。园内百脉泉、墨泉、梅花泉、漱玉泉各具神韵,是独具特色的泉景公园。主要景点有百脉泉、明水湖、龙泉寺和清照园。

百脉泉池底涌出无数水泡,缓缓浮上水面,恰似串串珍珠,故有“百脉寒泉珍珠滚”的赞誉。池中水草漂浮,疏朗有致。水里锦鱼戏游,生机盎然。

明水湖 明水湖由百脉等数泉组成。湖南端有“龙泉”,湖西边有“墨泉”,湖西南角有“龙湾泉”。湖边建有“汇泉阁”,登阁可俯瞰园林湖色全貌。还建有“濯缨”、“漪漪”两亭,休憩亭下,赏泉水滨,情趣盎然。两座大理石拱桥,将湖划分为三面。湖边有花园景区、密林散步区、儿童乐园区、幽静学习区等。湖西北建有“绣江亭”,湖水从亭下北流形成绣江河。

龙泉寺 龙泉寺雄踞百脉泉北,为济南地区著名佛寺,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近年来几次复建。殿内佛像金碧辉煌,壁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清照园 清照园位于百脉泉公园西北隅,1997年为纪念出生在明水的“一代词宗”李清照而兴建。清照园占地1.8万平方米, 是一座集南北园林风格于一体的园中园。园内有“吟风榭”、“溪亭”、“感月亭”、“文轩斋”、“漱玉堂”、“金石苑”、“黄花馆”、“易安楼”、“海棠轩”,还有模拟李清照夫妇生活起居、赋诗作词的卧室“燕寝凝香”。建筑高雅,楼轩巍巍,楼台亭榭,曲径游廊,依泉架构,环水而建。园内1 500平方米的水面由漱玉、

龙潭、梅花三泉汇合而成。园中匾额、楹联、碑碣、雕塑、图画等书法、艺术作品,均出自国内著名书法家和美术大师之手。 七、柳埠佛教古迹景区

柳埠古迹 古镇柳埠,位于济南的南部34千米,这里群山环抱,风景优美,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柳埠存有众多古代佛教文化遗存,主要有古朴大方的四门塔,雕刻优美的龙虎塔,构缔诡巧的九顶塔,造像精湛的千佛崖,翠竹环绕的涌泉庵,以及列全国第三位的墓塔林和山东早期最大的佛教寺院神通寺遗址、古齐长城遗址。

四门塔 位于柳埠镇东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单层方形石塔,因四面各有一圆形拱门而得名。此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塔高15.40米,每边宽

7. 4米,全部用雕有几何花纹的大块青石砌成,简洁古朴,风格独特。它的檐部叠涩挑出5层,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构成塔刹,塔室中心有石砌方形塔心柱,16根三角形石梁顶住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石雕佛像,都是螺髻、盘膝、朝门静坐,面相生动,衣纹流畅,刻工精细。佛座上有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造像记和唐景龙三年(709年)尼姑畏等造像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塔 龙虎塔位于四门塔以西墓塔林南端,与四门塔隔谷相望。龙虎塔建于唐代,以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塔为砖石结构,

高10.8米。每面塔身都有刻着火焰状纹样的券门和刻工精致的高浮雕龙虎、罗汉、力士、伎乐、飞天等形象。三层平台大檐的须弥座,也用覆莲、伎乐、狮子等浮雕精心装饰起来。塔室内有石雕的四面佛龛,每面各雕有佛像一尊。塔顶为砖砌,重檐,檐下双跳华拱承托,顶置覆盆相轮塔刹。龙虎塔建筑玲珑精巧,雕刻华丽优美,在现存唐塔中别具一格,是民族建筑形式与精湛的石刻艺术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九顶塔 九顶塔位于柳埠镇东南。塔始建于唐代,单层八角,顶有小塔9座,通高13.3米。塔身用水磨砖双缝砌筑,檐部叠涩挑出17层,檐上又叠涩收进16层,形成八角平座。平座之上各隅均筑高2.84米的三层叠涩挑檐方形小塔一座,正中筑一同样小塔,高约5.3米,高出8座小塔之上。明人许邦才《九塔寺记》称此塔“一茎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具有盛唐风格。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位于柳埠镇东北的白虎山崖壁上。崖壁南北长约65米,上面有大小窟龛100余个,窟中雕有佛像216尊,多为唐初作品,造像题记43条,其中有纪年的10余条,包括唐高祖武德(618~626年)、太宗贞观(627~9年)、永淳(682年)和睿宗文明(684年)等5个年号,前后持续60余年。造像者有皇亲、贵族、官吏、僧侣,也有庶民百姓。其中有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驸马渝国公刘元意等人所造像。造像刻工精湛洗练,是我国唐代初期造像中保存较为完整的珍品,在山

