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1
两年前,“知⼼姐姐”卢勤应邀来扬给全市家长们作演讲,我也有幸成为⼀名现场观众。记得当天数千⼈的会场上座⽆虚席,观众席上坐满了⼆⼗多岁的年轻⽗母及六七⼗岁的爷爷奶奶们。当时的“知⼼姐姐”也已是六⼗多岁的奶奶辈⼉的⽼⼈了,但在讲到家庭教育问题时,却激情澎湃,字句激昂,发⼈深思。使⼈不禁觉得台上站着的更像是⼀位正在呼唤全民觉醒的⾰命家。家长们每⾄共鸣之处,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许多家长不仅详细地做笔记,听得动情时还会悄悄流泪。
为什么⼀场“知⼼姐姐”的教育演讲,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听过“知⼼姐姐”的演讲,看过“知⼼姐姐”写的书,你会发现,“知⼼姐姐”正如她的名字⼀样,是能真正⾛进孩⼦和家长内⼼世界的⼈。
概览时下的中国家庭教育,真正符合孩⼦⾝⼼发展规律的⼜有多少。记得社会上曾经就中国家长是否需要持证上岗展开过讨论,说的是中国家长⼤多没有接触过家庭教育⽅⾯的专业培训,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很多问题,有⼈呼吁家庭教育能像国外⼀样上升到必修课的⾼度。
我觉得这个讨论,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知⼼姐姐”要对家长们说的话: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在哪⾥?改变孩⼦⾸先改变谁?怎样关注孩⼦⼼灵的成长?学习成绩和成长哪个更重要?给孩⼦⼀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发掘孩⼦潜能……这⼀系列的问题,我们做家长的是否认真思考过,是否知道的做法。
作为⼀名⼩学⼀年级学⽣家长,经过将近⼀学期的实践,在教育孩⼦的过程中的困惑已逐渐显现:你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已不再是幼⼉时期的乖⼩⼈⼉,许多时候他会依据⾃⼰的喜好做事情,尽管你⼀再强调⼩学⽣应以学习为⼰任,⽽不能将玩⼉放在第⼀位。结果是孩⼦满⼝应合着,实际⾏动上就看不到回应了。读了“知⼼姐姐”《告诉孩⼦你真棒》⼀书,不禁产⽣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家长总是对孩⼦苦⼝婆⼼地⼀⽽再、再⽽三地强调⼀件事情,结果总是收效甚微。是不是⾃⼰与孩⼦的沟通有问题?
“知⼼姐姐”在书中指出:孩⼦,作为⼀个独⽴的个体,他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不能总以强者的姿势居⾼临下地与孩⼦对话,孩⼦虽⼩,却需要被肯定与被尊重。否则,不管你怎样苦⼝婆⼼,孩⼦也仿佛没听进去。没有尊重的沟通何以形成有效沟通?许多时候,家长如果能耐⼼地倾听孩⼦的想法,包括孩⼦在成长过程出现的过错,与孩⼦做朋友式的沟通交流,长此以往,不论孩⼦到了哪个时期,都会向家长敞开⼼扉,亦会听取家长好的建议。我想教育的最⾼境界也应当如此吧!
记得“知⼼姐姐”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孩⼦,只有不会教的⽗母”。作为家长,我们还应当常常反思,孩⼦⾝上出现的问题,难道仅仅是孩⼦⾃⼰的问题?孩⼦⽣来是⼀张⽩纸,正是我们做家长的⼀笔⼀笔在⽩纸上书写着孩⼦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古⼈云:⼈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现在想来,真的是这样,每个孩⼦出⽣时差别不⼤,后期会随着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天壤之别。“知⼼姐姐”告诉我们,每个孩⼦都有他的特点——长处和短处,我们做家长的任务,就是努⼒帮孩⼦肯定和放⼤⾃⼰的优点,从⽽修正和淡化弱点。所以,我们家长要像书中说的,学会夸赞孩⼦,学会使⽤正⾯激励,⽽不是总以负⾯否定进⾏消极暗⽰。正如“知⼼姐姐”说的,家长总说孩⼦这也不⾏,那也不⾏,久⽽久之,孩⼦便会觉得⾃⼰真的和家长说的⼀样,从⽽失去前进的信⼼和动⼒,试问孩⼦今后该怎样迎接重重挑战,⾛向美好未来?
