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直击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黄光裕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凤壶村,家境贫苦,捡过破烂,卖过废纸。1986年,17岁的黄光裕身揣4000元钱随兄离开汕头老家北上做生意,在短短的20年间建立起国美电器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因坐拥巨额财富而三度成为“胡润百富榜”首富。如今,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警方拘查。作者的重点是试图对黄氏家族成长过程的剖析,窥见整个中国社会和商业界近30年来的变迁历程,由此深入探讨如黄光裕一样在草莽中生长的民营企业家的原罪由来以及未来去向。

首富被查事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诡异色彩

犹记当年初贵时,曾有记者问黄光裕:“你这个首富的头衔是否花钱买来的?”他哈哈大笑:“我烦死胡润了,还给他钱?他的这个榜是个„通缉令‟,谁上谁倒霉!”想不到一语成谶。2008年11月,黄光裕生命中的那只“黑天鹅”悄然降临。

黄光裕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11月10日的汕头粤东侨博会,当时广东省的主要领导还接见了一个月前又荣任首富的黄光裕。领导鼓励他说:“国美集团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希望继续为广东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其间,他还抽空回了一趟老家凤壶村,但并没有多作停留,只是在当地和一群保镖的陪护下,在村子里转了半个小时就绝尘而去。一周后,他即被机关调查了。

2008年11月18日22时,一些媒体记者突然接到一则匿名手机短信,主要内容是“国美老板黄光裕和财务总监周亚飞已于周一(17日)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至今无下落。黄的老婆杜鹃和一主要财务人员已潜逃,涉及多起重大案件……”

以黄光裕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果机关要调查他,前期也应该是尽量低调和谨慎的。那么,到底是谁如此神通广大,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确切的机密消息,并选择了在记者圈和家电行业内进行定位扩散?而且他又是从哪里知道这么多媒体记者和家电业内人士的手机号码的?这一切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2008年11月20日,上述短信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最紧张的当属国美电器供货商,他们开始四处探听消息。要知道,国美占用了上游厂商巨额的资金,少则数百万元、数千万元,多则上亿元。据上市公司2008年中报显示,在国美(包括其并购的北京大中电器)有大额应收账款的家电类上市公司主要有:美的、小天鹅、康佳等。众多家电生产企业因为过度依赖国美这种连锁销售的新型业态,早已经和国美形成了唇亡齿寒的关系。

2008年11月21日,几家当地媒体最先对此事进行报道。而在当天下午,内地的一些网站和论坛、贴吧,都出现了一篇名为《国美总部出大事啦:黄光裕被抓》的爆炸性文章。

2008年11月23日17时45分,触觉灵敏的财经网率先在内地发文,指出黄光裕可能是因为“操纵其兄控股的ST金泰的股价”而遭到拘押。之后,各大网站均在显要位置对黄光裕被查的消息进行了转载。

2008年11月26日晚,黄光裕大哥黄俊钦也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警方带 商业贿赂这一点上,我很惭愧”

另据《时代周报》从接近黄光裕案专案组的消息人士得知,在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外资司前副邓湛等的案件审理过程中,有供认黄光裕在海外上市和并购永乐时曾多次行贿。而从8月13日商务部条法司正司级巡视员郭京毅被“”,到11月17日黄光裕被查,其间相隔仅三个月。而这三个月间发生的一切似乎环环相扣。

《时代周报》对国美收购永乐一案也提出了质疑:从2006年7月18日国美向永乐提出收购建议开始,到7月25日双方启动合并,过程快得惊人。而从中折射

出的问题是,其审批速度之快,也远远超出外资并购的常规时间。

更有人指出这样的细节,为黄光裕和商务部有关关系密切提供了佐证的,就是首富的座驾迈常常挂的是商务部的牌照。

另据《财经》杂志称,黄光裕与原最高人民副院长黄松有也关系密切。黄松有涉嫌“中国第一烂尾楼”——广州中诚广场的违规竞拍,他从中受贿大约300万元。2008年10月28日,全国常委会经表决,免去黄松有的最高人民副院长职务。知情人士透露,黄松有主要涉及三大问题,即以权谋私、严重经济问题和生活腐化。

