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大学毕业入了混凝土外加剂这行,称呼都快从当年的小伙变成师傅了。难免会遇到在工地客户冷不丁的来一句“师傅,这个现象您怎么看”。曾经遇到不懂的唯唯诺诺地先补一句“您稍等,我回去问问我”人家看着小伙还年轻也并不过度计较。现在虽然工资的涨幅远远低于工龄,但是再遇到不明就里的现象也得表现出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同时来上几句似是而非的回答,不管自己信不信起码得让对方先信了。的架势先摆出来,事后赶紧查资料做实验。
想要段子编的好,临时抱佛脚估计不会那么容易令人信服,要是中间穿插点偏门知识,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能应下这燃眉之急。这日常多攒点小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之前公司接的一个工程-咬合桩,需要混凝土的初凝时间40-70小时。试验并不复杂不过在过程中一些偏差现象呈现出了过去没遇到过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的混凝土初凝时间因温度不同有所变化,相差不大。这次延长初凝时间后发现空气湿度、空气隔绝、水下环境都会出现极端现象。
试验刚开始时想法简单单纯,将混凝土成型后直接摆放在实验室内。不同用量的缓凝剂做出一系列对照组,凝结时间随着缓凝剂的增加逐个延长。试块也表现出了正常的终凝,之后脱模搬入养护室,本以为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唯独感觉不太合理的是缓凝剂的用量好像有点多。这个本以为顺利的过程就在试块进入养护室三个小时后被彻底打断。四四方方的试块在饱和湿度的标养室内塌了。是的,看似已经终凝的混凝土试块散架了。
把塌掉的试块重新搅拌后又重新恢复了塑性,目测坍落度还有150mm,和易性还不错。我分析应该是极长的时间内水泥因为过量的缓凝剂存在无法进行水化或者水化速率很慢,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掉,虽然有一定比例的水泥参与了水化并提供强度,但内部绝大多数水泥其实没有初凝。试块浅层的水泥主要是失去水分后形成“土块”,同时这个“土块层”形成了略有强度的结构又阻止了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蒸发。放入标养室后试块浅层的水泥重新吸收水分又获得流动性。
第一次试验宣告失败,收获是证明了增加缓凝剂用量可以极大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超出限度的用量会造成混凝土始终不凝结。占混凝土胶材比例0.6%的缓凝剂制成的混凝土,在开放的条件下存放可以终凝但是强度很低甚至可以用手掰碎,再次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完全酥掉。放在密闭环境(塑料袋密封和水中密封)均出现了40天不凝结现象。40天后我把试块扔掉了,没有继续观察。精准的比例我没有计算,应该说白糖和葡萄糖酸钠对半掺入胶材比例的0.5%以上会阻断水泥水化反应。
之后的试验,除了使用了白糖和葡萄糖酸钠外还有一种不知道什么成分的缓凝剂,名称就叫超缓凝剂。混凝土成型后存放也不再单一,尽可能的模拟施工条件的三种环境下:1、室外表面覆盖上塑料薄膜;2、饱和湿度的标养室内;3、水下密闭环境内;这次的试验比较顺利,室外薄膜覆盖初凝时间会短于标养室和水下。标养室和水下的混凝土状态也良好满足40-70小时初凝时间。15天强度标养室和水下状态下的混凝土低于室外薄膜覆盖的混凝土。三种环境下存放的混凝土28天强度均可达到设计要求强度。
总结:
在特殊应用场景下,一些并不是主要问题日常应用会被特定放大从而影响混凝土性能。混凝土在水下密封,表层充分接触水分。浆体密度大于水,混凝土表层会结一层薄膜结构阻止水分进一步侵入混凝土的深层结构。这里可以延伸一个问题之前也没有考虑过。外加剂超掺会导致混凝土泌水,是否意味着泌出来的水降低了混凝土的水灰比。如此一来,混凝土的强度应该会增加。
我并没有给出试验时添加的具体缓凝剂用量,这个初凝时间随着温度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数据。有需要这个试验的数据的朋友也很简单,缓凝剂的用量4%、6%、8%、10%依次做成对照组进行试验即可。其次我除了应用白糖和葡萄糖酸钠之外还在采用了一种超缓凝剂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成分。也是按照不同比例进行的试验。效果确实比葡萄糖酸钠好,缺点是太贵。
咬合桩的施工在南方地区现在还挺流行,去年有个工程需要,今年又有一个工程。这种施工方式的目的是让桩既可以承重又可以充当挡水墙。省工省料的好办法,北方施工目前还没听说过。
咬合桩是相邻混凝土排桩间部份圆周相嵌,并于后序次相间施工的桩内署入钢筋笼,使之
形成具有良好防渗作用的整体连续防水、挡土围护结构。
咬合桩是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桩的排列方式为一条不配筋并采用超缓凝素混凝土桩 (A桩)和一条钢筋混凝土桩(B桩)(采用全套管钻机施工)间隔布置。施工时先施工A桩后施工B桩在A桩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B桩的施工。A桩、B桩均采用全套管钻机施工切割掉相邻A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从而实现咬合(如下图所示)。
施工要点如下:
(1)作混凝土导墙,保证咬合桩准确定位,确保钻机平稳,承受施工荷载。
(2)开钻,吊放第1节套管,控制套管的垂直度,采用测斜仪附贴在套管外壁进行垂直度检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成孔后套管随混凝土灌注逐段拔起。
(3)混凝土灌注,在B桩施工中由于必须切割A桩,在A桩混凝土未达到某种强度的状态下,套管钻机的磨动和下切对A桩混凝土会产生损害。为此,采用延缓A桩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A桩混凝土处于末初凝的状态下施作B桩的施工方案。据试验,掺SP型缓凝减水剂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延缓到60h左右(根据施工设备情况及施工速度确定),从而确保了施工方案可操作性的实施。混凝土采用导管法灌注,若孔底渗水多,涌水量超过l立方米/小时,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
公众号“歌者外加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有关于混凝土外加剂的问题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