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童年的音乐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童年生活的美好和有趣,唤起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珍爱之情。
2.聆听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在乐曲中听辨出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大管、圆号和定音鼓等乐器的音色,说出它们所代表的角色。
3.能根据《彼得与狼》的剧情分角色进行情景剧编创和表演。能按指定节奏进行旋律的编创。 4.能够节奏稳定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并能按指定的节奏谱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能用轻柔、连贯、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红蜻蜓》感受二声部合唱的魅力,并能按力度记号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6.在学唱歌曲中掌握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并能在演唱歌曲中正确地表现力度的变化。 重、难点:
1.能根据《彼得与狼》的剧情分角色进行情景剧编创和表演。能按指定节奏进行旋律的编创。 2.能够节奏稳定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并能按指定的节奏谱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用轻柔、连贯、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红蜻蜓》感受二声部合唱的魅力,并能按力度记号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4.在学唱歌曲中掌握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并能在演唱歌曲中正确地表现力度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
电钢琴、音视频和打击乐器。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1.出示图片,复习西洋乐器的知识,认识新的乐器:单簧管、大管、圆号、定音鼓,并聆听这些乐器独奏的音乐片段,记住它们的音色特点。
2.聆听乐曲,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内容,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 (1)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听到乐曲中每一种乐器出现时,说出它所代表的角色。 (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记录或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3)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聆听。同样教师也不插话,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
3.听后简单交流:你觉得这些乐器的声音和它们所代表的角色之间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这些乐器音色或演奏上的特点以及各个角色的特点,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作曲家为什么用它们来塑造角色。 小结:
这是苏联著名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少年儿童们写的一部交响童话,他发挥了各种管弦乐器的特征,以自然音响的模拟和性格化音调的刻画,来描绘童话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动态。 4.完成“活页习题”第一题。 二、拓展
了解“交响童话”:
所谓交响童话,就是用交响乐的形式讲述一个童话,其实是一种与交响诗类似的音乐体裁,只是它的内容是童话。
第二课时
一、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1.谈话导入:
设问:在你的童年生活中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一说,然后教师介绍加拿大,(课件呈现美丽的白桦林)导入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2.初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设问:听了歌曲,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美丽画面?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听录音范唱,要求听出:
(1)歌曲一共有几句?边听边用手指表示出来。 (2)哪几句旋律音比较高?哪几句比较低? (3)哪几句的旋律相同或相似?
4.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出歌曲的结构。 5.学唱歌谱需注意的几点要求:
(1)歌谱的拍号为22拍,教学时简单介绍,要求学生在演唱时唱出22拍一强一弱的规律。 (2)师范唱曲调。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相同或相似的旋律, 唱一唱。 (3)完整地跟琴唱会歌谱,重点指导学生唱准结束句最后4小节旋律的时值。
6--- 6-1- 6--- 6--- ....蓬 蓬 蓬
(4)在最后7小节(色块中的旋律)用“mp”作渐弱的力度变化唱一唱. 6.学唱歌词: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边想象歌词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带着对家乡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演唱歌曲,并用力度记号来表现歌曲的意境。(歌曲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在最后7小节“色块中的旋律”用“mp”作渐弱处理,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教师用手势和表情调整学生的音准、力度和情绪表达。 二、编创与活动
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提高歌曲表现力。
让学生分组先进行前三句的节奏练习,然后再加入最后一句的伴奏,学生练习时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从单声部熟练的基础上,再叠加第二声部,最后加入演唱或乐器演奏,教师指挥,与学生一起合奏,完整表现歌曲。
第三课时
一、演唱歌曲《红蜻蜓》 1.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一些难以忘怀的事情,一只小小的红蜻蜓勾起了人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导入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2.聆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音乐形象。
设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作曲家触景生情,用这优美抒情的旋律表现了童年什么难忘的事?
3.带着问题再次聆听范唱。
(1)歌曲是几拍子的? (2)歌曲共有几个乐句? (3)歌曲有几个声部?
让学生多听几遍,边听边讨论,然后打着拍子或用手势随旋律律动,边听边哼唱,熟悉歌曲。 4.学唱歌谱
歌曲只有上下两个乐句,学唱歌谱时让学生画一画歌曲的旋律线,感受歌曲旋律进行的特点,也为后面根据力度记号的变化进行演唱打好基础。 5.学唱歌曲
(1)在哼唱的基础上唱歌词。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哼唱,这样交换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声部之间注意相互倾听,按力度记号的要求,控制音量和气息的变化,使声音和谐而柔美。 二、表演歌曲《红蜻蜓》
1.认识力度记号:渐强、渐弱,找一找它们和旋律高低有什么联系?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的变化深情地演唱。 3.交流分享
教师启发学生交流感想:
这首歌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歌曲的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
这首歌有没有激起你的回忆?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美好情景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四课时
情景剧——《彼得与狼》的综合表演
1.根据音乐的剧情,分角色编创情景剧,随音乐表演。
将学生按七人一组(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组内自由讨论确定每个人担任其中一个角色,根据音乐的剧情编创情景剧,随音乐表演。
取乐曲中一片段: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至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作即兴表演
(或讲故事)。条件和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根据全曲剧情的发展分组进行表演。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适当次数及形式。 2.根据给出的节奏编创旋律,完整地唱一唱。
这条练习是对以前所学的十六分音符节奏“xxx xx”和附点音符节奏“x.x x x”的复习与运用,要求同第2课。(先复习这些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编创,最后进行交流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