2009年1月19日,《财经》杂志又爆出助理、经济犯罪侦查局郑少东和经侦局副兼北京直属总队总队长相怀珠因涉嫌在金融大案中受贿被“”审查。记者调查得知,在侦办黄光裕经济案件中发现郑少东、相怀珠存在违纪违法嫌疑。

据《证券市场周刊》披露,黄光裕的涉案,缘于一场“致命的交易”——13亿元违规贷款事件之后,黄光裕开始着力培育其政商关系,在用现金贿赂一个背景深厚的“靠山”未果的情况下,便为对方提供的3亿元资金进行委托理财,打压中关村股价进行炒作,最后却深陷其中左右为难。关键时刻,因为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联盟内部的矛盾激化,一封举报信将这位中国首富的诸多问题牵了出来。 彻查风波会成为他商业传奇的句号吗?

有很多人会追问一个问题:黄光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笔者更愿意讨论这样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黄光裕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在1987年之前,黄光裕是纯白色的。在南方那个偏僻的小乡村,他艰辛却努力地生活着。他聪明、敏感、自强、友爱、倔强。在黄光裕眼里,世界是一张大大的白纸,他渴望着早一点把它涂抹成自己心目中斑斓的五彩。

在1998年之前,黄光裕是嫩青色的。在硕大的京城里,二十几岁的黄光裕渺小如粟。他勤奋、大胆、坚韧、上进、机灵、羞涩。即使冷漠寒冷的北京,也阻拦不了他青涩的爱情萌芽,阻止不了他青涩的事业抽枝。

在2004年之前,黄光裕是火红色的。仅仅17年时间,黄光裕变得无比强大,曾经硕大的京城都无法盛下他的野心和梦想。他火红色的热情,迅猛地向全国扩散流溢。

在2006年之前,黄光裕是金黄色的。因为2004年国美的借壳上市,他让自己的身价变魔术般一夜狂增,达到了上百亿元的天文数字。他惊喜、慷慨、自妄、放纵、虚荣。这个曾经的穷小子终于成为财富梦的阐述者。

在2008年之前,黄光裕是深灰色的。在2006年底,因为《财经》杂志的一篇报道,让黄光裕与其兄长陷入“调查门”的漩涡之中。虽然后来涉险过关,但从此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他焦虑、不安、固执、偏激、侥幸。他走得太快,没有想着停一停疾行的脚步,让灵魂和理智也跟上来。

在2008年底,黄光裕变成了墨黑色。因为被查,关于他的各种传闻纷纷扬扬:涉嫌操纵股价、涉嫌、涉嫌非法洗钱、涉嫌违规贷款、涉嫌向境外转移资产、涉嫌豪赌……“老大”这顶大帽子,在他满怀愤懑地抵触了数年后,终于像紧箍咒一样套牢在他头上。

网上有一位网民的眼光很独特,他看待黄光裕既不是崇拜也不是仇视:“黄光裕16岁初中毕业随着大哥来北京做生意,中间经历了多少白眼和辛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后来虽然成了中国的首富,但是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并没有消失。当时(2005年9月)黄光裕还不像现在那么出名,媒体也才刚刚习惯他的存在,他似乎是一下子就出名了。当时的他,已经有些江湖大哥的样子了,剃了一个大光头,一上台就双手抱拳:„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大哥。‟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也还是有些害羞,说话非常谨慎,像是刚刚出道的明星,坐在椅子上的姿态,则有些刻意地做出大哥模样。那时得知,黄光裕的办公室有400平方米那么大,平时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很少和下属沟通,非常孤独……”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2009年正好是他的不惑之年。2008年的这场被查风波,会成为他商业生涯的逗号还是句号呢?

本书作者在数年时间内与黄光裕有过数次面对面的交流和采访。第一次是长达数小时的独家专访,其后几次是与其他媒体记者一起进行的联合采访。以下是几次采访问答的录音整理。 “他们把我骂得太离谱”

问: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当你一出现在会场上时,有好几个女孩子在你身后惊呼:“黄光裕好酷啊!”你是如何看待企业家个人魅力的?

黄光裕(以下称黄):(笑)我觉得自己个人形象一般化。我个子不高,长相也没有特别过人之处。我并没有刻意耍酷,只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走路特别快。 问:看来你是没时间为任何崇拜你的女孩子停留了?

