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该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通过演示、画图等过程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三角形、木棍、粘胶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木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疑,诱发探究欲望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屏幕显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你认为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什么叫“围成”?

2、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大部分学生凭直觉都会自信地说“能”,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教学也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师:请同学们各自在小组内选一套小棒验证一下(要求三根小棒首尾相接。这些小棒的长度是任意的,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预测:有一半学生摆不成,验证的结果与学生自己的直觉不一致,从而产生“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强烈欲望。)

师:通过摆小棒验证,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有的组选用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则不能。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有的学生说自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围不成,如果还有个别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即三边关系,则可把这“原因”作为学生的猜测,直接引导学生验证。)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矛盾激趣穷究因。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然而验证结果与直觉的不同,促使学生产生了“数学问题”,并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强烈欲望。

3、对于大家摆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有的不能围?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

同学们,我们的疑问,实际上很早以前许多科学家就提出来了。后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实验探索,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小数学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愿意吗?

【设计意图】陶行知先生说过:问题从任务中来。从以上的师生对话与学生的操作中,既复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又使学生在自己不经意的言行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探究性问题不是教师提出来,而是在矛盾中、在行动中自然生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猜想探究,揭示三边关系 (一)引发猜想

刚才我们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如果有六条线段,猜猜能围成几个三角形?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1)分组实验:请四人小组合作,将学具袋里的六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蓝:2cm 紫:3 cm 黄(两根):4 cm 白:5 cm 绿:9.5 cm),各组可自行确定验证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填写以下的《探究报告单》。

(附探究报告单)

所选小棒长度 a=( )cm 第一次 b=( )cm c=( )cm a=( )cm 第二次 b=( )cm c=( )cm a=( )cm 第三次 b=( )cm c=( )cm > = < a+b〇c a+c〇b b+c〇a a+b〇c a+c〇b b+c〇a a+b〇c a+c〇b b+c〇a 能否围成 三角形 a=( )cm 第四次 b=( )cm c=( )cm 我们的发现 a+b〇c a+c〇b b+c〇a (2)汇报小组围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举例。(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猜想是新课标数学教学的要求,是探究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猜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是本节课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只有通过有效的验证才能判断猜想的正确性。上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科学的验证方法,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只是推荐给有需要的小组使用,允许学生使用与自己思维相融的方法验证,体现了教学民主性和导向性。

(三)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完整地说说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2、电脑出示数学家的探索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课件出示)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探索结果到底一不一样?为什么?

3、既然都一样,这里为什么强调“任意”呢?(课件出示一幅三角形图,边长分别是5厘米、7厘米、9厘米。)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你们看,用上“任意”两个字,就把三角形边的关系的三种情况都非常简洁地概括了出来。多好啊!但是,判断的时候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

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探索出了跟数学家意思一样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的推进是沿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而进行的,显得真实而自然。整个探究过程一波三折,层层推进,不断“引人入胜”。

4、总结揭题。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刚才我们当了一回“小小数学家”,探索的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5、质疑问难。

三、巩固应用,促进能力发展 (一)巩固性训练

1、直觉判断。(举手——手心手背)

① 3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用它们围成的三角形的

周长是15厘米。 ( )

② 任意3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 )

③ 用3根长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 )

④ 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 )

⑤ 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小于第三边。 ( ) 2、完成自主练习8

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做出判断后,请学生说出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规律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二)应用性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9

请学生说出到海边走哪条路最近?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2、完成自主练习10

小猴子要做一个三角形支架,已经准备好了长8cm和12cm的两根木料。那么第三根木料该准备多长?并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本组练习设计,主要目的是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斜穿草坪,你能通过画图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吗?针对这种现象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的三个环节是非常有层次的,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从巩固性练习、应用练习到拓展性练习,安排有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相结合,既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课堂总结、质疑与学生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共同探讨,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这只是三角形其中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