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5日 《新课程》 行仁政是孟子说服齐王的根本目的,而施行仁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对比论辩 ・政的具体措施是制民之产,在制民之产的实施 : 上孟子又举证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明君的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 ◎山西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禹志刚 一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如今实行的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战国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 明知齐宣王是想实行“霸道”,孟子假托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理想的指引,残酷的现 以知言善辩著称。章沧授着力分析归纳了孟子 不知,避而不谈,接着便提出“王道”。使“王 :实,又一次给齐宣王有力的启示与深刻的思考。 “不同凡俗的论辩技巧”:一是直截了当地提 道”和“霸道”对比出现,形成对立。孟子既没 : 三、对比辨析 出问题,针锋相对地辩驳答难。二是引出话题, 有直接反驳齐宣王使谈话之初就造成紧张的 一 从齐王的不忍之心到齐王行不忍之政这 抓住要害,步步紧逼,势如风雷。三是对比论 气氛,又没有顺从齐宣王使他仍然抱有称霸的 :始终是他无法跨越的防线,也是孟子说服齐王 辩,尖锐深刻,淋漓痛快。从而形成了孟子“锋 野心。这一瓢冷水可谓浇得合适、浇得恰当。 行仁政的关键环节。有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而 芒毕露、剜心入骨”的气势与风格。 二、对比举证 ・王吗?面对齐宣王的思虑、怀疑、畏难,孟子连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充分运用了对 面对着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和他讲王道, :用四个比喻形成了“不能”与“不为”的鲜明 比论辩的方法。在对比论辩中层层深入、步步 而且要使他愿意听下去,必须紧紧抓住对方的 的对比。“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紧逼、环环相扣,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活动, 心理,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引导对方;以充沛的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老人折 逐步加强他对王道与霸道两者的认识,既揭示 气势,折服对方;以鲜明的事实,说服对方。在 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挟泰山以 了行霸道的危险后果,也指出了行王道的光明 《齐桓晋文之事》中运用了三组举证对比,及 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不能”,依照儒 前景,使王道之利显而易见,霸道之害触目惊 时的纠正了齐宣王的怀疑心理,有力的扭转了 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 心。从而,最终以动之以义、晓之以理的说服, 齐宣王的称霸的侥幸思想。 民较易,爱物是难的。齐宣王既然做到了爱物, 实现了“辨王霸之方,明治道之要”。 1.齐王爱与齐王不忍。孟子举出对齐宣王 那么爱民、行仁政也就很容易做到了。 一、对比立论 “以羊易牛”这件事的看法:“百姓皆以王为爱 孟子认为,能否实行仁政不是“能”与“不 “王道”和“霸道”是本文贯穿始终的相 也”.而孟子“臣故知王之不忍也”。这样百姓 能”的区别,而是“为”与“不为”的区别。巧妙 对论点。驳“霸道”立“王道”是孟子的行文主 与孟子对齐宣王的做法形成了不同的两种评 而不露声色地把对方引入自己的论题中,在轻 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 价,“吝啬”与“不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 松愉快、充满体贴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 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 种对比并不是否定吝啬或不忍,而是替齐宣王 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 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 发现解决人们认识上的矛盾,通过这件事来举 四、对比结论 权势等进行统治。 证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肯定齐宣王有“保民而 在王道的实施上,齐宣王一直犹豫不决, 文章开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的 王”的基础,也就是具有了“合于王者”之心。 虽然孟子积极引导与说服,但他始终绝不了霸 要求他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 2.齐王恩及禽兽与齐王功不至于百姓。在 道的欲望。为了彻底打破他霸道的幻想,使他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 肯定齐王有不忍之心的同时,孟子又提出了一 理解王道胜于霸道。孟子在齐宣王认识到自己 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 组新的对比:在对待禽兽上齐王有不忍之心 有能力实现王道的基础上,给了他明确的指 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面对急功近 “以羊易牛”;然而在对待百姓上,齐王却“百 引。对比举出王道与霸道的不同结果。王道可 利,企图称霸的齐宣王,孟子避虚就实,迅速将 姓之不见保”。这一对比彻底释疑了“有不忍 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 话题转移到王道上来,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 之心可以行不忍之政”的道理。也揭示了齐王 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 握在自己的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为何有不忍之心却没有实现“保民而王,莫之 于王之涂,天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霸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并适时提出了 能御”的原因。 道却“危士臣、构怨于诸侯”。从而,真正揭示 自己的政治主张“无以,则王乎?” ‘ 3.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如今的制民之产。实 了霸道的危害、王道的光辉前景。 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具 在。教师讲的目的是要为了达到不用讲。这就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 有创新的意识。在课堂上,学生间形成的良好 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 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 的关系哇王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在平等 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就 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 的师生关系面前学生才能展示他们的才能,能 可以放心了,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上课 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 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 也一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路靠学生自 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 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己走,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学生的行 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时间, 则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如在 动。没有主体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 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 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注意发挥主导作用,更 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动手实践,拓宽思 。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主体性和创 维,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 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 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 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 论。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 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 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 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 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 望。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 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 由辩论,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 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 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 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通 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 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 过解决学习上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学习及 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指导学 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 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 三、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 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 的统计与计算等,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 造性 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 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 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维力。 现代教学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髓所 四、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联系实际 一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