黄:(大笑)如果看到起眼的,我会考虑该不该停下脚步。 问:你觉得一个聚人气的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黄:首先,我做事目标十分明确。长远目标可以模糊,但阶段性目标一定要清晰。一个人做事不要太杂,轻易不要去做一件事情,但你决定做了就一定要有耐心。其次,做事之前你要估算清楚,自己的无形资产有多少?有形资产有多少?但有形资产只是一种润滑剂,无形资产才是真正的财富。国美原来的有形资产很有限,但在运用无形资产方面做得比较好。社会的无形资产支撑了国美的发展,让国美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越来越大,反过来国美又把这些回馈给社会。国美给社会带来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国美从社会索取的。比如说就业,直接在我们公司领工资的有五六万人,而在公司上班的已经超过10万人。 问:有很多人说你太霸气,像电影里的“教父”。

黄:所谓“教父”,是指我过于严格。我做电器零售这一行已经19年了,在中国做这么长时间的人寥寥无几。有人说国美是零售连锁企业的“黄埔军校”,有人叫我“黄校长”。零售连锁业最为关键的在于可以复制,如果不用很严厉的手段把每个环节都做得非常纯熟,那搬到别的地方就会变味了。几万名员工、几百家店,开到最后每家店都不一样,买卖还怎么做?他们说这些话太片面,他们不了解这个行业,不尊重这个行业的个性。 问:平时会上网去搜索“黄光裕”这三个字吗? 黄:常常搜。

问:最让你生气的文章是什么?

黄:说我们是“老大式的企业文化”。文章看完后你会发现,他是为了骂我而骂我,骂得很离谱,没有一点逻辑性。有些文章是同行整出来的,完全是对手在中伤我。但我觉得,最缺德的不是我的同行,而是那些执笔者——这种文章根本就不应该写,太没水平了。 “大哥比我更有钱”

问:有一些人认为,家族企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方式。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黄:对这个问题,每一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越是家里人,我会越了解他,自然会找一个他能力范围所及的工作岗位给他。不能因为他是家里人,就比人高三等。在公司里什么人都一样,善于摆正各种关系是最为关键的,我不会拿企业的生命去开玩笑。 问:能介绍一下你的亲属在国美任职的情况吗?

黄:我大妹黄秀虹在上海,是华东一区总经理。二妹黄燕虹已经不在国美了,妹夫张志铭出去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 问:能用一句话评价你的亲属吗? 黄:都很不错,大家都按规矩行事。 问:如果让你打分,你分别能打多少分?

黄:我觉得没分可打。张志铭原来在国美做第一把手,大家都可以看到他的业绩。他在做总经理的时候,威信是相当高的,有些人都不知道他是我妹夫。 问:他为什么走了?是你不想让这个企业的家族印记太过于浓重?

黄: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因素吧。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想干自己的事,所以在2003年时出去做房地产。在一起是一加一大于二,还是小于二?这是我们首先考虑的。 问:听说你的母亲也在开公司?

黄:那和我的企业没太大关系。老太太想自己做点事,我个人给了她一笔钱,她能做起来就做起来。我的父母都很开通,知道国美不是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所以十几年来从不干涉。

问:你能评价一下你大哥黄俊钦吗?

黄:我们思维不同、性格不同、做的产业也不同。他人比较内向,比我稳。 问:现在还会经常沟通吗?

黄:大家各自都有一个的企业,但有时会互相帮忙。 问:两人之间有没有出现过矛盾?

黄: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该争的时候就争嘛。 问:有时会不会伤害到兄弟的感情?

黄:不存在伤害感情的问题,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企业。

问:有些媒体报道,你和你大哥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甚至有一次叫来保安互相对峙?

黄:当时鹏润大厦一人一半,底下人为了一些小事吵起来。是保安们不懂事,怎么会扣到我们的头上来!

问:你和你哥到底谁更有钱? 黄:(笑)他更有钱!

问:全地球人都知道你是中国的首富啊? 黄:他没有上市,他产业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问:你们一家人通常什么时候会聚在一起?

黄:大家平时都很忙,但在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的时候,大家都希望聚在一起。 “关于商业贿赂,我很惭愧”

问:你觉得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黄:在中国,真正的职业经理人还是很少。 问:你衡量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的标准是什么?

黄:职业经理人不需要夸大他的能力,很多职业经理人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成功和失败。职业经理人应该像一名元帅。

问: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缺点?