“知⼼姐姐”还在书中写到⼀个普遍现象:有时当孩⼦的表现不如⼈意时,家长会简单粗暴地对待。这种以强欺弱式的教育,或许短时内达到了⼀定效果,但它的负⾯作⽤却不容⼩觑——孩⼦也学会了⽤暴⼒对待⽐⾃⼰弱⼩的⼈。要想孩⼦不暴⼒,要想孩⼦不叫嚷,家长要试着⼼平⽓和地和孩⼦讨论暂时出现的⼀些缺点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作为孩⼦⼼⽬中最亲的⼈,⽗母都不能耐⼼地正视孩⼦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问题,⽽是希望以⾃⼰错误的⽅式——打骂来纠正孩⼦短期内的错误。这种以错制错的做法,如何使孩⼦在成长过程中真正认识到⾃⼰需改进的地⽅,如何学会以⾃我驱动来不断完善⾃⼰。
记得前段时间,我每天下班较迟,回家检查孩⼦当天学习情况时,⼩家伙⼀会⼉要上厕⼀会⼉要喝⽔,总之以⼀系列理由拖延时间。⼯作的疲劳和孩⼦的拖拉,以及时间⼀分⼀秒流失产⽣的紧迫感,使我顿时就⽕了,冲着孩⼦喊:“你知不知道⾃⼰已经上⼀年级了,学习是你的主要任务,不能专⼼学习,拖拖拉拉地你想要⼲什么?”孩⼦被我的叫嚷吓哭了,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是不但没能好好复习,更糟糕的是孩⼦在⼊睡后被恶梦吓醒。时间再长⼀点,居然发现孩⼦也学会了对着⼤⼈叫嚷。由此可见,错误的教育对孩⼦来说就是⼀场灾难,不但会给孩⼦造成不好的⼼灵体验,更会影响孩⼦对待事物的做法。我意识到⾃⼰的做法⾮常糟糕,于是找机会向孩⼦道歉:“妈妈本来是希望你尽快认识到作为⼀名⼩学⽣要专⼼学习,珍惜时间。可是妈妈的那天的做法不对,妈妈不该对你叫嚷,请你原谅妈妈,希望你以后也不要对着别⼈叫嚷,我们都学会控制⾃⼰的情绪,好吗?”孩⼦听后微笑着点点头……
说到这⾥,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在辅导孩⼦学习时的⼀个⼩点滴:孩⼦刚学的知识容易遗忘,复习时效率会不⾼,作为家长千万不能将⾃⼰的着急流露出来,别看孩⼦年纪⼩,却善于捕捉⼤⼈的不良情绪。那天孩⼦做着算数题,情况有些不理想,不经意间,我咂了⼏次嘴,没想到这个举动的反作⽤却是“⽴竿见影”的。孩⼦顿时有些发慌,连之前会做的题也突然懵掉不会做了。由此可见,家长的耐⼼和肯定对孩⼦来说是多么重要,反之,孩⼦从⼩没有从⽗母那⾥获得信⼼和克服困难的勇⽓,真由可能向另外⼀个⽅⾯发展了。
“知⼼姐姐”说到孩⼦的养育问题时,还提到“娇⽣不能惯养——⽤爱的理由拒绝孩⼦。”和书中写到的黄思路⼀样,我的孩⼦在两周岁多就会很娴熟地⽤筷⼦夹菜,⽽且是左右⼿都夹得⾮常好,⾄今还记得⼩家伙⾃⼰吃饭时的成就感,给孩⼦带来的快乐远远胜过吃饭本⾝,孩⼦不论做什么事⼉积极性都很⾼。然⽽好的开始并没有得到好的延续,由于祖辈的包办代替,以及孩⼦后期更加专注于玩⼉,导致孩⼦很多时候都是在⼀边看电视或者玩玩具,⼀边由⼤⼈填鸭式地喂养。久⽽久之,孩⼦没有了⾃理实践的快乐,包办代替抹杀了孩⼦对许多未知问题的探索能⼒和挑战的激情,没有了由此产⽣的成功的喜悦,甚⾄对许多问题缺乏主动认知和积极应对的能⼒。
所以,正如“知⼼姐姐”所说:要想发掘孩⼦的潜能,就不能惯养,不能包办代替。当我们懂得这些道理时,就应该试着放⼿让孩⼦去尝试,去积极主动地应对⼀切未知,或许短期内会出现失败或错误,但孩⼦却因此收获了抗挫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看到⼀个各⽅⾯能⼒与⽇俱增的孩⼦。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2
经学校班级⽼师的推荐,我有幸接触到了“知⼼姐姐”卢勤的教育书籍《告诉孩⼦,你真棒》。全篇以教育的规律引出,从教育是⼀门科学说起,引导家长⾛近孩⼦的⼼灵,有艺术地开展家庭教育。⾝为双重⾝份的我,既是⼀位⼆年级孩⼦的妈妈,同时也是⼀名⽼师。书中的各个章节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我,对此书有着诸多的感悟,也给我留下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教育的最终⽬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才,是让孩⼦按照成⼈的意愿去发展,还是倾听⾃⼰内⼼的呼唤,让孩⼦成为她⾃⼰。带着教育的困惑,摸索着教育的⽅法,回⾸和孩⼦相处的点滴,今天和⼤家⼀同分享学习阅读后的收获和感想。⼀、跳⼀跳够得着,建⽴发展的合理期望
