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蛇类养殖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游震涛 福建农林大学 畜牧兽医专业 2003级 摘要 现代的蛇类养殖在全国范围内,经济效益不错,但由于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等方面制约着蛇类养殖的发展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加之市场需求的蛇类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乱捕乱杀蛇类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野生蛇类日渐减少的局面,应当在保护野生蛇类与发展蛇类养殖的基础上,适当地、有计划地、有偿地开发利用,才能使蛇类得以延续下去。 关键词 特种养殖 市场分析 蛇
一、蛇是爬行动物,目前世界上现存的蛇类有2600种左右。我国有17O多种,多数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各省区,其中福建武夷山种类较为多,尤其以五步蛇的数量最多,具不完全统计数量竟然有500万条之多。由于气温干燥寒冷,蛇的种类较少。蛇全身是宝,食蛇和利用蛇来医治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蛇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滋补强体的作用;蛇皮是名贵的制革原料;蛇胆,蛇干可以制备多种药物;蛇毒更具有防治癌症的特殊疗效,就连蛇血,蛇蜕等也均可人药。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的扩大,自然界中野生蛇的数量日益减少、为了满足人们对蛇的需求量增大的需要,人工养蛇,作为一门新兴的养弦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市场分析得出一下结论: 1、 市场分析: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市场提供200万斤的活蛇或将活蛇加工成冰冻蛇肉再组织出口,还将向市场提供200公斤以上的蕲蛇毒以及其他蛇类制品。活蛇销售市场以国内为主,部份销往国外,目前仅广州蛇类批发市场一天就消费3~4万斤活蛇,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居民对活蛇的消费量也很大。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人们有喜食蛇肉的习惯,所以活蛇销售市场潜力巨大,不存在养殖出来的蛇卖不出去的问题。从国内的蛇类养殖发展情况来看,还不存在竞争对手,因为还没有一家蛇类养殖场有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养殖。从国外情况来看,除用蕲蛇毒为原料的抗蛇毒血清药品比我国先进外,其他的蛇类制品或养蛇技术还没有报道过有比我国更先进的养殖技术。
2、 社会需求:项目建成后,能满足广州蛇类批发市场60天的需求,满足全国一个月的需求。同时也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活蛇肉是一些大城市宾馆、酒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一般工薪阶层还很难消费的起。随着蛇养殖产业的不断扩大,到时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得到这道美味佳肴。只要对野生蛇变家养,在饲料、孵化繁殖、越冬等技术难关才能使蛇类养殖业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并在全国蛇类养殖业起科技示范作用。蛇类养殖业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因而群众是支持的。
3、 生态改善:在自然界中,蛇是捕捉老鼠等自然病虫,控制虫害,保护生态不可缺少的关键物种。但由于蛇类自身具有的宝贵价值因素,近年来人们受利益的驱动,大量的滥捕乱杀野生蛇类,造成蛇类资源锐减,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鼠害成灾),这种疯狂的捕杀,实难制止。只有通过大量成功的人工驯养繁殖,部分家养满足市场需求,部分放归大自然才能保护野生蛇类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4、 经济发展: 项目建成后,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大量饲养杂蛇,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农户饲养120万条仔蛇,其蛇用饲料——鼠类、蛙类、小鸡等费用就高达近2000万元,需300个劳动力去饲养。
5、 投资养蛇的意义:蛇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同时也是药物的来源之一。人们从蛇类的繁衍生息中获取了高档蛋白质、氨基酸及治疗各种顽疾的原始药材,用于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蛇类是野生动物中的一个大家族。如果能
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对人类的贡献是十分有意义的。但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加之市场需求的蛇类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乱捕乱杀蛇类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野生蛇类日渐减少的局面,应当在保护野生蛇类与发展蛇类养殖的基础上,适当地、有计划地、有偿地开发利用,才能使蛇类得以延续下去。
