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管理角度谈我对各宗教派别的理解与看法

从管理角度谈我对各宗教派别的理解与看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从管理角度谈我对各宗教派别的理解与看法2010-08-07 06:54

现今世界对世俗较有影响的宗教很多,包括佛教、道教、教、天主教、东正教、教、儒教等等,儒教按说是难以称之为宗教的,但它的影响力在东亚社会较宗教影响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们也暂称之为宗教吧。在讨论各项宗教之前,必须明确的是:每一个宗教实际上在基本的道德说教上都是相同的,比如都提倡爱人、都提倡勤劳节俭、都要求不说假话、都戒除奸淫、都戒除偷盗等等。写到这里老觉得既可气可笑的是:现今很多儒学大师大谈所谓儒家的道德学说,什么儒家说“仁者,爱人”等等,一方面对儒家的根本总是不敢提也不好意思提,不得不提得时候总是蜻蜓点水一下;另一方面好象总是引你有个感悟:噢!原来世上的良心都是儒家发明的,那你难免做梦时也要对孔老二拜上几拜了。哪你还不知道日本鬼子在中国搞大东亚共荣圈时是极力扶持提倡儒家的,大家还是想一想为什么吧!下面还是谈正题吧:

首先,说一说佛教。佛教的根本在于“虚无”,认为一切皆空,世上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你内心的产物,所以要爱一切。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佛教最著名的故事“舍身饲虎”:是说一个人看见一个老虎饿坏了又走不动,他就主动想:算了舍了自己吧!于是就救了老虎的命。不懂佛教教义的人也许只认为这是佛教在提倡你行善,都去动物园里给老虎当食吃(现在动物园里的动物都吃不饱),实际上用佛教的理念来讲,是在说明一个道理:世上的一切只不过是你内心的产物,所以世上一切的事物只不过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照顾世上的一切只是在照顾你自己而已,当然谈不上什么行善。佛教的教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避世哲学,它对于心灵的净化或说是心理健康的恢复可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运用到管理上只能体现为一种驼鸟,所以就其产生以来历代统治者推崇者多,但很少将其理论运用到国家管理上。

其次,说一说道教。道教与佛教相比,道教也提虚无,只是佛教提倡的是绝对的虚无,主张一切由心而生,而道教提倡的是相对的虚无,认为无中是会生有;同时,佛教对外界世界是视而不见,而道教只是见而不为罢了。可以说:道教提倡的是人们的行为要尊重事物运行本身的规律行事,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司马迁说:“道家无为„„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中国历史上,凡是盛世如汉唐等在国家管理上都是推崇道教的,而唐太宗李世民更尊老子李耳为祖先,开创了大唐盛世。道教提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去管理国家,国家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这一制度的良好运行,而不是事事插手。比如他提出“不尚贤”就是提倡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这也就是隋唐“科举制”的来源)。就运用来说,道教可说是一种治世哲学,而不一个创世哲学。它与开拓基业时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求结果不管过程不同,认为只要保障良好制度的运行就行了,不提倡大包大揽。中国历史上大包揽的教训是很多的,比如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最集中的时期,犹其在清代可说是皇权集中的高峰,清朝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勤于政事的,但结果是国势反倒是越越来越衰退,直至其消亡。这实际也就是那句话:“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悠着点会利已利人,太操心反倒会害人害已。

第三,说一说儒教。儒教实际上与印度教同一个货色而已,印度教以 “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为其根本教义,中国儒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为其核心思想,说来说去都是提倡政治上阶级、等级的合理性,从根本上反对政治上平等。就印度教和中国儒教来讲,它们将一切道德规范的评判权归于特定的权威阶层,这种不公正的权威性也就必然也会不断遭到人们的置疑与反对,从而难以在人们思想观念中转化为信仰。不过,现代东亚企业家还在管理方式都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崇尚儒家管理方式的,注重所谓“伦理”,这种管理方式演化出来就是那种军事与半军

事化的强化,不尊重人们的个性自由,很大程度上也不尊重员工的人格,从而才造成如富士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地说,中国人从思想上与儒教划清界限才是主要,就如印度人要破除“种姓制度”就要丢掉印度教一样。

第四,最后说一说教、天主教、东正教、教。为什么这四个教派要合起来一起说呢?实际上这四大宗教与犹太教一起都是同宗同源的,别看他们之间整天斗得“乌眼青”似的,可实际上教义内容都差不多,要说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在于争论谁离上帝近些,上帝更爱谁的问题上。这几个教派的根本基本上都在于与上帝的“十诫”约法,“十诫”约法谈得不过是些人们普遍公认的道德规则,这种普遍公认的道德规则若与宗教势力相结合,因为解释的权力在教会,也就由此极易形成宗教,比如欧洲中世纪与现代的世界基本都是这个状况。但是,如果将这种宗教势力从“十诫”约法中摘离出来,这也就是中世纪后期发展出来的教,或称之为清教了。教的牧师对教义基本上是没有解释权的,解释权在于信仰者自己。这也就是说:教与其它教派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未在教义中预先规定某个权威阶层,同时也不允许有权威阶层的存在,这样也就保障了规范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障了“十诫”的善意执行,这又进而化解了人们内心中可能具有的抵触情绪,从而保障了“十诫”在教众中的贯彻。前一段我看了国家著名经济学先驱杨小凯教授《我认识教的三个过程》,杨小凯感激于教的利国利民,于是就在得癌症牺牲前宣誓加入教了,意图是叫更多的同胞学习他。我对杨小凯教授这种为了大我而舍小我的精神挺感动的,不过一回想自己是怎么也做不来,就觉得挺对不起上帝他老人家的,当然首先是对不起杨小凯的舍身为民族的精神。杨小凯文中提到“同事作了些经济研究,凡是新教文明占优势的国家,它的政治秩序、、经济表现就好。比如说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澳洲,荷兰、英国也是新教占优势的地方,这些国家(除荷兰外),它们的文明,它们的法律制度是普通法,它们的经济表现就非常好,它们的秩序就不断扩张。我们今天所说的新教占优势的这些地区,都是从英国那个早期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很小的岛,在一千年之内发展起来的。”看到了吧!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从教来的。所以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教的感召作用,能激发人们的潜力是有道理的。好了,我也不提倡你加入教,可你从中是否悟到了什么道理呢?哈哈!你当然悟到了,就是响应毛的号召:孔老二呗!这样,中国的未来就不怕撵不过英美那些王八蛋了!当然,自己先要反醒噢!看看孔老二在你心里扎有多深!我觉得我自己就挺失败,孔老二的教化在我身上就体现很多,尽力改正吧!

“管理心理学参议会”(QQ号群:123747845)为你结识心理咨询界、管理咨询界、管理界朋友,为你招聘人才、鉴别人才、正确运用人才、创建企业文化,改进企业文化提供全新的心理学的思维角度。欢迎参加!(请加群的报下自己的职业倾向、学业倾向、兴趣倾向的,以便于相互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