当下,家长都对孩⼦们建⽴了较⾼的希望,⼀是家长急切的⼼理所致,⼆是家长未懂得孩⼦的发展是有规律和特点的。书中开篇针对当下的现状谈到“过⾼的期望带来孩⼦的⽆望。”这使我联想到⼥⼉在学习钢琴时,她的识谱能⼒⽐较弱,每次弹奏时总要花费很长时间在识谱上,⾃⼰感到了很⼤的挫败感,兴趣也逐渐下降。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孩⼦的⼼理变化,反⽽对她进⾏指责,认为她没有⽤⼼。在严苛的要求下,⼥⼉只得完成“任务”,过⾼的期望带给了她巨⼤的⼼理压⼒。通过书中的介绍和⾃我的反思,我意识到是成⼈没有理解孩⼦的个体发展差异,总认为同龄的孩⼦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平,为什么你不能做到,我的⾏为使得孩⼦失去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对成功的期望。其实,每个孩⼦都有它⾃⾝的发展特点和学习⽅式,各⾃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平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为孩⼦制定“跳⼀跳就能够着”的⽬标,充分理解孩⼦,根据孩⼦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持和引导孩⼦从原有⽔平向更⾼发展,才是我们⽗母应该做的。⼆、听⼀听,关注⼼灵的成长需要
教育的奇特之处不仅仅在于求真求知,启迪智慧,更在于能激起⼈的⼼灵的美好、感动与追求。陪伴孩⼦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更多的`关注孩⼦的学习和⽣活,然⽽对于情感的呵护,⼼灵的滋养少之⼜少。第三章节“关注孩⼦⼼灵的成长”给了我较⼤的启发。孩⼦如同成⼈⼀样,也有⾃⼰的各种情绪体验。你是否能在成功后给予她肯定与⿎励,犯错后给予理解与宽容,宣泄后给予帮助与引导,实则都需要我们拥有⼀颗同理⼼,看懂孩⼦的喜怒哀乐。⼥⼉⾃⼩喜欢各种昆⾍,常蹲在地上观察,琢磨,甚⾄捉回家饲养。天⽜、瓢⾍、蜗⽜、蚂蚁、蝈蝈、蚱蜢等,只要活动着的⽣命,它都将其饲养在各式各样的容器中,给⽔喂⾷,饶有兴趣。对于她的这种⾏为,家⼈⼀致持反对态度,⼀是不讲究卫⽣,⼆是这个兴趣爱好不适合⼥孩⼦。⼀次吃饭时,她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个昆⾍喜欢晒太阳,吃苹果,那种昆⾍不能晒太阳,怪不得它经常出现在潮湿的地⽅……事⽆巨细地描述了⼀番她的发现。原来,孩⼦的天性在于和⼤⾃然的相处,⽣活的赋予,四季的更迭,亲密了孩⼦和⼤⾃然的关系。在⾃由的呼吸中,幼⼩的⼼灵荡起了美丽的涟漪,纯真的童年流露出⾃然的天性。⽽后,就⼥⼉的兴趣爱好,我还买了《法布尔昆⾍记》这套书籍,让孩⼦在更加专业的知识引领下,去研究⾃⼰的爱好,满⾜⾃⼰⼩⼩⼼灵的需要。
家庭教育应当从孩⼦的⼼灵出发,当我们发现孩⼦的那根隐秘的情感琴弦,悄悄拨动发出悦⽿的琴声时,尊重⽣命的教育之树便悄悄开始萌芽。三、学⼀学收获⼤,赋予⾃⼰改变的⼒量
为⼈⽗母是⼀门学问。试问“我们合格吗?”,是孩⼦引发了⾃我深刻的反思。家庭教育最为可怕的是“发现问题,或视⽽不见,或⽆所谓之,导致最终的⽆⼒为之。检讨⾃⼰:我是⼀个吝啬赞美之词的妈妈,性格急躁的我常常挫伤了孩⼦。书中家庭教育的五⼤冲突的确存在,家庭中或多或少的都在上演着这⼀幕幕。⼈⽆完⼈,只要承认⾃⼰的问题,勇于改变都为时不晚。关键在于要懂得教育的真谛,学习教育的⽅法,你才能成为孩⼦的指路明灯。我们应努⼒成为勤奋好学,不放弃⾃我改变的⽗母。众多的实践证明:⼩学教育是为终⾝教育打基础的,孩⼦的发展应该顺应天性。家庭教育是⼀个漫长的求索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为⾃⼰,⼜是为孩⼦。我们要做顺应天性,顺势⽽为的教育,家校携⼿共同呵护孩⼦唯⼀的童年,陪伴孩⼦的成长,为孩⼦的后继学习和终⾝发展,为孩⼦的未来做准备。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3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本书,它就是《告诉孩⼦,你真棒》。它的作者是卢勤,⼀位知⼼姐姐。它引导了⼀些家长,也激发了我,使我下决⼼⼀定要做⼀个乖孩⼦。我读了这本书后,特别令我吃惊的是,书上记的那些孩⼦竟然和他们的⽗母是那么的陌⽣!举⼆件书上的例⼦说明吧。
有⼀个男孩,他上了初中后,他的妈妈打电话对知⼼姐姐卢勤说:“我孩⼦上初中了,⼀放学,他就把⾃⼰关在⾃⼰的⼩屋⾥,说什么也不出来。我刚⾛进去,孩⼦就瞪着
两眼说:你给我出去!你不出去,我就出去!我怎么也不理解,我把⾃⼰的孩⼦从⼩养到⼤,他怎么对我这么的陌⽣?”
