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西安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

2、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已成为千古佳话。这是因为:

①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②昭君和亲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昭君和亲使我国北方地区再无战乱④各族人民历来希望和睦友好相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3、“因材施教”体现的是谁的教育思想: A.孔子 B.老子 C.孙子 D. 墨子

4、秦统一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5、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秦完成统一的时间是: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770年 D公元前841年 7、小轩同学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你可建议他阅读( )

A.《水经注》 B.《天工开物》 C.《离骚》 D.《兰亭序》

8、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9、“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10、根据史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统一 D.适者生存 11、“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这幅对联所写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屈原

1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13、以下哪一项与汉武帝无关:( )

A.焚书坑儒 B.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C.使西汉的统治达到鼎盛 D. 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14、秦始皇的历史活动中最不值得肯定的是( )

A修豪华的宫殿和陵墓B修筑万里长城 C焚书坑儒 D.把全国划分为36郡 15、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

A.齐、楚、燕 B.韩、赵、魏 C.赵、魏、秦 D.燕、韩、赵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7、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编钟 B.铜钟 C.古筝 D.笛子

18、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1

A .班超 B .陈胜 C .汉武帝 D .秦始皇 19、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张仲景 20、江南得到迅速开发是在( )

A.西汉时期 B.东汉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 D.东晋南朝时期 二、连线题(8分)

21 成 语 典故 A退避三舍 E牧野之战

B阵前倒戈 F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 C纸上谈兵 G淝水之战

D风声鹤唳 H晋楚争霸时期城濮之战所用策略 三、材料解析问答题 22、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23、 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北:长城之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步六狐 贺赖 独狐 汉 姓 元 长孙 陆 贺 刘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3)材料二反映的该目的又是什么呢?推行该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 4)西汉为推行此学派采取了什么措施(试举一例)? 25阅读下列材料: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

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

武之王也 ,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2

… … … … … … 线 … … 场…考… … … … … … … … :…号…座… … 封 … … … … … … … … … … … :…名…姓… … … … … 密 … … … … … … …:…级…班…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 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也可摘录原文)?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也可摘录原文)?(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安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答题卡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

正确答案字母代号填在下面的答题栏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连线题(8分)

21、A---( ) B---( ) C---( ) D---( )

三、材料解析问答题 22、 23

3

24 25

4

西安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

正确答案字母代号填在下面的答题栏内)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1 D 2 C 12 D 3 A 13 A 4 C 14 C 5 B 15 B 6 A 16 D 7 A 17 A 8 A 18 A 9 B 19 A 10 C 20 D 二、连线题(8分)

21、A---( H ) B---( E ) C---( F ) D---( G ) 22(8分)

(1)张骞出使西域(2分)

(2)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归属管辖。(4分)

23(10分)

⑴孝文帝 (2分)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分)(答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亦可酌情给分) ⑵①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分),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2分) 24、(16分)

(1)秦始皇焚书坑儒(2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4分) (2)“百家争鸣”(2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2分)

(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2分)

(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办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推行儒学。(2分)

25、(18分) (1)商鞅。(2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变法)。(2分)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2分) (2)秦孝公;(2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