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教学交流/ 10.3969/j.issn.1671—489X.2010.31.1l1 关于语文教学课程改革 的几点思考 郑凯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 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 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 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 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 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 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 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 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 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 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 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 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 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 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 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 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 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 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 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 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 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 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 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 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 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 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 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 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 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改革的亮点。 水果推销员,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 指点,渗透写作技巧。当学生把橘子说成是橙子时,一 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 句“橘子和橙子的确像亲兄弟,但是它们之间可是有不 习,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情感,从而加强对生 同的呦,你能用你的火眼金睛观察一下,告诉大家它们 活的关注和体验,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哪里不同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学生忘记介绍水 2)灵性飞扬无拘束,桃红李白竞风采。民主是自 果的味道时,一句“你把它的样子说得真好,不知道吃 主的温床,和谐的课堂是自主的天地。在整堂课中,师 起来什么滋味呢”,给学生以巧妙的提醒;当学生说出 生之问的关系是友善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氛围是 “酸甜可口、回味无穷”或者“像十几个月牙挤在一起 和谐的。正因为有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热 睡懒觉”等生动的描述时,教师由衷地赞叹:“这个词 情洋溢、畅所欲言。如一个学生在介绍苹果时首先说: 语用得真棒!”“多么生动形象的描述啊,就像把香蕉 “一个A,放俩屁(PP),后面跟着LE,这就是苹果的英 的样子画在了我眼前!”当学生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质疑 文名字‘APPLE’!”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笔者 或做出补充时,教师首先表扬: “你真是个会倾听的孩 也笑着说:“这个推销员不但懂英语,而且把英语编成 子!”……一些写作技巧及学习习惯就在这一句句的提 顺口溜,你太有才了!”教室里更是笑声四起。有了教 醒、赞叹与表扬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里,看似无 师不断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才有课堂上的师生 痕,实则有效。 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学生想说、乐说、会说的氛围。 总之,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 3)青山正补墙头绿,乐言善听子白明。怀海特说 竭。语文教师就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挖掘,合理开 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 发,巧妙利用,使作文课堂“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这堂课上,不但有学生的自由表达,更有教师的巧妙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实验小学) 2010年11月上第31期(总第217期) 蕊_ 一l11— \教学交流\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 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 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 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 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 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 2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2.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 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 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 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 个过程的不同特征,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 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 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 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一套陈旧的 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 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 奴隶,是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 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 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 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 “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 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 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 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 辟见解,启示人们要认清时代赋予的重任,应从根本上 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1.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 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 “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 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教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 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性可言,只 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 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 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 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 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 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 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1.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 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 该是一种满足内征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 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 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 生,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 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 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要 2010年11月上第3l期(总第217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一112一 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 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 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 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 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 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 人为地加大师生双方的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 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论、唯升学 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 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 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 3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 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 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 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 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 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 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 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 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 “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 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 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教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 代替不了的,教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 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 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 同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曹庄子 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