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历史复习之我见

中考历史复习之我见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中考历史复习之我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地方都将历史纳入中考的范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复习,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要讲求技巧和方法,既要体现要点又要系统概括。下面就我对中考历史复习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谈谈。

一、新课标下的历史中考复习方法

第一是浓缩要点法。到了九年级,课程非常紧张,一课一课,一本一本地再来一遍,时间显然不够,面对这样的问题,可采用浓缩要点的方法。对每一课的要点进行提炼,抱西瓜,丢芝麻,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比如新中国的成立可以分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对于新中国的准备工作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开国大典要求掌握时间、盛况、意义。总之所有这些要点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以及内在的联系,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几本历史教科书中的要点逐一梳理,再按历史分期、题型进行归类,全部要点就得以浓缩。这些要点其实就是考点,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灵魂。

2、逐点见面法。即在复习到某一个问题时,联系到同类其它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比如复习到民主时期救国救民的方法时,可由洋务运动、联系到戊戌变法、辛亥,且指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复习到中国党的几次重要会议时,可由一大联系到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复习到资产阶级可从英国联系到美国、法国、、日本的资产阶级;这种复习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

3、点线面结合法。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中考复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比如:中国现代史上的三条线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为巩固新中国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土地改革、军事方面的抗美援朝、在新政权巩固的基础上实行了三大改造,最终在1956年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就要建设,由于没有经验只能是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我们取得了成就比如,当然也出现了失误比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失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虽然得到了纠正但没从根本上纠正,于是出现了更大的错误即十年文化大。1976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结束。文化大的错误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给我们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之后我们国家进行了改革开放。通过这样以点串线以线成面构成了一副新中国建设历程的画面。

4、纵横比较法。这是历史知识复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比

较中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纵向”就是把同一国度不同时间的类似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所谓“横向”就是把不同国别而在时间上比较接近的类似事件进行比较。通过纵横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问题,感悟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5、连线列表法。有些历史知识可以通过连线或列表的方法复习,特别是科技、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用这种方法去复习,显得既简单又明了。

6、分析探究法。学习历史并不是简单的记一些历史时间和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个问题、某一段材料作出客观的评价。现在中考,除了反复练习过的题,学生答起来比较容易外,其它课外的材料阅读题,学生就无处下手。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然后准确定位这段材料属于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或什么人物,再把它放在具体的时间和事件中去审视去分析,让材料与事件、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材料阅读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复习的步骤 1、扭转错误观念。

自历史参与中考以来都是以开卷方式进行考察且分值很低。所以一提到历史中考,绝大部分同学和家长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中考历史试卷满分是30分,命题涉及的范围是中国现代史,试卷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还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时间内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所以在复习前一定要转变学生的观点。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以考试说明划定的范围为依托,有方向地进行复习。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根据考试说明划定的范围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同时,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知识点考察方向的描述,了解历史学业考试识记、理解、运用等三个层次的考察要求,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那些是理解和运用范围的内容。从而正确指导学生复习。指导学生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教材,知道哪个知识点是出现在哪本教材的哪个章节,这样才能在考试时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佳的答案。掌握了这些,复习就能够有的放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了。

3、夯实基础,步步为营;抓住框架,定位考点。初三历史的教学与复习必须要注意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及历史知识的疏理与应用。因为中考命题的难度不会太大,基本史实的再现和主干知识的考察仍然是重点,因此夯实基础,掌握和记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会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加快做题的速度。当然,中考即将来临,要求每位同学熟记知识要点,似乎较难,所以,针对开卷考试特点,平时多做定位训练,即根据教材目录和框架知识精确定位考点、快速查找课本中相应内容也是一种明智的

选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学生自我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大家都明白,历史这个学科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课时比较少、而知识量又很多,所以,学生的自学应用能力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得培养。

4.抓住每一课的框架,识记提纲和要领。

中考在即,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熟记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太现实。由于是开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考查知识点的位置,不仅能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能提高答卷的质量。这就必须对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怎么办呢?我认为把每一课的课题和子目都会集起来,写在小卡片上,随时拿出来翻看,这样,记忆将会更加深刻。

5、综合巩固的复习,也就是一方面要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巩固复习。综合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再复习,而是要把已复习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复习到日本明治维新时,纵的话,上可以复习到大化改新,下可以复习到甲午中日战争,横的话,左可以复习中国的戊戌变法,右可以复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巩固复习主要是通过模拟练习卷等来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

6、关注时政热点和周年纪念。中考命题不回避学生身边的生活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中丰富的和谐思想、中美中日关系、问题和经济全球化、三次科技等,复习时应多留意。同时,时政热点和周年类问题的结合也会成为中考命题的侧重点。2007年需注意的周年纪念有:十月90周年(1917年);中国党建党85周年(1921年)等。

7、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及训练。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比如说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而考查的方式则会这样,也就是每一道材料题正常会有三个问题,题目的题干往往会表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对于这三种题目的回答,我认为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中考题型的特点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8、最后要多做样卷,注意时间和效率。

中考实行政治、历史同场考试,因此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平时训练一定要注重提高答题速度。不妨把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在一起多自测几次,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时间长了,训练久了,速度自然会加快,质量自然会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扎实基础,以课为本,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六看三抓”,也就是看目录、看提示、看正文、看插图、看资料、看大事年表,抓线索、抓网络、抓重点。不要叫学生一味地背书,而要融会贯通历史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