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解决农村“三农”问题是新一届施政的一大重点。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中国的区际、省际、甚至省内的经济金融发展都极不平衡。正因如此,“三农”问题成了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我国多年的一号文件也在积极解决“三农”问题。
基于此,2002年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五个统筹发展;2005年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根据国家的调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达到新农村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在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形势下,农村金融究竟该以何种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农村经济得以增长,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而浙江省作为东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其“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将推动浙江省整体经济的发展,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作为整个省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来看,金融支持的力度和金融服务水平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有关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省1980年—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VAR模型分析,从而让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浙江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了新农村建设问题和浙江省的区域性来阐述,其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此,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目前,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基于国家层次上或整个
产业层次,对国家层次内某与省级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的实证研究系还不是很多。
(一)国外研究动态
早在1911年, Schumpeter就指出了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积极效应, 认为一个运行良好金融系统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论断后来得到了Goldsmith实证研究的支持,1969年, Goldsmith首次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并运用35个国家从1860—1963年间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 ,但其研究没有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 Mckinnon和Shaw(1973)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麦金农和肖之后, King和Levine (1993)针对Goldsmith研究的缺陷,运用1960—19年的数据,对80个国家进行研究,证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Levine(1997)以作用渠道为研究目的进而证明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Levine(2002)通过48个国家1980—1995年大量数据的分析,发现金融系统总体水平与经济增长是强相关的。Kunt和Maksimovic(2002)深入到企业层次进行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Sajid Anwar和Nguyen(2009)利用面板数据分析越南61个省份1997-2006年之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Fry(1978)、Gelb(19)、Rajah and Zingales(1998)、LaPortaetal(2002)、Rousseau(2002)、Loayza and Beck ( 2000)和Beck and Levine (2004)等人的研究也都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 也有经济学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并不重要,只是被动对经济发展做出反应,甚至阻碍经济发展。早期研究者有Robinson(1952)、Patrick(1966)、Lucas(1988)和Stern(19)等,近期的实证研究者Singh(1997)认为股票市场发展无助于经济增长。还有其他的研究者支持这一观点,如Pagano (1993)在内生增长理论上建立的帕加诺AK模型,并指出金融发展通过分散风险与解决流动,会降低储蓄率,不利于经济增长。Kunt和Levine (2001)应用48个国家1980—1993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系统类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并不明显。Herrick and Kindleberger(1984)、Buffie(1984)、Van Wijnbergen(1983)等人均支持这一观点。
此外,一些实证研究者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单向因果关系,比如Rousseau 和Wachtel (1998) 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误差矫正的方法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和瑞典5 个国家在1870 —192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Demetriades 和Hussein(1996) 运用协整分析技术,采用16 个发展中国家1960 - 1990 年的年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Antonios(2010)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德国1965-2007年的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并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两者成单向因果关系。Levine(2004)回顾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时,总结出金融系统的五大主要功能,并按照这五大功能来研究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从金融影响经济的渠道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西方近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
在关于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面,Patri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两种模式即“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领先模式”。 UlrichKoester和Jensen(2000)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对经济增长缺乏有效性。Buregess 和pande (2003)对印度1961—2002年银行业变革的研究表明,印度农村银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Pischke(1983)、Kochar(1997)通过研究表明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外丰富而深刻的研究为我国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式、方法和理论方向。国内一些学者根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结合中国现实状况,运用不同的理论和计量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
谈儒勇(1999)效仿Levine模型,采用1993— 1998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广众、陈平(2002)利用我国1952-1999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于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多变量VAR系统研究分析了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效率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董晓林,王娟(2004)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丁晓松(2005)对中国1986-2002年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
析方法,也认为金融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有存在双向作用。庞晓波、赵玉龙(2003)通过20多年的实测数据验证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弱相关性的结论。曹啸和吴军(2002)、战明华(2004)等人均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以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基本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安翔(2005)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样的,王莹(2008)和邱杰、杨林(2009)、冉光和与张金鑫(2008)都在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帕加诺模型上进行研究,结果都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构成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岳彩军(2008)利用AK模型对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匡爱民(2009)、尹娟民和范秀红(2009)、周驳(2009)等人均用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都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薛红和赖景生(2009)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实证研究了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关关系,得出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呈正向相关关系。方金兵、张兵、曹阳(2009)基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选取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替代指标,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两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熊德平(2009)在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认为两者即可相互促进,又可相互制约,而以及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系统的功能效率是决定两者关系状况的重要因素。
一部分学者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不大。例如,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对中国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邓莉、冉光和(2005)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研究,得出重庆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不大。王晋斌(2007)使用不同阶段的面板数据,采用GMM方法,得出在金融控制强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弱的地区,则可能表现出一种“中性”的作用。纪淼、李宏瑾(2007)利用1994 年1 季度到2007 年1 季度数据,对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郭晖和李景
跃(2009)运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王艳艳、刘兴华(2009)运用帕加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均显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陈辉、刘钟钦、贾伟生(2009)运用基本模型Y=f{K、L、F}来阐述,也得出行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正向关系的假设。
