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绝望与虚妄——试析鲁迅的生命体验

绝望与虚妄——试析鲁迅的生命体验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第3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WENSHAN TEACHERS COLLEGE VoL 19 No.3 Sep.2006 2006年9月 绝望与虚妄 ——试析鲁迅的生命体验 王光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鲁迅的生命体验是绝望和虚妄,按照知觉现象学的原理,这是鲁迅在生活中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 的产物。家道的败落与婚姻的不幸,使鲁迅开始怀疑一切;反抗与追求的幻灭,使鲁迅越来越绝望;最后,鲁 迅悟出了一切都是虚妄,这是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生命体验;绝望;虚妄 [中图分类号] I210.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3303(2006)03—0052—04 中国文明只是从过去一直排到现在的“人肉的筵 而使他对过去和未来发生怀疑,对生命和死亡都感到 绝望,最后深刻地发现,一切都是虚妄(虚无)。 一宴”,ll J(嘲)“仁义道德”只是表象,其实质是“吃 人”o[21(m ’现代民主是“借众以凌寡,托言众治, 压制乃尤烈于暴君”,实质就是多数对少数的, 以愚民的取代暴君的而已。现代科学“重其 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使“林林众生,物 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使性灵之光,愈益 黯淡”。 J(n 在现实中,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或者 是明白了人最终是走向坟墓而已。所谓的天堂和黄金 、冲突与挫折 在鲁迅平凡的成长过程中,他与现实发生了激烈 的冲突,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挫折,其中,家道的败 落与婚姻的不幸,对他心理性格的影响最深。 十三岁时,祖父因事下狱,继而父亲病逝,作为 长子的鲁迅不得不承担起维持家庭的重任,过早地告 别了快乐的童年生活。鲁迅说过自己年轻时曾经做过 世界根本不存在,或许有,但在那里同样有罪恶。路 的尽头是“坟”,但死亡也不是人最后的逃路。自己 的心灵是那么黑暗,充满“毒气”与“鬼气”。一切 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有些事情却偏不能忘 却,家庭变故就是鲁迅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情,可见这 件事情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四年多的时间 里,他经常出入于质铺和药店,“从一倍高的柜台外 都是虚无,“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 是什么?是娼妓。”对于过去、现在、将来乃至死亡, 以及自己的生命,鲁迅都非常绝望。这就是鲁迅的生 命体验,也是他的深刻之处。 鲁迅何以有如此深刻的洞见?为什么同时代的作 家没有这样的深度?原因也许很简单,那就是鲁迅生 性多疑,或者说鲁迅具有彻底的怀疑精神。这固然没 错,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里的问题 是:鲁迅为什么具有多疑的心理性格?真是生性如此 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 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5】(n 到外婆家走亲 戚是人们在孩提时期最快乐温暖的记忆,鲁迅也不例 外。这在《社戏》一文中有细致的描绘:他的到来, 亲戚家的孩子就不用干活,专门陪他玩,他们自己划 船去看社戏,途中偷罗汉豆煮吃,被偷的亲戚不仅不 责骂他们,反而很高兴。因祖父下狱,鲁迅到乡下外 婆家避难,但此次的感受就完全不同。那些亲戚见到 他们就远远的避开,仿佛遇到乞丐一般。从“小康人 家而坠入困顿”的变故,到外婆家避难的遭遇,极大 吗?当然不是。按照知觉现象学的原理,人是以自己 的身体去与他人建立联系,去感知和把握周围世界 的0[41( 一瑚’鲁迅生活中经历的种种挫折和失败,使 他的生命体验成为一次漫长的心灵苦旅。在苦苦的探 索和追寻中,鲁迅与现实世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继 的反差使鲁迅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感受到了人情冷 暖,世态炎凉。此时的鲁迅心里已滋生怀疑的因子, [收稿151期】2006—06—26 【作者简介】王光斌(1966一),男,壮族,云南西畴人,文山师专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5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 “为什么会这样”? 婚姻的不幸,是鲁迅经历的又一个挫折。他的婚 姻完全是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定亲是母亲做主,又 是母亲以“母病速回”的电报把他从日本骗回来完 从文,改造国民性,启蒙,等等,但这个漫长的 追求过程总伴随着挫折和幻灭。他先学水师,后学矿 务,再转学医,都没有学出头;弃医从文,立志启 蒙,但创办《新生》杂志就中途夭折,与周作人一起 婚。已经受新思想洗礼的鲁迅不爱朱安,结婚的第二 天就一个人搬到书房去住,三天后返回了日本。结婚 前他曾提出过退婚,但母亲不同意,认为有失脸面 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也应者寥寥;回国后先是 在杭州、绍兴教书糊口,继而到教育部当一个小 科员并在北京一些高校做兼职讲师,更多的时间就用 来抄录古碑帖,沉默了近十年。文学兴起,鲁迅 呐喊了,发出了时代的强音,并落得一个“思想界权 威”的名头,但这与他苦行僧似的婚姻生活却形成鲜 明的对比,继而又经历兄弟失和的变故。左冲右突的 鲁迅与许广平南下,最后定居上海,接着就是文 学阵营内部无休止的矛盾和论战,更有反文化围剿的 血雨腥风。可以说,鲁迅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 求都是执着的,但都伴随着幻灭,这使他的生命体验 异常绝望。 在这幻灭的过程中,启蒙的失败体验对鲁迅的心 理影响尤为深刻。