还有,有些家长最爱看孩⼦的⽇记,这些家长⾃以为这样就可以知道孩⼦的内⼼世界,可是,这样反⽽易引起孩⼦们的反感,因为⼤⼈偷看孩⼦们的⽇记,所以孩⼦们很有意见。
⼀个⼩孩对知⼼姐姐说:“我妈妈⼜偷看我的⽇记了。”知⼼姐姐:“你怎么知道你妈妈偷看了你的⽇记呢?”
他回答道:“我就知道,我妈妈⾮常喜欢偷看我的⽇记,虽然我没有证据,可我⼀定会找到证据的。”接下来,他给知⼼姐姐讲了⼀个真实的⼩故事。
他说:“⼀天,他写了⼀篇⽇记:妈妈,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头发了,您这是为我累的呀!妈妈,您⼀定要爱护⾃⼰呀!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你的⽩头发珍藏在⽇记本⾥了。当天晚上,妈妈⼜去“偷看”⼉⼦的⽇记,⾮常感动。看到最后⼀句:“我把你的⽩头发珍藏在⽇记本⾥”,她找了半天没看到⽩头发,以为是⾃⼰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根⽩发,夹在⼉⼦的⽇记本⾥。第⼆天,⼉⼦打开⽇记本,看到了⽩头发,就对妈妈说:“妈,您⼜偷看我的⽇记了。”妈妈说:“我没看,那根⽩头发不是好好的在⾥⾯夹着吗?”⼉⼦笑了:“您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我根本就没搁什么⽩头发,那根⽩发是您⾃⼰搁的。”
读了那两个故事,我情不⾃禁地想:“那些家长为什么要偷看孩⼦的⽇记?这样⼀点⼉好处都没有。还有,那些孩⼦为什么和⾃⼰的爸爸妈妈那么的陌⽣呢?”从上⾯的例⼦来看,我有⼀对好⽗母,他们从来不偷看我的⽇记,他们从来不背叛我,他们和我很亲近,从来不陌⽣。
我有⼀对⽐上⾯说的爸爸妈妈还要好⼏⼗倍、⼏百倍、⼏千倍、⼏万倍,甚⾄⼏亿倍的爸爸、妈妈,实在是太幸运了!所以,我下决⼼要做⼀个乖孩⼦。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4
从教⾄今已有⼀年了,这⼀年中我学到了很多,成长了许多,也感悟了很多,要想成为⼀位好⽼师我真的远远不够,我只有不断的充实⾃⼰,多看书,看好书,才能离⽬标越来越近。暑假期间我就找到了这样⼀本好书,卢勤的《告诉孩⼦你真棒》,看后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孩⼦从来是⼈⽣的⼀件⼤事。牵动着千千万万⽗母、⽼师的⼼。因为,孩⼦就是我们⽣命的延续。有了孩⼦,我们的愿望、理想才能⼦⼦孙孙传之久远,不断开创新的光辉领域。
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我是在与朋友对话,是在⾯对孩⼦那⼀双双渴望、期待的⽬光在说话,⾯对⽗母那⼀个个充满困惑和忧郁的⾯庞在说话,⽤⼀个个发⽣在⾝边的故事教育我们做⼈的道理。
只知道爱孩⼦是不够的,书中告诉我们爱孩⼦的⽅法,⽤爱的眼睛去发现孩⼦,⽤爱的⾏为影响孩⼦,⽤爱的理由拒绝孩⼦,⽤爱的责任惩罚孩⼦……
新时期、新事物扑⾯⽽来,孩⼦在不同于前⼈的新环境中⽣活,他们⾯临的⽭盾、问题常常超出⽗母已有经验。许多的⽗母常感到苦恼和困惑。书中谈到家庭教育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给⽗母的忠告。⾸先改变⾃⼰,千万不要跟孩⼦较劲,把对抗变成对话,学会倾听孩⼦的⼼声。给孩⼦⼀个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环境,才能塑造出孩⼦美好的⼼灵,充分挖掘孩⼦的潜能。孩⼦⼼灵成长的需求是什么,则样去挖掘孩⼦的潜能,书中都有很精细的阐述,书中提出的重要观点,⼤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当代家长是极其受益的。
聪明的⽗母不应希望孩⼦⼀辈⼦不跌倒,⽽是要培养能应对复杂⼈⽣的雄鹰。我们的责任是给孩⼦帮助、⽀持、⿎励,也给孩⼦必要的保护。读过这本书后,你将会动的如何去爱孩⼦、尊重孩⼦、理解孩⼦,从⽽把事情做得更得法、更巧妙、收效更⼤!这真是⼀本启⼈⼼迪的好书,值得更多的⼈去欣赏,感悟!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5
前⼏天,看到同事读这本书介绍说⾮常好,⾃⼰也找来认真读了⼀下,读完后,⾃⼰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那些整天逼着孩⼦学习的⽗母缺少的正是对孩⼦的信⼼。那些对孩⼦‘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母,恰恰是缺少对孩⼦的⾃信。”
爱孩⼦,这是千千万万⽗母都有的情感。但是,如果他们只知道爱我们,任何事都听我们的,如此的袒护,对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好处,这反⽽是对我们有所不利呀!我们的⽗母应当懂得教育⾃⼰的⼦⼥。
