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板龙灯文化发展中的国家与民间社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溪板龙灯为例

板龙灯文化发展中的国家与民间社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溪板龙灯为例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37卷第11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 NO.11 2014年11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NOV.2014 板龙灯文化发展中的国家与民间社会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溪板龙灯为例 李琳 (湘潭大学文新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民间社会的自发运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溪板龙灯传承的内在动力,国家权力的进入 是九溪板龙灯发展的外在动力,两者的结合促进了九溪板龙灯的兴盛,民间社会因此开发并保护了 自己的领域,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复兴,而国家权力也得到认可,地方经济文化也实现了蓬勃 发展。 关键词:九溪板龙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权力;民间社会 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2014)l1—0021一O4 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学界广泛讨 略。正是在这种国家与民间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论的若干最基本范畴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 中,九溪板龙灯文化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特・安德森认为,国家权力必须通过文化象征形式 一得以表达。[1](P137 1 5o)湖南桃源九溪乡坚持用文 、民间社会的自发运作——九溪板龙 ’ 化引领地方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强乡”之路。 灯传承的内在动力 九溪乡是常德桃源县西北部的一个偏远乡镇,离县 民间舞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舞龙活动最初用 城54公里左右,占地约100平方公里,人口约2.25 于祭祀和娱神,龙灯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反映了中国 万。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九溪人,自古以来就 原始先民宗教信仰的发展、演进。在中华民族的各 喜欢唱歌哼戏舞龙灯,他们“忙时扛起锄头种地,闲 式龙灯活动中,板龙灯以其粗犷、壮观、别具一格,赢 时登上舞台唱戏”,群众文化异常丰富。板龙灯作为 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板龙灯又叫板凳龙灯,又名 其名牌节目,成功申报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板板龙灯,湖南、江西、江苏等省的多个地区都流行 项目。近年来,在各级的正确引导下,由九溪乡 元宵节舞板龙灯的活动。和其他各式龙灯活动不同 128名农民组成的板龙灯表演队先后应邀出席了省 的是,板龙灯的龙身由若干块木板连结而成,每块木 八运会、省第四届农运会及多届省、市艺术节活动, 板上扎着燃有三根蜡烛的彩色灯笼;舞龙不是用手 湖南经视“桃花开朵朵、越策走透透”栏目对其进行 舞而是用肩扛,即每两人用肩膀抬着一条龙板进行 了专题报道。九溪乡也因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 舞动;有时候,龙板可以达到几十至几百条,场面非 多彩而荣获“全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群众文 常壮观。 化体育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每逢正月十五谷龙诞辰,九溪乡的河滩田野上 纵观九溪板龙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 铜锣嘹亮、鞭炮轰鸣,呐喊声声……气势雄伟的板龙 我们发现,国家权力以一种发散的、多元的状态弥散 灯在河滩上狂跑呼叫,势如排山倒海,远远望去,又 在当地社会和文化之中,而民间社会则借助国家的 宛如一条巨大的火龙在河滩田野奔游,场面非常壮 资源,在国家话语权下,采取能动性和实践性的策 观。根据地方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九溪乡板龙灯 收稿日期:2013—09—06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ZJo2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XJK013BGD017) 作者简介:李琳(1975一),女,湖南安乡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11月 活动最初和祭祀祈福联系紧密,承载着农耕民族对 传承下来。每到正月十五,民众自发组织板龙灯活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渴望。在桃源九溪乡,至今还 动。玩龙灯时,板龙灯在乡村城镇的小道上穿行,灯 流传着谷龙助罗家获丰收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 光闪亮,引来万人空巷,热闹非凡。板龙灯舞起来有 江西人罗鼎夫妇为谋生从江西辗转来到湖南桃源, 时达到数百块灯板,阵容浩大,长达四五公里,时而 途中拾得一颗大蛋,大蛋里孵出一条金色小龙,当晚 缓缓行进,时而迅猛如风,时而如一支长蛇大阵,摇 罗鼎梦见金龙藏身于他家谷仓,从此罗家谷仓每日 头摆尾,有时还不断舞出“神龙戏珠”、“福禄寿喜”、 可出谷36担。