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2卷第4期 2 0 0 9年7月 觏豸苛尚函子帮譬院学报 VO L_2.NO.4 .,1u1.25.2oo9 略论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及其现实意义 口肖居孝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343600) [摘要]湘赣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块重要的根据地。艰苦卓绝的 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将士们表现出来 的坚定信念和灵活的斗争方略,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湘赣边;游击战争;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09)04—0062—04 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 重要组成部分。红六军团突围西征以后,在国民 党大举进攻、湘赣陈洪时叛变投敌 必胜的信念使湘赣红军游 击队走过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难岁月 一、的极端险恶局势下,以谭余保为首的湘赣临 时,领导留下来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依靠 人民群众的支持,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形式,牵制 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支援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 略行动,保存了的种子,使湘赣边界的红旗不 倒。这是我党同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 1934年9月上旬,军通过各种途径,弄 清了红六军团西征的意图和湘赣苏区现有红军的 情况,知道湘赣省党政军首脑机关设在永新县的 山区。而且,通过飞机侦察,军找到了湘赣 省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在完成了对湘赣根 据地的兵力部署和全面包围之后,便向湘赣 根据地各县,特别是湘赣所在地永新县,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派出六十二、六十三师从泰 分,是抗日民族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它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证明了中国党是 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1937年12月13日《政治局对于南方游 和、永新两个方向同时推进。 在敌人的重兵压境下,湘赣边的红色武装力 量在边区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立即投入了反“清 击区工作的决议》中指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 期,游击区的同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 了英勇的游击战争,……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 神与坚决为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 范。”¨ 鲫湘赣边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距今已 70多年了,透过远逝的历史硝烟,我们至今仍能从 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收稿日期]2009—06—23 剿”斗争。由于、省军区政委陈洪时仍然 坚持“左”倾军事路线,集中兵力与敌人硬拼,和敌 人打阵地战,导致了战斗的连续失利。敌人迅速 突破各团、游击队的防线,加快了对湘赣根据 地指挥中心——永新县牛田地区的紧缩包围。 战斗的失利使湘赣边游击战争的形势日益恶 【作者简介]肖居孝(1963一),男,江西泰和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党史和经济 管理。 第4期 论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及其现实意义 ・63・ 化,当时的湘赣陈洪时等,对前途悲 观失望,从初期的冒险主义转向逃跑主义,最后沦 为可耻的叛徒,导致边区党组织除茶攸莲县委外, 均被破坏冲散,相互联络中断,损失严重,湘赣边 界的斗争濒临崩溃的边缘。 就在湘赣边界游击战争处于生死危亡的历史 转折关头,谭余保挺身而出,重振旗鼓,继续领导 边区军民坚持游击斗争。面对叛徒投敌、失 散、边境斗争处境极其险恶的局面,谭余保采取紧 急应变措施,开展反动摇、反叛变斗争。 1935年7月,谭余保在莲花县棋盘山主峰老 鸦山以北5公里处一个只有五六户人家、名叫狮 古塘的小山村,主持召开湘赣省干部紧急会议。 会上,谭余保通报了陈洪时、刘发云等叛变的情 况,批判了陈、刘等叛变的可耻行径,要求在 红军游击队中肃清陈洪时等叛变的恶劣影响,提 出“不怕死,不动摇,执行党的方针,紧紧依靠人民 群众,坚持斗争到底,胜利必属我们”的口号。会 议对湘赣边区的斗争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在总 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保存力量,稳步发 展,以待时机”的策略方针,明确了今后的行动方 向,实行斗争策略的根本性转变。 1938年2月,湘赣边游击队经过严格整训后, 除留下80多人由谭余保领导在湘赣边区继续坚 持斗争外,其余300余人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 二团第一营,由刘培善、段焕竞率领从莲花县垄上 村出发,途经安福、吉安、新干、樟树、上饶等地,开 赴浙江开化抗日前线。 二、斗争策略的转变使湘赣红军游 击队开创了三年游击战争的崭新局面 棋盘山会议明确了湘赣红军游击队今后的行 动方向,实现了斗争策略的根本性转变。红军游 击队利用边区有利地形,采取新的斗争策略,时集 时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同时,还采取十分灵 活的政治斗争策略,开展对敌斗争。 