仔细思量⾃⼰的教学,我⼜何尝不是这样,当学⽣学得不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好的时候,我⾃⼰⾸先失去信⼼,并在⾔语和⾏动中表露出来,使学⽣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我就不是这块料的想法,让⾃信的⼤厦从此坍塌。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教学中对孩⼦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再努⼀把⼒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语暗⽰时,孩⼦就会兴⾼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啦,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的”、“算啦,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啊”,对孩⼦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味的表⽰不满,品头论⾜、求全责备,给孩⼦带来过多的负⾯信息。看到沮丧写在孩⼦的脸上的时候,我们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语和指责对孩⼦会造成怎样的⼼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为会不会让孩⼦丧失⾃信。
对孩⼦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信。看着孩⼦对学习失去了信⼼,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下⾃⼰的教学:是不是为教书⽽教书;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些教学的艺术,像卢勤那样爱孩⼦,尊重孩⼦、理解孩⼦,懂得孩⼦,让孩⼦⽣活在“你能⾏”的环境中,让孩⼦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变成“我能⾏”。让孩⼦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6
“⼀定是特别的缘份,才可以⼀路⾛来变成了⼀家⼈……”宝贝从你出⽣的那⼀刻起,就注定了我们这⼀⽣的缘份,⼀⽣的相互陪伴,⿎励,帮助和呵护,妈妈因为有你⽽⾃豪,⽽骄傲。宝贝,妈妈爱你。
相对于我们的⽗母来讲,我们都是孩⼦,我们都在成长,都在经历欢笑,痛苦,失望,成败,⼀切的⼀切……我们都站在同⼀起跑线上,踏着有朝⽓有活⼒的步⼦⼀步⼀步的朝着⾃⼰的理想前进着,然后妈妈只是⽐你稍微迈得快了点,妈妈在前⽅等你,但是精神和信念会⼀直围绕着你周围,相信你是最棒的,加油!
看完“知⼼姐姐”的书,我记忆犹然⽽新,瞬间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在对照以前⾃⼰⾛过的童年,似乎我有很多事⼉都做的不够完美。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做家长的为了⾃⼰事业,⼯作⽆⽇⽆夜的打拼,却⽆视了我⾝边的⼩宝贝,漠视了家庭带来的温暖,以⾃⼰的⽴场为中⼼,把家庭也当作“作战场地”,随意忽之来,即之去,甚⾄把⾃⼰的⼩时候的不⾜以及缺点,都强加给后代⾝上,希望他们不在⾛我们的后路,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她;我的想法是善意的,但是由于没有⼀个好的参照物本,没有⼀个正确的学习对象,导致我的做法有诸多的不当,家教的严厉,宝贝的叛逆,复杂烦闷的⼼态⼀样接⼀样的到来。忙碌成了我们做家长的借⼝,忙就没时间跟宝贝沟通,⾛不进他们的世界,倾听不了他们内⼼的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孩们也有⾃⼰伟⼤的理想,也有他们执着追求的东西,看到这本书上提到的很多⼼痛的故事,才知道我们家长有时却在隐隐约约会刺伤他们幼⼩的⼼,有时可能直接“扼杀”在摇蓝⾥,⼀句漠不关⼼的话,⼀个不起眼的眼神,⼀个⽆知的动作,随时随地都在伤害他们。然后从现在我会以“知⼼姐姐”为榜样,以她为中⼼,⽤她的⽅法去改变我跟宝贝的沟通交流,然后⽤那些⼩故事来参照⾃⼰,活学活⽤,努⼒使她们在⼀个阳光有爱⼼有创造⼒的家庭滋滋成长,也许以后会有稍稍的不⾜和漏洞,但希望宝贝,⽼师与我们相濡以沫——,互相监督,互相成长!最后谢谢⽼师的提醒让我深刻认识到⾃⼰的不⾜,让我在最短时间及时发掘这些错误,我们⼀定会细细聆听……
分数不是根本,理想才是现实,理想的种⼦,要⽣根,发芽,长⼤,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露的滋润。先做⼈后做事,我们⼀起学习,⼀起锻炼,我们⼀定会快乐,因为我们是⼀家⼈!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7