二、虽然发展蛇类养殖的前景较好但也有某些因素制约着蛇类养殖的发展,有下几点:
1、 自然条件制约着蛇类养殖的发展
蛇是变温动物。它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气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讲,蛇类主活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在20 一30度之间,气温过高或过低,蛇的活动量减少,进食量也相应的减小。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 2、 蛇的生活习性制约着蛇类养殖的发展
由于白昼温差的关系,不同的蛇种,还具有不同的昼夜活动规律,这是蛇对温度条件的一种适应特性。,除了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外,蛇类的昼夜活动的规律,主要决定于被捕食对象的活动时间。每年的三月,惊蛰至清明之间,蛇从冬眠中苏醒,如果遇到天空晴朗、气温较高的天气。蛇便会纷纷从冬眠处出,在洞口附近、向阳背风的地方,沐浴第一次阳光的瘟暖,蛇类性成熟后,在每年冬眠后第一次肠皮时便开始交配。所以雄蛇出蛰后,并不是立即寻栽食物,而是追逐交配伴侣。这段时间是蛇的寻偶交配阶段。在自然环境下,每年的夏初到冬初,是蛇的主要活动时期,夏季的7、8,9三个月,是蛇最活跃的时期,这段时间,蛇四处游动,到处觅食和繁殖,同时,还经常到水边饮水和洗澡,但是,当气温高于40度时,蛇便会寻 找树荫、草丛等阴凉处躲避高温。 3、 蛇的食性制约着蛇类养殖的发展
蛇主要以活的动机为食。从蚯蚓、昆虫、鱼、蛙、鼠、鸟,到小型兽类等。蛇的食性,也就是吃哪些食物,或以哪些食物为主,往往受到它栖息环境的。同时季节的变化也影响着蛇的食性。在自然条件下,蛇忍耐饥饿的能力很强,常常可以几个月、甚至一年不进食,仍然可以生存。在饲养的条件下,依据饲养目的的差异,可在1一3周喂食一次。
4、 蛇的生理条件制约着蛇类养殖的发展 蛇眼位于蛇头部的两侧。蛇类的眼没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所以说蛇的眼睛永远是张开着的。蛇的视力较差,对静止的物体反应迟钝。只是在观察运动的物体时,才有比较敏锐的反应。这也是蛇类一般只吃活食的原因。蛇类从身体外形上看,是没有耳朵的。但蛇体内部有内耳和听骨。因此,蛇虽然不能接受空气中传来的声音,但通过紧贴地面活动的身体,声音的波动经过听骨传进内耳,蛇可以敏锐地感受到地面震动传来的各种活动信息,从而产生听觉。蛇的嗅觉器官主要是犁鼻器和舌。蛇的舌头有细而分叉的舌尖,舌尖经常从口中伸出,搜寻空气中各种物体的气味,当舌尖缩回口腔后,通过梨鼻器的嗅觉反应,从而使蛇产生嗅觉。据理论上介绍,蛇在觅食和对周围环境判断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嗅觉。
5、 蛇养殖的科技程度制约着蛇类养殖的发展
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饲养管理粗糙、饲料营养配比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未形成产业化生产等,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类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蛇类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全国食用野生动物调查表明,蛇类是被食用的主要野生动物之一,同时,以蛇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和
药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另外,把蛇作为宠物进行饲养的人也日益增加,这些都严重刺激了蛇类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其中,药用和食用是两种主要的蛇类利用形式,对野生蛇类种群的威胁最大,这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目前有23种蛇进入了餐馆的名单,以蛇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和保健品也大量增加,全国每年消耗的活蛇量在1万吨以上。原来蛇类资源较多的省、区,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原来种群数就较少的省、区已很难再找到蛇;野生蛇类的栖息地严重退化和减少,野外发现蛇的个体也越来越小。全国有43种蛇类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占全部种类的21%。一些省、区每年捕捉蛇类超过合理量的30%以上,少数蛇已处于濒危甚至极度濒危状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有灭绝的危险。 目前民众对保护野生蛇类资源的意识不强,一些商家、经营利用者过份夸大蛇保健大补和治病的作用,吃蛇之风盛行;资源总量消长情况不清,从野外猎捕、收购到养蛇场,再进入市场、饭店、餐馆等加工利用单位,各部门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配合,无证猎捕、运输和经营的情况严重,多数养蛇场实际上是野生蛇的收购站或周转仓库;有关保护野生蛇类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除一种蟒蛇外其余都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难于依法管理。
