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殷商 周 先秦学校 魏晋至明清 战国时期齐国 唐宋至明清 2016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学官
古代学校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 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国学】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jian】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稷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宫】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古代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校长。 子监祭酒。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 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学政一般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 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 【学官】 【祭酒】 【博士】 【司业】 【学政】 【教授】 【助教】 【监生】 【诸生】 【提学】 【教习】 【教谕】 务。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 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格。 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统称诸生。 监生。 “提督学政”的简称。负责文化教育的高级地方行政官。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学士充任,万历后,专以礼、吏二部侍郎掌教习。清代沿用,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