本书是《中国少年报》⾼级编辑卢勤所著的。卢勤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的“知⾳姐姐”栏⽬,多年与孩⼦及家长们接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因此在如何与孩⼦相处的问题上很有发⾔权。
本书分为⼋个章节,其中第⼀章和第五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不少的启⽰。第⼀章节从家庭教育出现的五⼤冲突告诉我们,作为家长,过⾼的期望,带来孩⼦的⽆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的⽆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的⽆情;过多的⼲涉,带来孩⼦的⽆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的⽆措。
现在的家庭⼤多只有⼀个⼦⼥,对于孩⼦的教育⽇趋重视,总希望给孩⼦最好的,就在这种⼼态下,驱使家长犯了不少错。⼼急吃不了热⾖腐,逼⼦成龙,龙就会变成⾍。正像法国诗⼈海涅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师经常会抱怨,同样在教,为什么有的孩⼦这么聪明,有的孩⼦却怎么也教不会,孩⼦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发展的浅⼒也是⽆穷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等待,学会等待就能收获成功。孩⼦不会的,你再说⼀遍;孩⼦不好的,你慢慢引导他改正。因为我们都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步到位,⼀下⼦成功的。
第五章“怎样发掘孩⼦的浅能”。告诉我们爱孩⼦的四种原则:⽤爱的眼睛发现孩⼦;⽤爱的责任惩罚孩⼦;⽤爱的理由拒绝孩⼦;⽤爱的意志磨练孩⼦。我们都知道教育孩⼦需要⼀定的⽅法,这个章节,卢勤主要以福建师范⼤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王晶⼥⼠的育⼉经验作为案例,记录王晶⼥⼠是怎样把⾃⼰的⼥⼉培养成为⼀个⾃主⾃⽴⾃强的棒孩⼦。当中我受到了不少启发。其中有这么⼀个故事让我感受颇深:王晶的⼥⼉黄思路上幼⼉园的第⼀天,像⼤多数的孩⼦⼀样,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师被她哭得⼼软,就把她送回家。王晶送⾛了⽼师,对⼥⼉说:“⼩朋友们都在幼⼉园,还没到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去上幼⼉园了。”⼥⼉哭着喊着,可是王晶最终还是没给孩⼦开门,⽽是让她⼀个⼈⾛回了幼⼉园。可能有些⼈会认为这个母亲太狠⼼,这位母亲告诉我们:“我所以不迁就孩⼦,是因为我⼼⾥想的不是孩⼦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将来⼤部分时间是不在我⾝边过的,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个‘温室’,她会变得骄弱不堪,等她独⽴⽣活的时候才会很可怜。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也说过:“当⼀个孩⼦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不敢不给,都应当⼲脆地加以拒绝”“如果你⼀看见他流泪就给他东西,就等于⿎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且还以为对你的硬讨⽐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
《告诉孩⼦,你真棒》是⼀本提倡换位思维的书,该书本⾝就是⼀个换位思维的产物,很少有说教的词语和空洞的理论,⽽是完全从⼀个个形象的⼩故事出发来阐明事理,同时提供⾮常多的操作细节经验与读者分享。虽然这是⼀本写给家长的书,但是阅读本说时,⼀段段活⽣⽣的案例,⼀句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让我感叹到教育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如何让孩⼦拥有良好的品格和习惯,适应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呢?教师与⽗母的⾔传⾝教就变得异常重要了。⾔传⾝教不仅是⾏动,更要看效果,⽽好的效果和正确的策略⽅法是连在⼀起的。这本书,给了我⼀个指引的⽅向。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8