鲁迅人生的自主选择是弃医从文, (定亲是他母亲主动提出的);婚后也提出过离婚,但 朱安不同意,母亲更不同意。这无爱的婚姻存续了近 二十年(直到他与许广平同居),把鲁迅折磨得痛苦 不堪。个中细节这里不再赘述,重要的是,婚姻的不 幸使鲁迅开始反思,正像他借“狂人”之口所说的: “从来如此,便对么?”l2儿驯母亲凭什么这样来安排他 的生活?他反思的结果是:是封建礼教害了他。母亲 安排他的婚姻的权力来自于礼教制度,“母命难违” 的孝亲观念正是他的无奈之处。再进一步思考,鲁迅 就发现了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乃至整个的中国文明, 都存在问题。他看到中国文明只是从过去一直排到现 在的“人肉的筵宴”,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表象 立志启蒙,改造国民性,但正是毕生致力的启蒙工作 给鲁迅带来了最大的失败体验。具体表现为他一生都 没有能够使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老婆接受启蒙。他无 法说服母亲同意自己离婚,也无法让妻子朱安明白结 背后隐藏的实质是“吃人”。可见,鲁迅的怀疑精神 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现实的冲突促使他不得不反思; 他的深刻发现也不是什么“天才”的发现,而是具体 的生命体验的结果。 解读《狂人日记》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这两篇作品,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狂人日记》 最后的一句话是“救救孩子”,似乎与全文的风格不 一束这无爱的婚姻是解脱他们两人的痛苦。鲁迅是醒来 了,却无法摆脱不幸的婚姻。他的执着追求、苦苦挣 扎,最终得到的是幻灭。正如《伤逝》、《在酒楼上》 等作品所揭示的那样,觉醒的人们面对的是四周无尽 的黑暗,“醒来无路可走”,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哀。子 君、涓生、吕纬甫、魏连殳等形象的寓意就是幻灭, 致,也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从鲁迅的生命体验 来看,他母亲就是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实施者 (作品里的“大哥”),自己就是封建礼教(包办婚 姻)的受害者(作品里的“狂人”、“孩子”),“救救 他们最后都回到了原来的老路, “躬行原来所反对 的”。“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 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 孩子”就可以解读成为“妈呀,请您放过我吧,让我 离婚吧,还我自由吧”。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里,鲁迅说:“(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 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 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 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6 解读这段文字, 只要把“父亲”换成“母亲”,“孩子”换成鲁迅自 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 么?” 儿n 个性主义的觉醒与人道主义的忏悔构成了 鲁迅的矛盾,造成了他极大的苦楚。他既为自己的无 路可走而悲哀,也为母亲和朱安的不觉醒而悲哀,又 害怕她们觉醒后无路可走而痛苦。所以,虽然鲁迅后 来逃离北京,在上海与许广平同居,但终其一生,他 都没有能够与朱安离婚,仍然按月汇钱到北京,供养 己,意思就非常具体了,那就是希望母亲不要包办他 的婚姻,而让他自主决定,他才能“幸福的度日,合 理的做人”。鲁迅在创作中喜欢用曲笔,这样去解读 他的作品是完全可以的。“从来如此,便对么?”说明 鲁迅怀疑的精神大树已经长成,而催长剂正是他不幸 婚姻的体验。 造成他终生痛苦的母亲和他不爱的妻子。这是鲁迅作 为人道主义者的伟大之处,但这也是他最大的幻灭体 验,一个立志启蒙民众的思想家居然启蒙不了自己的 母亲和妻子!《药》里的者夏瑜没有能够让自己 的母亲明白的意义就是这个体验的艺术化表现。 S3 二、追求与幻灭 与现实发生冲突,使鲁迅“走异路,逃异地,去 寻求别样的人们”:[5l(n 南京求学,留日学医,弃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光斌:绝望与虚妄 鲁迅选择文学作为“批判的武器”进行启蒙,但 启蒙的失败,使鲁迅又体验到另一种幻灭:失败的选 择。这具体表现为他对文学功能的怀疑。他早年已经 历过一次失败的选择。他留日学医,是为了治病救 人。同时也是为了促使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幻灯片” 事件后,他弃医从文,因为他认为文艺最能改变人的 精神,唤起人的觉醒。但是,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退潮后,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只留下寂寞彷徨的鲁 迅不知所往。他的《呐喊》似乎也归于沉寂,他的母 亲都不看他的作品,倒喜欢读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启 蒙的工具不被接受,启蒙的失败就成为必然。鲁迅开 始怀疑文学的作用。这样的怀疑,一直伴随着鲁迅的 后半生。他的创作和思想的变化可以佐证这一点。定 居上海以后,鲁迅就几乎没有写严格意义上的文学, 这至少可以说明他已经不那么看重五四时期新文学作 为启蒙工具的作用。他专营杂文,并且后期杂文以社 会时评居多,说明他的思想已经从过去经营“批判的 武器”转向了“武器的批判”,“思想界权威”变成 了战士。在他病逝前一个多月写的《死》一文里,鲁 迅嘱咐他的孩子长大后“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 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文学家 当然无所谓“空头”与“实头”之分,这里只能理 解为文学家是无用的。“‘文学是无用的’,这是鲁迅 的根本文学观”。 J( ”鲁迅经过文学实践,最后得出 文学无用的结论,这是对自己一生选择的根本否定, 这样的失败体验当然深刻。 三、绝望与虚妄 不断的挫折,不断的失败;不断的追求,不断的 幻灭。鲁迅的生命体验是越来越绝望,最后悟出了一 切都是虚妄,这是他最深刻的感受。 鲁迅幻灭、绝望的心理在《野草》的意象中有充 分的展现。