第一,开展兵运工作,分化瓦解敌人 在群众的掩护下,湘赣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 队派出地下党员打入敌人内部,把工作做到敌人 的碉堡里。对分布在游击根据地周围的小型碉堡 内的乡丁、民团,以开展宣传教育和争取工作为 主。莲花县垄上有一座敌碉堡,就在l临时驻 地附近。1936年7月,当地党组织通过宣传党的 ,做教育争取工作,使碉堡里的“铲共义勇队” 逐步消除与红军游击队的敌对情绪,从开始和游 击队达成默契,互不侵犯,进一步发展到为红军游 击队传递情报,代购物资。当这些行动被 莲花县发觉后,“义勇队”根据湘赣I临时 的安排,毅然决定就地,加入了游击 队。r2]P 第二,在赤白交界的地方,建立“白皮 红心”据点 针对推行的保甲制度,临时和各 级党组织选派一些未暴露身份的党员去当保 甲长,表面上挂着的招牌,实际上为党 办事,即以合法身份掩护所从事的活动。 1936年2月,谭余保指示攸县三区区委 曾茂林和少共区委曾祥林,利用当地选 任甲长之机,分别当了皮家南源保第一甲长和第 二甲长。他们为游击队筹办禁购物资,发动群众 抗租抗粮,以合法身份探听敌情,传递情报,掩护 同志,秘密发展组织,还秘密处决了南源“铲 共义勇队”小队长陈瑞昌。这类两面政权,在莲 花、安福等地都建立过,为配合红军游击队活动, 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对地主豪绅的斗争,变肉体上打 击为经济上惩罚和精神上感召 红军游击队抓住地主豪绅后,反复讲明, 晓以利害,只要他们答应不再鱼肉乡里,便不伤害 他们。1936年6月,游击队在茶陵八团的龙头铁 厂抓获茶陵大地主兼资本家周纪勋,在其向游击 队缴纳价值万元的物资后,将他释放回家继续经 营铁厂和钨矿。此后,周纪勋经常给游击队接济 药品和食盐等物资。 第四,改造收编土匪 对于土匪,只要不与红军游击队为敌,就积极 进行争取教育。湘赣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九 陇山地区成功改造收编了一支4O多人的土匪武 装,这支武装在红军游击队恢复九陇山根据地的 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 所有这些灵活的斗争策略,不仅在政治上分 化瓦解了敌人,缩小了对立面和打击面,而且在经 济上也扩大了物资给养的来源,使红军游击队掌 ・64・ 2009正 握了斗争的主动权。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斗争,至 1937年10月,在湘赣边十多个县,恢复和建立了 明月山、棋盘山、杨梅山、五里山、太平山、九陇山、 根据地群众实行残酷的阶级报复,企图通过挤压 红军游击队的生存空间,达到“剿灭”湘赣红军游 击队的目的。 铁镜山等大小十余块游击根据地,开创了湘赣边 区游击斗争的新局面。整个武功山区已经成为红 军游击队自由往来的地区,游击战场逐渐向山下 在这种形势下,要坚持斗争,敢于胜利,最关 键的是必须有必胜的坚定信念。湘赣红军游 击队正是靠着“坚持斗争到底,胜利必属我们”的 扩大,红军游击队的实力不断增强。 三、艰苦卓绝的湘赣边三年游击 战争对我们的启示 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结束 已经70多年了,但它所体现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 念、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湘赣红军主力突围西征以后,以谭余保为代 表的湘赣红军游击队面临的斗争形势是十分残酷 的。当时,盘踞在湘赣边区的正规军有驻 吉安的李云杰第二十三师,驻安福的李抱冰第五 十师,驻遂川、泰和的罗霖第七十七师,驻莲花的 王东源第十五师;在靠近边区的湖南茶陵还驻有 朱耀华第十八师。反动地方武装有驻安福、莲花 的江西保安十团,驻新余、分宜的江西保安六团, 驻萍乡的江西保安四团,另外还有还乡的恶霸地 主组织的民团、铲共义勇队等,共计六七万人。而 当时作为湘赣边区最高领导机关的,亦只直 接掌握一个团的武装,其余都被隔绝,无法联 系。[3]P 因此,湘赣边游击战争一开始,红军游击队就 要应付数倍于己的正规军的围追堵截,这 对他们的战斗意志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与此同时,湘赣边地方当局为了配合 军事“清剿”,不断强化地方统治机构,到处设立 “联保办事处”、“清乡委员会”等反动组织,大搞 移民并村,把小村庄的群众集中到大村庄,划定封 锁区,施行“一家通匪,十家同罪;一家窝匪,十家 同祸”的株连法,强化“保甲连坐”制度。颁布了杀 气腾腾的四个“杀无赦”通令——“窝匪者杀无赦, 通匪者杀无赦,济匪者杀无赦,从匪者杀无赦”,对 坚定信念,顽强地走出了困境,开创了游击战争的 新局面。坚定的理想信念既是战胜敌人的力量源 泉。只有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百折不挠,不畏艰 难险阻,才能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不断开创 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灵活的斗争策略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由于陈 洪时等人没有摆脱“左”倾错误的影响,对形势的 严峻性估计不够,寄希望于红军主力连打几次胜 仗,敌人就会退却,根据地就得以恢复,轰轰烈烈 的局面就会到来。因此,没有根据急剧变化 了的形势,改变领导方式和方法,做长期艰苦的敌 后斗争的准备;没有将党的组织分散隐蔽起来,由 公开转为秘密,将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与人 民群众结合起来,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而是继续 坚持保住地盘、集中行动的观点,仍然采取过去的 方法,把队伍集中起来,四处烧碉堡,打民团,扩大 红军,突击筹粮,使目标显露。在敌人进攻 时,又采取碉堡对碉堡的战术,和敌人死打硬拼, 致使边界斗争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局面。棋盘山会 议以后,红军游击队采取隐蔽分散、保存实力、不 死打硬拼的斗争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坚决执行既 有分散,又有集中的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战略战 术,利用敌人的矛盾,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灵活机 动地打击和消灭小股敌人,积小胜为大胜,逐渐打 开了斗争新局面。 