看到《告诉孩⼦:你真棒!》这本书我⼗分⾼兴,我知道“你真棒”这三个字在孩⼦⼼中的地位,对孩⼦,尤其是对学龄前的孩⼦来讲是何等的重要,这⼀点我还是深有体会的。我想,⽤赞赏、表扬的⽅式来教育孩⼦;孩⼦⼀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看完《告诉孩⼦:你真棒!》之后,我领悟到,教育是⼀种爱的表现形式,爱孩⼦是⼀门科学,是⼀门艺术,如何掌握教育孩⼦的科学与艺术就是我所必须、迫切要掌握的。
爱孩⼦,这是⼈共有情感。但是,如果只知道爱,就如⾼尔基所说,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之所以异于其它动物,更在于⼈懂得教育⾃⼰的后代。前⼈在千百年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后代让后代可以在新的起跑线上向前开拓,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代新⼈胜旧⼈”的局⾯。爱孩⼦,应是每个教师最起码的道德。爱那些聪明伶俐、⼀笑两酒窝的孩⼦容易,爱那些不怎么讨⼈喜欢的孩⼦那就要⼀颗真正的爱⼼。
神圣的师爱是⼴博的,它应该是⾯向全体幼⼉的“博爱”。如何爱孩⼦?⾸先得有⼀颗爱孩⼦的⼼,有了⼀颗爱孩⼦的⼼,你就能够尊重孩⼦,就能够倾听孩⼦倾诉⼼曲,从⽽⽐较懂得孩⼦,⽐较理解孩⼦成长的规律。
“你真棒!”这句话,正是开启孩⼦⼼灵宝藏的⼀把⾦钥匙。
天下的孩⼦相貌不同,个性不同,但有⼀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
在幼⼉园有众多的孩⼦,他们来⾃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活环境,发展情况也不同,但有⼀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母的宝贝,他们希望在⼤集体中得到肯定,更渴望听到喝彩!那就更需要我们⽤爱的眼睛去发现孩⼦,放⼤孩⼦的亮点。⼼中有爱就能发现每个孩⼦的闪光点,就能发现“棒”的孩⼦,去挖掘孩⼦的才能。
孩⼦是天使,他们对我们的评价⼗分敏感,你爱他,喜欢他,他通过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旦他接受了你爱的信息,你说什么他都能听到⼼⾥去。我们爱的眼神,来⾃爱的发现,这⼀点对于幼⼉园的⼩朋友更为重要,不管是在游戏中、学习中、平时⽣活的⼀点⼀滴中,要让所有来幼⼉园的孩⼦⾼⾼兴兴的来园,带着收获(可能是对他的表扬、肯定、⿎励或是爱的抚摸等等。)兴⾼采烈的回家。这就是我的职责,我所努⼒的⽅向。
我们要是拥有了⼀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孩⼦会感谢我们,但更重要的是要⽤爱的⿎励调动孩⼦;⽤爱的感觉滋养孩⼦;⽤爱的⾏为影响孩⼦;⽤爱的理由拒绝孩⼦;⽤爱的责任惩罚孩⼦;⽤爱的意志磨练孩⼦;⽤爱的激情回报孩⼦。⼼中有爱才能发现爱,光会发现孩⼦的优点和长处还不够,还要毫不吝啬地把我们经赞美表达出来,告诉孩⼦:“你是最棒的!”⼈⼈都需要赞美,需要被认可,更何况是孩⼦,因此,我想告诉所有爱孩⼦、关⼼孩⼦成长的⼈们,调动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吝惜给予他们赞美,且要及时。
我的职业决定,上班时间就是孩⼦的时间。天天跟孩⼦在⼀起的我,要求我必须每天都要充满激情地去⾯对我的孩⼦们。爱是激情的源泉,激情是爱的表达,如果我哪⼀天没有了我的激情,就没有了吸引孩⼦魅⼒,所以我必须向知⼼姐姐学习,学习她从不同的⾓度观察发现孩⼦,爱孩⼦,尊重孩⼦,理解孩⼦,懂得孩⼦的⼼。学会了像知⼼姐姐那样⽤⼼去观察、关爱每个孩⼦,那我就会有⽤不完的激情,永远拥有能吸引孩⼦的魅⼒。
我的责任是给孩⼦帮助、⽀持、⿎励,也给孩⼦必要的保护,这些事怎样做得得法、巧妙、⾃然,能收到最⼤的效果。这就是科学与艺术,这就是我的⽬标。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9
读了《告诉孩⼦你真棒》这本书后,受益匪浅。谢谢⽼师让孩⼦把书带回家让家长读,给了我们家长学习的机会。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在教育孩⼦⽅⾯存在很多问题。以下是我的⼼得体会:
⼀、⽣活上:过多过细照顾孩⼦,孩⼦的⾃理能⼒差。反⽽众之,孩⼦依赖性⼤。每次带孩⼦出去玩的时候,我总是时不时告诉孩⼦这⼉危险,那⼉不安全,所以孩⼦听胆⼩的。书中写到,过度保护下的孩⼦,更容易受到伤害。真正爱孩⼦的⽗母,应放⼿让孩⼦出去经风⾬见世⾯,不要把孩⼦“锁”在⾝边。学习上:⾃从孩⼦上学以来,每天写作业我都会坐在⼀旁⾟苦“陪读”。这样的⾟苦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之养成了孩⼦不动脑的习惯。⽉⽉写起作业总是磨磨唧唧的,读题不认真,想当然的就写,写完了发现错误⼜去擦改,时间都⽤在改错了,我看了很着急免不了训斥⼀通。
