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很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
过程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有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增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准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水平,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除法算式,第一组十道算式,第二组11道算式。
2、揭示课题: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能够摆几盘?有剩余吗? (能够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画一画,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课件演示分草莓)
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能够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够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7÷2=3(盘)……1(个)
┋ 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