后来果如梦中一样,金龙为罗家带来 “游龙戏水”、“双龙出洞”、“天鹅抱蛋”等技巧造型。 了稻谷丰收的好运。40多年过去了,罗家已成为当 舞龙的人都是乡人,每家每户都会出一块灯板。龙 地富裕的大户。明英宗八年,恰逢久旱不雨,庄稼颗 灯所到之处人们都要秉烛燃香,以示敬奉。舞龙的 粒不收。罗家为救济百姓,开仓赊粮,饥民蜂涌而 人群也要参拜四方,虔诚地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 至,而最后谷龙因出谷过量,死于仓底。为感谢谷龙 民安。直到今天,这种融宗族祭祀与庙会娱乐为一 对罗家及百姓的大恩大德,罗鼎率领民众裁龙身八 体的板龙灯文化,还深受民众的追捧与热爱,广大群 段,厚葬谷龙,并舞板龙灯祭祀;塑谷龙神像于庙中, 众已把玩板龙灯作为寄托美好祝愿、放松身心、进行 供民众祭拜;改玩草龙灯为玩板龙灯。从此,每年的 情感交流的最好的娱乐方式之一。 正月十五与六月三十(谷龙生日与逝日)确定为祭祀 谷龙日。九溪从此形成了舞板龙灯祭祀谷龙的传统 二、国家的进入——九溪板龙灯文化发 并传承不缀。_2] 展的外在动力 从这个传说可以得知,祭祀谷龙、祈盼丰收是九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不断深化的当今世 溪板龙灯活动的最初目的。《湖南民间舞集成》也有 界,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 这样的记载:“板龙灯流传在桃源北部的九溪、漆河、 各国纷纷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非 双溪口等地。传说参加者可保五谷丰登,人丁兴 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也纳入国家的视野,就正如杜 旺。”此外,由传说中江西人罗鼎在九溪板龙灯活动 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O0~1942年的华 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再联系江西上饶县、婺源、玉山 北农村》一书中指出的,国家通过策略性干预,实现 等一带农村也有舞板龙灯“舞龙求雨”的习俗,我们 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渗透和利用o[33(m9)在当下的中 大致可以推知九溪板龙灯与江西板龙灯之间的某种 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的 渊源。 引导和投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权力得以 明朝末年,九溪祭祀谷龙的活动达到鼎盛,九溪 充分展现。 官坪的上山坪专门修建了占地2400多平方米的九 在九溪板龙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 层堂屋供奉谷龙神位。罗家外甥、当时重臣杨嗣昌 中,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的制订与实 为武陵人,他当时深受崇祯皇帝信任。据说当年杨 施,为板龙灯文化提供了指导与保障,推动了板龙灯 嗣昌曾专程来九溪看望舅父罗为裳,在九层堂屋对 文化发展的进程。在国家和资金的支持下,九 谷龙神位礼躬朝拜,并亲笔书赐“龙吟虎啸”金匾,高 溪乡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鼓励扶持 悬堂上。当时举行的盛大的板龙灯活动,每条灯的 ,制定发展规划,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培训演艺 板已由以前的8块和18块发展到108块。清朝末 人才,保护传承民间文化。九溪乡还一再加大 年,板龙灯的板已发展到1008块板,并伴有隆重的 对板龙灯文化的投资力度,修建了影剧院和全市第 祭祀活动,逐步形成了融宗族祭祀与庙会娱乐为一 一批“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乡财政每年拿出专项 体的板龙灯文化。 经费8万元,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民间文化建设;2014 九溪板龙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和九溪独特 年,地方多方筹措资金近100万元,建成了农民 的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 文化宫;还采取群众自筹资金、利用板龙灯演出收 色。据说元朝时,九溪人民为反抗朝廷横征暴敛,以 入、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300多万元,新 正月十五玩龙灯为名举事,特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 建了九溪板龙源大舞台,使之成为方圆百里演艺交 龙灯。军肩扛木板,木板合而为龙灯,木板拆开 流的舞台,为九溪乡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 则为武器,名为“板龙”。他们以此作为掩护,发动 一个交流展演的平台。在部门的大力扶持下, 。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板龙灯活动却由此 板龙灯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演省八 第37卷第11期 李琳:板龙灯文化发展中的国家与民间社会 基础的。但不同权力之间会因为具体事件,或彼此 运会、省农运会开幕式,赢得一片喝彩,还在“百团大 赛”群众文化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国家行政力量具有强制性和极强的渗透力,但 这种强制性和渗透力必须是在群众喜欢并乐意接受 协商,或彼此博弈。国家与民间社会彼此协商的新 型国家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和推崇。这种共同协商的新型国家管理模式,与传 统的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方式相区别的是,国家与 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对文化部门组织 的文化下乡活动,88 的农民表示了‘不满意’。