此外,还有些经济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的相关性。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姚耀军(2004)基于VAR 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2 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作出了实证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而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则不是。对这一观点加以支持的,如刘洁(2008)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曾国平、徐新方(2010)结合图示法与Granger 因果检验法,研究均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单向因果关系。张建波、杨国颂(2010)年试图通过构建农村生产函数作为理论依托,加入金融结构这一反映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的变量,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效率三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三) 评述部分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都基于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方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关于两者关系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认识。
根据国内外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实证研究所取得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 它随着研究的角度、方法或者研究的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如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指标会得到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截然不同的结果, 可能是相互关系, 也可能单相关, 甚至两者毫无相关关系。因此, 现有的实证研究无论是从样本选取、分析方法、实证过程还是从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问题,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目前理论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复杂。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理论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既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也没有创新性的理论提出。实证分析上虽然通过研究得出两者的关系,但是也没有达到一
致性的结论。总之,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亦是永无止境的。
本文力求在结合浙江省非正规金融的基础上,结合“三农”问题,选取浙江省覆盖面比较大的数据进行研究,探寻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为我省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选取浙江省1980年—2009年的农业存贷款、农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数据,实证研究我国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增长的金融发展建议。资料主要是来源于《浙江省金融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运用VAR模型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研究难点
本文主要的难点在于
1、样本数据的选取,即年份较早的时期其表述的农村金融术语不同,统计的数据需要进行间接的转换。
2、模型参数的估计问题 3、模型结果的分析及总结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我国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
试图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其能对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协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与帮助。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时间 2010年10月 2011年1月 2011年3月 2011年4月 2011年5月上、中旬 2011年5月下旬 工作内容 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 上交论文初稿 论文修改和完善 论文定稿、评审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安翔.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 验[J].经济问题,2005(10):49-51.
[2] 陈辉,钟钦贾,贾伟生.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以辽宁省 为例[J].农业经济: 财政与金融,2009(3):56-58.
[3] 曹啸,吴军.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 2002(5):40-43.
[4] 邓莉、冉光和. 重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村经 济,2005(8):52-58.
[5] 丁晓松.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65.
[6] 董晓林,王娟.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南京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4-48.
[7] 熊德平.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01-426.
[8] 郭晖,李景跃.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大 学学报,2009(4):38-41.
[9] 纪淼,李宏瑾.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 2007(8):2-10.
[10] 匡爱民. 湘南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1-144.
[11] 刘洁. 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8:85-91. [12] 李广众,陈平. 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 界,2002(3):52-59.
[13] 冉光和、张金鑫.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以山东为例[J].农业经 济问题,2008(6):47-51.
[14] 庞晓波,赵玉龙.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弱相关性及其启示[J].数量经济技术 经济研究,2003(9):47-50.
[15] 邱杰,杨林. 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 (8):129-134.
[16] 谈儒勇.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53-61.
[17] 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西北:西北大学,2009.
[18] 王艳艳,刘兴华.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江西:江西 财经大学,2009.
[19] 王晋斌. 金融控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10):95-104. [20] 徐笑波,邓英淘. 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M].上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258.
[21] 岳彩军.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3):5636-50.
[22] 尹娟民、范秀红.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方金融, 2009(10):47-49.
[23] 姚耀军.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 24-31.
[24] 曾国平,徐新方. 基于Granger 因果检验的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效率提升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72-15975.
[25] 张建波,杨国颂.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山东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95-100.
[26] 张旭梅.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J].生产力研究,2009(8):44-49.
[27] 周驳. 基于VAR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 专科学校学报,2009(2):9-13.
[28]战明华. 多重均衡条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与中国的实证[J]. 统计研究,2004(4):21-26.
[29] Pagano.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l993(4):613-622.
[30]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N].NBER Working paper. 2004(3):21-33.
[31] Adamopoulos Antonios. Stock Marke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conomical Analysis for Germany[J].Business and Economic Journal.2010(4):1-12.
[32] Sajid Anwar and Lan Phi Nguy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Vietnam[J].Journal of Economic Finance.2009:1-12.
[33] Demetriades.P, Hussein K.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1996(51):387-411.
[34] Levine. 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which is better[J].Jour- nal of Finance Intermed.2002(11):398-428.
[35]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 Econo- mic.1988(22):3-42.
[36] Demirguç-Kunt and R.Levin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 Markets, and Development[J].Cambridge, MA:MIT Press.2001:17-80.
[37] Beck and Levin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 correlation or causality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6):31-77.
[38] Patrick,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Change.1966(14):174-1.
[39] Rousseau and Wachtel.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Historical Evidence from Five Industrial Countrie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8(30):657-678.
[40] Demiguc-Kuntand Maksimovic. Funding growth in bank-based and market -based financial systems: evidence from firm level dat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2002(65):337-363.
[41] Shaw.E.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2] Goldsmith.R.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168-196.
[43] Ross Levin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 688-726.
[44] King ,R.G and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3(108):717-7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