正确的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无论是 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必须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 第三,坚强的党性原则是攻坚克难的关键 以谭余保为代表的湘赣红军游击健儿在湘赣 边三年游击战争中体现出来的坚强的党性原则,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坚定的政治方向。陈洪时叛变以后, 湘赣红军游击队响亮地提出了“不怕死,不动摇” 的口号,粉碎敌人利用叛徒陈洪时来瓦解我们内 第4期 论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及其现实意义 ・65・ 部斗志的阴谋,向投降变节行为作坚决斗争,把群 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从而稳定了情绪,坚定了 斗志,为坚持湘赣边区游击斗争,奠定了坚实 的思想基础,使湘赣红军游击队成了虽屡经挫折 而决不溃散的战斗集体。游击队的主力团第 五团在湘南转战几个月,一营由出发时的500多 生命危险支援红军游击队。吉安县一位秘密交通 员的母亲,因掩护红军游击队,被保安团吊在房梁 上拷打。她宁死不屈,结果被活活烧死。住在武 功山上的农家妇女王桂莲,曾多次为红军游击队 执行联络任务,保安团抓她带路,她故意领 着保安团在山上兜圈子,不让敌人发现红军游击 队的踪迹。[5坤 正是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剩下71个人,三营只剩下五六十人,千里转战 回到湘赣驻地武功山, 而第一团战 斗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班长带着5名战士共6个 湘赣红军游击队才取得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 再次是优良的传统作风。湘赣边三年游击战 争期问,湘赣红军游击队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优 人,依然顽强地坚持战斗,终于找到了湘赣临 时。 良传统和作风体现得淋漓尽致。每次战斗,干部 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虎头岭战斗时,为了掩护 村里的群众转移,湘赣军区司令员彭辉明亲自带 领实施反击,最后壮烈牺牲。 6]P坨 由 其次是正确的群众路线。湘赣边地方 当局千方百计割断湘赣红军游击队与群众的联 系,采取严密封锁,严禁群众携物上山,对生 活必需品特别是食盐、粮食等,实行定人定量定期 按指定地点购买,其他日用商品也控制销售,同时 严禁商人进封锁区做买卖。由于湘赣红军游击队 于频繁作战,又得不到给养,常常几天吃不上一顿 饭。但只要在山上采到一些野果、竹笋之类的充 饥物,官兵们总是你推我让,而且往往是先送到伤 病员嘴边。朱毛红军时期“红军中官兵佚薪饷穿 吃一样”的对联,正是湘赣红军游击队官兵一致、 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 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当人 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敌人威胁的时候,甘愿自 己作出牺牲也不让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正因为如 此,广大群众从心眼里热爱红军游击队,敢于冒着 [参考文献] [1]档案馆.文件选集:第10册[z].北京:党校出版社,1985. [2]黄仲芳.湘赣根据地简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3]谭余保.坚持在湘赣边区[A]。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湘赣根据地:下[M].北京: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 [4]王萱春.在武功山的日日夜夜[A].江西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江西党史资料第22辑) [M].南昌:赣出字第01—094号. [5]陈刚,黄惠运,欧阳小华.湘赣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6]段焕竟.坚持在湘赣边区三年[A].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湘赣根据地:下[M].北京: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l On the Inspiration of guerrilla War on the Junction of Hunan——Jiangxi XIA0 Ju—xiao (China Exe 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f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Abstract:The Hunan—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is an important revolutionary base during the second Revolutionary Wa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PC.The three—year arduous guerrilla wa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uerrilla war in the South.The firm belief in the struggle and flexible strategies that the Red Army soldiers demonstrated during the guerrilla war for three years stil1 are very meaningfu1. Key words:The Junction of Hunan—Jiangxi;Guerrilla war;Reality Inspiration (责任编辑:贺文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