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巷
图书馆中的无意漫步,结识了一位相见恨晚的前辈------郎咸平。对于这个名字,是很熟悉的,但一直以来忙碌的学业使我无缘早早认识他。信手翻开他的书,立刻走火入魔,一发不可收拾。于是通过互联网,收集了很多他的言论。不是学经济的学生,但先生的话,对我,深有启发。
今天中午,收看了先生几年前刚刚引起中国郎咸平旋风的时候,针对各路专家学者的质疑、批评,当然也有支持,所对话的一次访谈节目。
对于经济领域,我无意评论些什么。只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想以我的认识和角度表达一下我的小小感受。
先从访谈本身来说。各路人士说话的语气,频频表露出的不懈让我很困惑。堂堂中华“礼仪之邦”,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社会精英的这些经济学家们。对于一个来自,我们口口声声称之于同胞的学者,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尊敬,甚至没有一声郎先生的称呼。相反,郎教授的态度,让我感到了一个学者本应该有的那份从容、理智、气度。
喜爱郎先生,当然也感谢那些经济学家们。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取得的成就和他们是分不开的。
但更敬佩郎先生。先生的学识,通过我的了解,是很广博的。他并不仅仅是通晓经济,在历史、文化等领域上的见解也是很深刻的。而先生的精神——责任感、勇气、心胸更让我深受鼓舞。在我们这个国度,古往今来,作为一名学者,如此高调,如此强烈,是非常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的。专家学者们最多是攻击、反驳,而利益阶层给他吃一颗子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很多人都想被人关注,历史长河中一直不乏其人。但郎先生的言论和行为让我感受到的,不是对名利的追逐,而是作为炎黄子孙对于这个国家的责任,是在看到国家存在问题痛心的呐喊和呼吁。
我不敢说先生之言论是完全正确的,人孰无错呢?但先生之行为,对于这个国家的贡献是不会被忘记的。能引起广泛社会的讨论和反思,这就是进步之源,也是我们国家现如今需要和缺乏的。我今天能写这篇文章,是拜先生所赐。能对很多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也万分感谢先生。人类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代人渡一代人,薪火相传,不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进着。
由此,联想到一个更加广泛的社会现象。就如在访谈中一位学者所:“郎咸平是学术小丑,真正做学问的人不应该活跃于媒体,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人不是真正的学者。”
于是我想问:什么是学术,又何谓学者?
现如今,出版行业空前繁荣,各类期刊百花齐放。之于一个国家,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我们又可以看到,其中不乏是顺应市场需求的结果。
审核一个教师各种资格和成就的手段是看他所发表的论文,做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不得不说,确实很多人做出了成绩,对于社会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但又不得不说,更多的人熬破脑袋做出来的东西。最最不客气地说,也许只有他一个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付出了什么。煎熬地写出文章,再寻求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发表,发行量仅仅千余本,又几乎全被自己买回来,签上名字赠与亲朋。亲朋客气地收下,却只能用来压箱底。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谁愿意花已经很疲倦的身心去看呢?
不否认这种制度下的现象对他们自己和社会确实有好的因素存在。但是啊,我们为什么不想想,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学者们,本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呢!不是常说要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么?为什么不可以凭借这个学者,尤其是广大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他们所哺育出的学生的收获来衡量他们的价值呢?为什么非逼着教师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凑够一定数量的文章?这是为人师的真谛么?是做学术要的心态么?要说不健康,当下普遍存在!
做学术研究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也许你可以写出《菜根谭》一般的文章,但可以保证几百年后,所倾注的心血会被后人发现并赞叹么?而不是像《诗经》一般,在最广大的民间拥有永不消逝的粉丝团,流传千古呢?
所以呢,我认为,学术研究首先不应该是人人都需要去做,尤其是在无奈的情境下做。而且既然做出成果,就应当让它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我喜爱《百家讲坛》中的坛主。被指为只是辞藻华丽的于丹,被指为把三国庸俗化的易中天,被指为霍乱红学刘心武,被指为靠嘴成事的等等。我佩服他们,他们为中国打开了新的学术之道。同时让那些被我们渐渐淡忘的中华经典与精神深入更广泛国人的心。雅俗共赏之,进而引起大众的思考、关注、讨论。将死板的学术做活,使它们产生真正的社会价值。
我也崇拜余秋雨先生。虽然没有太多借助新兴媒体之力,但他的书是真正有内容、高境界的。
当然也有郎咸平、李敖、俞敏洪、郑强、韩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勇气为古老庞大而面临挑战改变的中国提出问题,打开思路。
我认为,现今应当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共识:让一部分人的精神先富足起来带动更多的人。改变我们心中少数富带多数富的社会心态,这已经不再适合时代。中国人民的精力需要转型,不再只是拜金、拜权,不在只是斗心思,比虚伪。这种民族意识形态已经毒害了我们几千年,请不要让它继续了!
作为当代大学生,所谓的90后。我看到了许多前辈的努力,也看到了很多同龄人的思想的改变和进步。但说句痛心的实话,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仍然没有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精英主义的意识思维下,人们很难达到真正意义的自我实现。
中华之崛起,也许我们无法达到盛唐之于世界之地位,但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盛唐精神。包容广泛的建议和意见,吸纳我们需要的,不局限于过多的体质、民族、文明的区别。勇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承认别人的成就,见贤而思齐。
中华文明五千年,需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虽然任重道远。 Change is coming to China. Give our country a challenge,and we'll meet it with 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