黄:说话不算数,对人、对事没有责任心和忠诚度,这是我接受不了的。 问: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元帅”?

黄:我们更侧重内部培养。企业是务实的,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而引进职业经理人就像娶老婆一样,要慎重。

问:既要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 黄:(大笑)对。

问:有人说你不相信任何一个人,而且绝对不能容忍经理们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黄:任何企业都一样。为什么要允许他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没道理!企业越大,越要集团军作战。为什么的口令最后简化成12121?因为人多了,命令就要简单有效。你叫12121,他却走到3去了,这当然是不允许的。应该是老总一声令下,下面的人便排山倒海似的冲上去。

问:国美是如何杜绝商业贿赂的?

黄:一个靠制度,二个靠教育。但这种事情在中国只有相对好,没有绝对好。这一点上我也很惭愧。国美会比其他人好很多,但是也照样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问:从开始创业到现在,已经20年时间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黄:20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的消费者。我有这么多消费者,一年能支撑国美几百亿元的销售。国美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这一切的,而不是靠什么后台、等去获得的。每天起来,我们都要从零开始、从无到有。

摘编自《首富——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98岁季老季羡林、93岁任老任继愈,在2009年7月11日同一天辞世。

“人生不满百”,一语成谶。季羡林先生尽管久居医院,但对高寿者来说,他的身体算是较好的,精神状态更是不错。逝世的头一天他还在挥毫题字,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等,是因心脏病突发,突然离开人世的。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之路坎坷起伏,而他的人生之境丰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季先生留给公众的,更多的不是沉重的记忆而是诸多的美谈。最典型的当属“副校长季羡林为新生看行李”。毕业于北大的名记唐师曾,称季羡林先生为老师,他的描述最生动:整整2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兄兴高采烈地到北大报到。由于初进京城,人生地疏,战战惶惶。手忙脚乱中把行李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东奔西走,待他忙过一切,已时过正午,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只见烈日下那位老者仍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地上的行李„„次日开学典礼,只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上。学兄找人一问,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人品学品俱佳,思才文才双馨。网友悼诗说:“季节变换人无常,羡慕大师学识庞。林中顿减千秋树,世界都在喊彷徨!”季羡林先生精通12种语言,其中包括偏僻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尽管他在《病榻杂记》中一辞“国学大师”、二辞“泰斗”、三辞“国宝”,但资深教授的名头是辞不了的,还有一串“家”的头衔: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任继愈先生的名头没有这么多,但分量也是沉甸甸的:著名学者、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中国国家图书馆前馆长、现名誉馆长。一国之“国家图书馆”,得是一个国家的饱学之士,方能出任馆长。前,梁启超、蔡元培都担任过国家图书馆馆长,李四光也只能派上一个副馆长当当。这有点像担任国家大辞书《辞海》的主编,得有真才实学真水平,而不是官大去挂个主编的名就受到公众承认的。

任继愈先生在生前非常勤奋,多年以来坚持每日凌晨4点钟就起床工作,住院治疗前还在编纂《中华大典》,以及续编《中华大藏经》。《中华大典》的编纂已完成了一多半。此外还有《佛教思想史》和《哲学史》等著作的编纂工作还未完成。任先生为人处世低调,不图虚名,宁愿多做实际工作。他生前交代过几件事:第一,不出全集;第二,不过生日;第三,过世后不用进行很隆重的告别式。之所以不愿做这几件事,是因为任继愈认为,人做这些事就会让别人说违心的话,比如过生日时,别人会说“长命百岁”,这其实是不可能的。“长命百岁不可能”,这与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中所言的“人生不满百”,多么相似!这才是人生真正的通透与洒脱。

低调的任继愈先生,不像季老那样有大量的通俗篇章问世。季羡林正是因为写作了大量随笔散文化的文章,为公众所熟悉的。尤其可贵的是一本《牛棚杂忆》,

是反思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与巴金的《随想录》、韦君宜的《思痛录》一样,具有不一般的思想性与深刻性。

季羡林先生有句广为传播的名言:“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一句老老实实的真话。作家张承志说得没错:“中国现在是散文时代、杂文时代,读者更愿意看到的是真心话。”在我看来,纯粹意义的真话是真理性的话;而“真实的话”≠“真话”。

在著名的强国论坛,见到一个帖子,那是一句真话,很让笔者感慨:“那个时代,为啥出了这么多大师?”季羡林、任继愈,都是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培养出来的大师。想一想,真正可以称为大师的人士,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在那个遥远时代完成“而立”的。哪个领域、哪个行当不是这样?