分 析原因,不是农民不喜欢‘文化下乡’活动,而是因为 民间“在众多具有不同利益但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 建立了相互合作关系”,[5]最后在结果上达到双赢或 互惠。九溪板龙灯发展的例子告诉我们,地方 这类活动主要集中在集镇上,表演时间不能适应农 时,表演内容有时不合农民口味,表演时接待费用较 是国家权力与民间进行沟通、协商和执行的联接体, 高等,因而觉得那不是给农民看的。”[4]随着农民的 经济生活愈来愈富足,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高 涨,但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化。农民的 “口味”不是大都市人的口味,他们可能觉得某港台 大明星的专场演唱会索然无味,但对贴近他们的生 活、为他们所熟悉的板龙灯以及其他反映农民生活 的民间戏曲却趋之若骛。其实部门需要做的是 退到后台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并提供方向保障。素 有“戏窝子”之美誉的九溪,这里的老百姓喜欢听戏 唱戏,玩板龙灯,在乡里,乃至县里都非常闻名。近 几年来,随着地方文化转变成为一种可开发的资源, 各地群众文化开展得如火如荼。九溪乡积极引 导将九溪人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包装成当地具 有代表性的文化节目向外界推广,从而使以板龙灯 文化为首的九溪群众文化活动得以走出深闺,为世 人所惊艳。 可见,在板龙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 程中,国家以地方为媒介,通过立法、立项、资金 支持、教育等手段,把板龙灯文化保护纳人范 围,成为它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提供的发展舞台上, 板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邀走出民间,参与到政 府或附属于的活动中,实现了国家对民间文化 资源的渗透和利用。 其实,九溪板龙灯文化发展中地方的引导 和投资,是国家权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 的有益探索。凝聚着深刻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的板 龙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时代特定地域与 特定历史时期生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当社会发展到 工业文明时代,其原生环境发生改变,已不能完全依 赖于市场的自然选择,而是需要在一定程度的 干预下才能获得延续,使国家权力得以在民间充分 展现。 三、国家权利与民间社会力量的完美对 接——九溪板龙灯发展的成功经验 正如杜赞奇所说,权力的执行是以文化网络为 在板龙灯文化的发展中,国家与民间社会在各自利 益上彼此达成了一致,从而实现了一种情境性的权 力对接。 九溪乡通过搭台,民间社会自主管理等方 式,为板龙灯等民间文化构建了多元的服务体系,如 组建了民间文化艺术协会,通过协会对民间艺 术团体进行资格认定,对文艺作品进行创作指导、审 查把关;还组建了九溪文化演艺集团,以公司化 运作方式对演艺团体实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进行市 场运作;按照“强化核心力量、培育中坚力量、壮大新 生力量”的思路,在充分发挥板龙灯文化传承人引领 作用的同时,还与地方高校如湖南文理学院艺 术学院签订合同,定向培养演艺人员,并定期邀请省 市知名艺术家开展讲座,对演艺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等等。特别是通过民间文化艺术协会的引导,吸引 了大批热爱文艺工作、喜爱民间文化的年轻人,形成 了规模近千人的演艺人才队伍。在提供方向以 及服务指导下,九溪乡成立了由128名村民组成的 板龙灯队。无论是还是民间组织的大型活动, 总少不了板龙灯队的身影,板龙灯也因此成为九溪 乡的招牌节目。总之,九溪乡作为民间文化的 “引导者”、“服务者”,让民间力量自主管理,发挥了 民间力量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但民间文化保护“必须是基于本民族自觉、内在 的意愿”,不能完全靠“外来的开垦”。[6]1927 年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中谈到农村的文化建 设时就指出,“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 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7](P。 ’虽然 国家作为权力机构有能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发挥主导作用,“但如果国家和以强势力量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干涉,其结果往往就是以官 方趣味来替代民间趣味,真遗产变为假遗产,并会出 现‘大保护大破坏,小保护小破坏,不保护不破坏’的 尴尬局面”。[ ]( ”而九溪板龙灯等民间文化是民间 社会力量积极履行“民间事民间办”的宗旨、民众自 .24.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2014年11月 主选择与实践的结果,扩大了九溪板龙灯等民间文 化的社会影响。民间艺术团体在重大节日期间举行 大规模综合性文艺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节日文 化。九溪乡第七届“益丰杯”农民艺术节和第八届 “佳沅杯”农民艺术节,就是由企业冠名举办、民间艺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 散布[M].吴数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解黎晴.板龙灯,舞出千古的风流[J].寻根,2013(1).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术团体交流演出的盛会,吸引了近万名群众自发观 看。此外,民间艺术团体还积极参加省市级的各种 表演和比赛,在提高演员演艺水平的同时,也促成了 [M].王福明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O1O. [4]王廷兴,陈仁铭,刘明锋.