⼆、多⿎励,少批评。只要孩⼦今天⽐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肯定她,⿎励她。的确是这样,有⼀次,⽉⽉预习读课⽂,读了⼀遍时,总是落字,读错字。我在⼀旁总是不停地提醒这错了,那错了,孩⼦很烦,不愿再读下去。我⼼想也许对孩⼦来说,第⼀遍就读好很难。于是读第⼆遍时,只要不是⼤错,就不指出,读得好的地⽅,就说“很好”“有进步”,第⼆遍确实⽐第⼀遍好多了,孩⼦听了⿎励的话也愿意读下去。
三、培养孩⼦的爱,学会接受爱。在这⾥我们⾮常感谢杨⽼师。杨⽼师把煮好粽⼦带回家和爸爸、妈妈⼀起分享。让孩⼦记住爸爸、妈妈的⽣⽇,⽗亲节时,给爸爸送上了礼物,让孩⼦有了爱⼼,懂得应该爱⽗母。书中写到特别好。孩⼦的爱⼼是幼稚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你忽略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有⼀个爱你的孩⼦,你就要在乎它,呵护它。
这就是我看后的⼼得,希望所有的孩⼦都有⼀个好的未来。
《告诉孩⼦你真棒》读后感 篇10
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的时代,今天当孩⼦真累,今天当家长真烦,今天当⽼师真难。作为⼀名家长,作为⼀名⼩学教师,这些我也有真切的感受。读完“知⼼姐姐”卢勤的《告诉孩⼦你真棒》这本书,才意识到:所谓的累、烦、难,都只因缺少了⼀句:“孩⼦,你真棒!”这句赞美的话。
常听⼈们说,好孩⼦是夸出来的。天下的孩⼦相貌不同,个性不同,但有⼀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这就是孩⼦。你说他⾏,他就⾏;你说他不⾏,他就不⾏。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个⼜⼀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他会⽤⾏动证明他真的很笨。⼤⼈就是这样⽤语⾔来塑造孩⼦的。
“孩⼦,你真棒!”⼀句出⾃肺腑的表扬,这就是赏识的开始,我想这也正是我们教育⼯作者所说是“赏识教育”。然⽽,赏识并不是随意的表扬、⼀味的说好话,赏识是需要学习的,做到赏识有度,才能取得实在的效果。作为⽗母,需要学会赏识,作为⼀名教师,更要学会赏识,⽗母只有⼀个孩⼦,⽼师有⼏⼗个孩⼦,他们需要在赏识中学习,使孩⼦在赏识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然,赏识孩⼦是赏识孩⼦的优点、长处和进步,⽽不是忽视孩⼦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的问题应当及时制⽌,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中牢牢刻下的应该是“尊重”和“宽容”,⽤尊重和宽容的态度给予及时批评。我们⼀定要记住,学⽣不是教师劳动的⼀个简单的产品,我们的教育是⼼与⼼的交流。只有赢得学⽣的信任和热爱,我们的教育教学⼯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请记住批评教育你的学⽣请在单独的环境下进⾏,表扬你的学⽣请在⼤庭⼴众之下。
曾有过这样⼀个真实的故事:
⼀个调⽪、不守纪律、不爱学习、让⽼师们头痛的学⽣,被安排在⼀个特殊的⾓落⾥——前门靠墙的地⽅。后来换了⼀位新班主任,她仿佛特别喜欢这个坐在⾓落⾥的⼩男孩,近来出去都要摸⼀下孩⼦的头。孩⼦开始喜欢新班主任了,每天都渴望她来上课,成绩也就⼀天天地好起来。许多年过去了,这位孩⼦现在已是⼀所名牌⼤学的学⽣了。说起当年的⽼师他依然是泪光闪闪,饱含深情地说:“她是我太阳,她让我的前⽅⼀⽚光亮”。
⼀句话,⼀个动作,如此朴素的⼼灵对话,竟⾜以改变⼈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情感魅⼒,是教育成功的⼀个重要因素。作为⼀名参加⼯作已经⼗⼏年的⽼师,我在⼯作上还存在很多的不⾜之处,但是使⽤赏识教育的⽅法使得我赢得了孩⼦们的信任和热爱,使得我的教学⼯作开展起来越来越顺利,我也坚信只要坚持赏识教育⼀定能把孩⼦们培养成为⼼智健康的⼈才的。
家长、教师的评价对孩⼦的成长有⾄关重要的影响。对孩⼦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信。⾃信对孩⼦来说是多么重要。有⼈说⾃信是⼈的半个⽣活,但我要说⾃信就是⼀个⼈命运的主宰。⼀个不断被批评的孩⼦会有什么后果?灰⼼丧⽓、毫⽆⽃志、⾃卑⽆能,总觉得⾃⼰永远失败,⼀事⽆成。这样的事例⾝边就有,想⼀想我们每次挨批评后的样⼦吧。
因此,⼤胆为你的孩⼦、你的学⽣喝彩吧!别瞧⼈家!请相信,你的孩⼦、你的学⽣会创造奇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