那个时代,纵有千般乱,可学人的心境不乱;那个时代,纵有万般恶,对教育的重视并不恶。蔡元培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季羡林、任继愈,就是那个时代馈赠给我们现在这个“未来”的大师级人物。 没有好的教育,不可能产出真正的大师。看看其中的教育公平,可谓今非昔比。譬如,那个时候的北平大学附属高中,是全国招生的,山东人任继愈才能去北平大学附属高中读书。高中学生真正的北京青年不多,外省的倒很多。与教育相比,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教育理念,洋溢着“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如今这个没有大师的时候,称为“大师”的人可以满地走。还好,“名正言顺”的大师,还有一个余秋雨,因为有个“名正言顺”的“秋雨大师工作室”,是支持下挂牌成立的,算是钦定的了。但与季羡林、任继愈这样的老大师相比,新大师余秋雨可是大不一样,写点文章博得大名之后,就到处抛头露面,尽管再也没有什么新东西问世,那也不要紧,老本够吃一辈子的了。何况这是没有真正大师的时代,一名余大师就可以招摇天下。

真正的大师,总归是静水深流的。季羡林、任继愈,就是这样的大师,他们都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他们都会被怀念。(徐迅雷)

【追忆大师】

季羡林已走,自省文化还在

这位被媒体称为“国宝”的老人,一生中所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不是其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也不在其精通12国语言及在文学领域的造诣,而是在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与其名气形影不离的自省文化。面对其饱受赞誉的大师盛名,季羡林在公开场合以及他的《病榻杂记》中都多次称,他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

桂冠则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的称号。较之身份上“三缄其口”,季羡林主动褪去“光环”,在学术上把自己的本真“裸露”得更彻底。

敢于“指向自我”的季老走了,但伴随其一生的自省文化还在。而如何继承建立于等级与知识之上的自觉追问与警醒,这是一个沉重的未竟之问——其需要直面,更需要回答。——王聃 大师离去和学术浮躁的双重悲哀

在学术造假横行、学术浮躁严重的年代,两位大师的离去,更留给人们一个巨大的悲问:还会有大师从如今的教育、学术、科研土壤里生长出来吗? 如果说,大师的离去,是因其可敬、可爱、可赞而让人们悲哀;那么,学术浮躁病、学术造假乱象带给人们的悲哀,则是因为其可耻、可鄙、可恨。诚然,学术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比如有的研究虽然历经数年却未必有成果,因此对论文发表数量的硬性要求就不尽合理;但是,学术评价机制不够合理根本不构成学术造假的理由。学术不造假,只是研究者的底线道德。须知,做研究是要耐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的。有了过硬的成果,再加上不断完善的学术评价规则,人才又怎么会被埋没呢?

真正的大师是什么样的?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在那个十年中被关进“牛棚”后,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任继愈在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也只有0.6左右的情况下,以九十余岁高龄,每天早晨4点起床,一直工作到8点,从事《中华大藏经》和《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那种真作学问的勤勉与坚守,那种作真学问的勇敢与担当,令人慨叹:真的大师,是这样炼成的啊!——邓辉林 作别一位睿智的老人

“国学大师”,这个奇怪的桂冠,再一次戴给了季先生。这项桂冠的被动加冕,正契合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主动也没有。”确实,人们急于寻找国学大师,却忘记了最简单的事实:一位主要学术著作多为印度文化的学者,怎好称其为“国学大师”?季先生曾经慷慨陈词:“哲学家的哲学,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们的哲学同吾辈凡人不搭界,让这些哲学,连同它们的‘家’,坐在神圣的殿堂里去独现辉煌吧!”其实不必讳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季先生离我们很遥远,所谓“大师”不过是人云亦云。这,绝非对季先生的不敬,而恰是小子们的不学无术。

季先生区别于普通人的是,他一直没有停下对人生的思考。而且,他对于人生的深邃思考,根植于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丰富广博的知识积累,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绝大多数人,才能给我们带来非同凡响的启迪。何况,他的文字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我们绝对看不见一位“大师”,而只见一位老人在轻言细语,引导我们阅历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宣华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