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正确交往有学问
六年级 班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2.让家长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交往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首先对家长在忙碌之中来到学校表示感谢,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今天我们再次坐在一起,来共同学习《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的第五讲,这次,我们就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并学习如何教孩子正确处理交往中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下面我们学习第一个案例:第77页的“他好打我小报告?”。
(1)放情景对话的录音,家长认真倾听。
(2)请家长交流自己听到的事例,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发现你的孩子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又是怎么处理的?请几位家长谈自己的感受。
(4)你是否为自己的行为找过理由呢?我们接着来看后面的儿子和妈妈的心灵独白。是否河泥有同感呢?
(5)家长自由讨论。
2、我们就来看后面的教育故事。在这则故事中,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1)自由读。
(2)从中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3)请家长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4)家长发言,教师小结。
3、解读孩子打报告现象造成人迹关系紧张的危害:
“打小报告“之所以在道德上难以被人接受,是因为它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打小报告”的人
或告密者之所以遭人唾弃和孤立,是因为他们使周围的人感到了不安全。儿童心理学家们发现,儿童需要一个可以预料的世界,不确定性会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如果班级里总有人“打小报告“,班级气氛一定是紧张不安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一定疏远的、戒备的。而对人的不信任一旦植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一生中他都很难坦诚地、轻松地面对他人。为了处理人际关系,他不仅会损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而且还会因各种误解而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痛苦。
“打小报告”虽然不等同于“告密”,但在人们心中,背地里说别人坏话、“打小报告“、告密是一个连续的链条。这些行为会造成群体和个人内心的激烈冲突,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卑劣的。
三、专家支招
一、自己的孩子因为被打了小报告而闹的不愉快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1)尽量少的干预孩子的之间的矛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因为小孩子之间是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许今天闹矛盾,明天说不定就成了好朋友,如果大人参与其中,说不定会使事情越弄越复杂。未来的社会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孩子必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才能够适应这个社会。所以家长应降这个权利叫给孩子,让他有机会学习、预演将来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2)告诉孩子不要听信传言,不要猜忌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家长应教育孩子本着“和为贵”的原则相信同学,不要听风就是雨。
(3)教孩子学会沟通。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平等交流自己的想法;其次,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愉快的人际心理环境,尽量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是孩子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最后在孩子遇到沟通和交往困难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交往和沟通方面的技巧等等。
二、孩子该怎样面对打小报告呢?
①寻根溯源,有则该之,无则坦然。
②主动沟通,消除误会。
③为度,主动示好。
四、自学第二案例
1、自读教育故事:叫你骂我“独眼龙”,
2、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五、课堂作业
你以前遇到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结合今天的所学.有什么感受?交流一下。
六、课堂总结
家长朋友们,相信如果您能对今天的所用到教育孩子的实际中去,那我们的孩子必定在健康的交往环境中快乐的成长!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家长朋友的到来,希望今天的交流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七、课后作业
(1)平日里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帮助孩子测测自己的宽容度。(课本94页)
(3)怎样让孩子学会宽容?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
如何教会孩子与人交往 六一家长
今天听完了亲子共成长讲课之后,我的感受颇深。感觉自己以前忽视了孩子在交往方面的成长。交往是人的一种最普遍的生存形式,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已处在各种人际交往与关系的包围之中了。而小学时期是家长培养孩子与别人正确相处的关键期。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绪。不要忽视孩子的心里状况,碰到一些问题,我们要积极掌控,配合老师消除孩子的一些心里障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孩子的烦恼,小学生由于心里发育不成熟,他们往往只看表面,这样就容易把事实和想象混淆。因此,家长应该做到多方面了解,在重视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帮助和指导。
其次,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一些矛盾是及其自然的事。一旦情况出现后,最好让孩子自己解决。作为父母,要好好听取孩子的申诉,弄清原因、情节,引导他们采取双方可以接受的方法解决。
第三,家长要指导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诚心诚意地加以赞美,而不要因为同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就疏远人家。还要让孩子学会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物品,比如书、学习用具,游戏玩具等。家长要教育孩子有同情心,有爱心,使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第四,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有本领、有学问,老师的权威地位在孩子心目中达到高峰,以至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父母。孩子对老师的以来是他们乐于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父
母应予以重视,在孩子面前充分维护老师的威信,而不能随意说三道四。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敏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有时也会因老师无意的疏忽而受到挫折,甚至长期不和谐,造成不爱学习的后果。若家长发现这种苗头,要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及时地改善师生关系。
当然,由于范围的局限,小学时期孩子所接触到的大多数是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交朋友太多,影响学习。因此,家长应该给予科学指导,由亲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到老师和同学,这是一个长期的转变过程,还要不断逐步社会化。有必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具备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长大以后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建树。
2012.1
正确交往有学问
六五家长
星期五女儿拿回家一份通知,星期六家长课程开课,家长必须到校。我不以为然,信手把通知放在一边,根本没拿这当回事。可女儿一看我的神情急了,大声说:“爸爸,你太不在乎我了。”迫于女儿的脾性,我当地表态:决定参加。
课堂上,曲老师让我们自由阅读了“情景对话”、“心灵独白”、“教育故事”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书中的内容简直是为我写的,里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正在困绕着我,我一直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讨论交流,都有同感的人在一起,既有共同语言,又有心理同感,大家各抒己见,许多问题便在交流中迎刃而解了。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拿不准该怎样教育孩子,虽然也读过这方面的书,但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总是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加上我们缺乏耐心和毅力,结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抱有被动应付的心理。由于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当孩子
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作业完成不认真时,心里就会非常恼火,经常对孩子打、骂、恶语相向,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自己事后也很后悔,总是检讨自己以后不能再这样,但下一次同样的事情发生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时间长了,孩子很少和我主动讲学校的事情,问他也不说。尤其是有一次,孩子和同学们闹矛盾,我加以干预,结果越管越乱。文中的这位爸爸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也不是像妻子那样生闷气,自己来惩罚自己,而是创造条件与儿子沟通、另辟途径激活孩子天真不服输的灵性,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化干戈为玉帛,收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解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打小报告的一般特点:
“好打小报告”这在大多数高年级的学生看来是“太天真、太幼稚”的行为,而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来说,却恰恰暴露无疑的反应了他们的天性,不足为奇、屡见不鲜。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好打小报告的现象会逐渐减少。当老师带我们走进专家课堂后,我便茅塞顿开。 我明白了:
①尽量少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不问青红皂白的数落孩子,是家教的大忌之一;家长夹杂在孩子的矛盾中间,是越掺越乱,这是家教的大忌之二;因为孩子闹矛盾的大致规律是:今天闹得凶,明天亲弟兄。若让孩子疏远他,即俗语所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其效果则更糟,这样不仅失去了一次自己学习解决矛盾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少了一个合作竞争的对手。
②告诉孩子不要听信传言,不要猜忌。
谣传、误传、猜忌,是误导孩子的三大杀手,即“听风是雨”。家长要本着“和为贵”的原则教育孩子,循着“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的常规,冷静处理,化干戈为玉帛。
③教孩子学会沟通。
创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让孩子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安全感;为孩子创造愉快的人际心理环境,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多与别人交流情感,实现心与心的交融,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这一堂课,让我掌握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也让我坚定了决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绝不再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我想这是听了这堂后最大的收获。
我非常希望学校能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让家长们能聚在一起,互相探讨交流一些成功的经验,让一些和我一样做得不好的家长,认清自己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