东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长清灵岩寺景区

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济南清县万德境内的方山之阳,方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又名玉符山、灵岩山,相传东晋高僧朗公来此说法,“猛兽归服,乱石点头”,故称灵岩。灵岩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最盛时有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1 000余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同称为“四大名刹”,灵岩寺号称四绝第一。

经历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弘,文物古迹丰富。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钟鼓楼、辟支塔等,还有积翠证明龛、墓塔林、五花殿石柱及唐代李邕撰书《灵岩寺颂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书《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等唐宋以来的碑碣,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的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都别具情趣。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为泰山背最幽绝处,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千佛殿 千佛殿在灵岩寺内,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物。由唐代高僧慧崇创建,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大雄宝殿,现存殿宇为明代建筑。殿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彩绘斗拱疏朗宏大,出檐深远,柱础古朴。抱柱上的对联是:“甘露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

以自在力显大神通。”殿堂正中供佛像3尊,像高数米,左为卢舍那佛,右为阿弥陀佛,中为毗卢遮那佛。大殿四壁有众多高30厘米的木雕小佛,东西及后壁陈列着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罗汉像高1.01~1.20米,塑造精湛,线条流畅,比例匀称,色彩浓淡适度。塑像摆脱了佛教造像的固定程式,而以现实人物为基础,形貌各异,无一雷同,神情状貌,逼真生动,呼之欲出。著名学者梁启超游灵岩时,对这些宋代塑像十分赞赏,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

辟支塔 辟支塔位于千佛殿西侧,为灵岩寺的重要标志。该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于宋嘉二年(1057年)建成。塔基为石筑,四周浮雕是阴曹地府的酷刑场面。塔身为砖砌,八角九级,高54米。檐下华拱两挑,底部三层设有平座、重檐,三层以上皆单檐。塔内有塔心柱,一至四级内设有登塔台阶,五级以上为石砌,登塔时须沿塔檐平座绕行。塔顶是铁制塔刹,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并有铁链分别由9层檐上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更显得玲珑奇巧,美不胜收。整个塔既精细又壮观,雄伟耸立。宋代大文学家曾巩形象地描绘:“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墓塔林 墓塔林位于灵岩寺西,现存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幢,反映出历代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寺宇悠久的历史。墓塔多系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在墓塔林中,年代最早、最典型的墓塔,是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为高

僧慧崇所建的墓塔。慧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寺勤于佛事,是位对灵岩寺有贡献的禅师。慧崇塔为石结构单层石塔,砌、雕、磨都很精细。塔高5.3米,每面宽3.74米,南面辟半圆拱门,券额雕兽头、武士像。内为方形室。塔顶为叠涩砌筑,上置露盘、仰莲、宝珠收顶,构成塔刹。东西门均系饰门,雕有乐伎、舞伎、飞天等精美浮雕,保留着六朝、隋代的一些艺术风格。墓塔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1341年)为灵岩寺第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 九、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长清区孝里铺的孝堂山上。石祠建于东汉初年,是用于祭祀的墓前建筑。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资料。室内的汉代画像石刻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个祠堂全部用青石筑成,室内宽3.8米,进深2.08米,前面正中用八角石柱分隔为二,在八角石柱与后墙之间置三角石梁,使石祠分为两间。前檐东西角各有一石柱支持。墙壁以厚约20厘米的石块砌成,屋顶以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作单檐悬山顶式。山墙、八角形柱、大斗和瓦当均刻有垂帐纹、菱纹等简朴装饰。祠内的石壁和石梁上雕有精美的画像,反映内容广泛的神话传说、天文星相、历史故事和当时统治阶级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献俘、狩猎、庖厨、百戏等生活场面,画面线条多为平地线刻法,

在汉画像中独具一格。此祠在建筑史、绘画史、金石学以及研究汉代历史、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