“有些‘文化下乡’不是给我们看的”—— 九溪民间艺术的繁荣。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经千百年乃至上 万年之久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独特文化身份 与文化个性的标志。九溪板龙灯非物质文化发展繁 荣的过程中,既有国家符号的存在,也有民间社会力 量的投入,一方面国家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 复兴,甚至可以通过征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达到发 展地方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民间社会也需要开发 并保护自己的领域,他们之间的通力合作,促进了地 (上接第2O页) 后代。韩信埋母的故事梗概:韩信从小放牛。有两个风水先生在 韩家洲的九里山看宝地,白胡子指的一块宝地,黑胡子说不是 白 胡子乃在宝地插干竹,次日发芽;放鸡蛋,次早孵出鸡娃来证明。 可奇迹都被韩信提前破坏了。白胡子只好当场试试,他连念三遍 开门密语,山门轰隆一声开了。里面是楼阁瓦屋,金银财宝。白胡 子又念三遍关门密语,山门轰隆一声又关闭了。并对黑胡子说,宝 地“将来归姓冷的所得。”韩信记住密语,打开山门。然后回家,向 老娘一说,背起老娘就往山上跑,一气跑进山洞里,把老娘放在金 椅子上,让老娘守着宝地,自己跑出来,又念密语关闭了山门。两 个老先生也来了,自胡子点明玄机:“冷也是韩(寒),韩(寒)也是 冷,这宝地将来就归你得,只怪你性子太躁,活埋了老娘,以后要折 阳寿。”(故事中的“活埋母”移植了老人自死传说的类似情节。) 参考文献: [1]刘守华.《杂宝藏经》与中国民间传说[J].西北民族研究,2007(2). [2]刘守华.“寄死窑”:弃老习俗与传说交融生辉[J].文化遗产,2010 (12). [3](英)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 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4]大林太良.传说的比较研究[A].日本传说学新论[M].张冬雪,张 莉莉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5]那木吉拉.“盗食”与“长生”[J1.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1(4). [6]丰华瞻.世界神话传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7]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 [8]张二江,李征康.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M].济南:山东文 艺出版社,1996. 襄樊市农民文化需求调查[N].中国文化报,2005—08—04(3). [5](美)辛西娅・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J].国际社 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6]周文中.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J].思想战线,1999 (1). [7]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1. [8]胡丽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论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2(8). 责任编辑周家洪E-mail:zho ujiahong20o4@163.corn [9]孙诒让.墨子闲诂[A].诸子集成第4卷[M].上海:上海书店, 1991. 口O](英)詹・乔・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 [11](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王志明译.北京:三联书 店,2000. [12]静淑婷.输民嗣的窠老故事[J].屏束教育大擎挚鞭(人文社 龠颓),2012(38). [13]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4]金道、全廷秀.斗鼠记[A].十堰市民间传说集[M].十堰:十堰市 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编委会印刷,1987. [15]刘敬叔.异苑(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6]任唠.述异记(上)[A].百子全书(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 [17]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M].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8]马昌仪.鼠咬天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9]僧曼,宝唱.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20]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1]张华.博物志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2]东方朔.十洲记[A].中华道藏第四十八册[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4. [23]蔡长明.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兴山卷[M].北京:知识产权 出版社,2007. [24]蒲松龄.聊斋志异(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周家洪E-mail:zhoujiahong2004@163.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