满怀希冀地围观杀戮的看客麻木、无聊、 无趣;人的同情心遭遇的是执着的欺骗,“悲戚地磕 头哀呼”的孩子,“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的孩 子,都是利用纯真换取同情的骗子;使人成为万物主 宰的人性终于还是输给了“势利的狗”,因为市侩的 人性不如势利的狗性;靠出卖尊严和肉体把孩子养大 的母亲,最后得到的是孩子的侮辱、谩骂和放逐;说 真话的遭打,说谎话的得好报;“聪明人”不着边际 的安慰使“奴才”感动不已,“傻子”的实际帮助却 遭到众“奴才”的驱赶; “死火”要么在冰谷中冻 死,要么燃烧殆尽而死,终归是死;地狱里的鬼魂联 合人类反抗魔鬼,终于在“地狱之门上也竖了人类的 旌旗”,但结果是一切鬼众得到人类更威严的叱咤; 施舍的结果往往造成“恶”,造就更多的求乞者;所 54 谓的天堂和黄金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即便有,那里也 同样充满罪恶;人死之后,还要遭到种种议论。这就 是作者绝望的心灵体验。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 救”, J( ’敢于发出“绝望的战叫”,拷问自己的灵 魂,发掘自己心灵的罪恶,是鲁迅的人格魅力所在。 但是,反抗绝望,结果是收获“虚妄”而已,绝望还 是像大毒蛇一般缠着他。他悟出了“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绝望和希望都是虚妄。人之为人, 却无路可走;人之探索,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同一 个地方——坟;人只不过是历史链条中的一环而已, 一切都是“历史中间物”,最后都要朽腐。所以,鲁 迅在“遗嘱”般的《死》一文里说,他死后要“赶 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情”。[7】‘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 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 春——她就弃掉你。”鲁迅非常欣赏裴多菲的这几句 诗句,曾多次引用,这说明他赞同裴多菲的观点。从 哲理层面上讲,希望和理想的最后收获只能是虚妄 (失望)。因为人类的理想从来都是不能达到的,反过 来说,能变为现实的东西就不是理想。“希望”只是 披泽虚幻的光环引诱人们追求的梦想,它蛊惑人们献 出一切,但最后却什么也得不到。文学么?就是几本 速朽的文字;思想么?几声“呐喊”早已消失在众人 的麻木里;启蒙么?连母亲和朱安都不接受;理想 么?永远只是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切都是虚 妄,这就是鲁迅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正是参透了“希望之为虚妄”,鲁迅才比同时代 的作家深刻。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农村在鲁迅 笔下是那么灰暗,而偏僻落后的“湘西”在沈从文笔 下却如此美丽; 《社戏》里的(童年)生活那么温 馨,《故乡》里的(成人)生活令人窒息。这只能说 明不同作家的生命体验不同,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 的生命体验也不同。鲁迅绝望与虚妄的生命体验,来 自他与现实的冲突,反抗的失败,追求的幻灭。 [参考文献] [1]鲁迅.灯下漫笔[A].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94. [2]鲁迅.狂人日记[A].鲁迅小说全集[M].郑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94. [3]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 人民出版社,1994. [4]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9卷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1994. 2006年第3期 [5] 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 人民出版社,1994. [6]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A].鲁迅杂文全集[M].郑 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 鲁迅.死[A].鲁迅杂文全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 [8] 邹范平.新发现的鲁迅[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2005. [9] 鲁迅.墓碣文[A].鲁迅散文、诗全集[C].郑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94. Desperation and Illusion an Analysis of Lu Xun’s Life Experience Wang Guang・—b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nshan Teachers’College。Wenshan。 Yunnan 663000。China) Abstract:Desperation and illusion is what Lu Xun experienced in his life.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rception phenomenology,his life experience derives from kinds of setbacks and failures Lu Xun went through.The decline of his family and the unhappiness of his marriage made Lu Xun begin to doubt he wortld,his failure to resist and pursuit let him desperate.At last,Lu Xun realized that everything around him was ilusioned,which is the deepest life experience he felt. Key Words:life experience;desperation;illusion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