三、目前蛇类养殖的现状在国内尚无专业的养殖场家,但又不少动物园和公园内养有各个种类的蛇。过去由于对蛇的野外生态、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缺少全面的观察和了解,饲养管理工作未能满足蛇的需求,致使有相当部分的蟒蛇未能被养活。近年来,有的养殖单位改善了饲养管理方法,使蛇的存养成活率有所提高,但到目前为止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长大的仍然很少,主要还是采用人工填食和放养活体小动物的方法来饲养。 1、 人工填食
对自然采食能力弱或拒食的幼蛇都可人工填喂,具体的填食量取决于该蛇的第一次捕食量。气温降至15℃以下时不宜填食否则会引起呕吐和消化不良。人工填食容易使蛇患口腔炎。对患有口腔炎的蛇,在填食前可用0.05%的高锰酸钾或生理盐水冲洗掉口腔中的脓血。填食后,蛇会大量饮水。因此,必须供给足够的清水,并在水中加入少量抗生素,以利于蛇发生病害。 2、 放养活体小动物
由于蛇种不同,对食物适口性不尽相同,每个蛇种对食物要求有一定选择性。例如银环蛇喜食黄鳝、泥鳅;眼镜蛇喜食青蛙与其他小蛇;尖吻蝮爱吃蛙类、蟾蜍、蜥蜴、鼠类和鸟类;眼镜王蛇喜食无毒蛇;滑鼠蛇喜食青蛙和蟾蜍;百花锦蛇喜食老鼠。应根据不同蛇种,结合当地饲料资源选择食物,同时可通过捕、养、繁来丰富食物来源。 四、蛇的饲养管理
饲养蛇是根据不同蛇种,结合当地具体条件投喂食物。一般每二周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食物量为体重的45%,但食物要多样化,且要新鲜。投饲地址要固定,一般应选在蛇经常出没处。如蛇的食物不足,可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磷、钙和少量的无机盐加上维生素A、B2量水灌入肠衣制成香肠,诱蛇进食。对食欲不振的蛇还可以灌入维生素B,以促进蛇的食欲,增强新陈代谢,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填喂。
蛇的饮水要清洁卫生,水池里的水要经常流动,切勿被污染。在蛇的管理上,关健抓六要点:(1)蛇场、蛇房要经常打扫,保持地面清洁干燥;(2)蛇窝里铺垫的沙土和干草要定期更换;(3)对腐烂变质的食物要及时清除;(4)要经常检查蛇窝内的
温度和湿度,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要搞好降温,洞内要放置湿度调节器,一般洞内湿度应保持20%左右。同时,还要经常检查蛇的健康情况,如发现活动异常、爬行困难或有明显症状的伤病蛇,即行移出隔离饲养,并给以治疗作其它处理;(5)对蛇场、蛇房的围墙要经常检查,及时修补洞隙或裂缝,谨防毒蛇外逃,并要防止毒蛇天敌的侵害;(6)蛇场管理人员进入蛇场、蛇房时,应穿上防护衣,携带捕蛇工具,并要有两人同时进场,以便互相照顾,防止被毒蛇咬伤。蛇场内还要常年备有蛇伤的急救药品或器械。 五、蛇类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专家特别指出:蛇身上有多种寄生虫对人体极为有害。这是一组令人悲哀的数字,这是一种可怕的欲望和嗜好:来自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的专家调查显示,中国年消耗活蛇1万吨以上,如果每条蛇按2公斤计算,就是500万条,如果将它们按1米长、1米宽进行排列,这些蛇可以排成250公里的长蛇阵。而同时,中国的蛇类却面临着灭顶之灾!
据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定震副教授介绍,中国209种蛇类中,已经有23种进入重点城市食用蛇贸易,上了餐馆的菜单,在这些上了餐桌的蛇类中,有14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9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据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原来蛇类资源较多的省份,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原来蛇类种群数量较少的省份,在调查中已很难发现;野生蛇类的栖息地严重退化和减少,野外发现蛇的个体也越来越小。目前,43种蛇类已经被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占全部种类的21%,一些省份蛇类每年超过合理捕获量的30%以上,少数蛇已经处于濒危甚至极度濒危的状态。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认为,野生动物的过度开发、以蛇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和保健品的大量增加以及国际贸易,特别是吃蛇之风的盛行,是造成蛇类资源濒危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目前,包括蛇类资源在内的野生生物管理失控,资源总量消长情况不清,从猎捕、收购、运输,到进入市场、饭店、餐馆等加工利用单位,各有关管理部门缺少必要的协调和配合,尤其是无证猎捕、运输和经营的情况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教授认为,目前,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除一种蟒蛇外其余都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难于依法进行保护和管理。同时,蛇类研究尚有待突破,养殖技术不成熟,蛇类资源利用水平粗放。凡此种种都严重制约着蛇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的开展。 安徽省黄山市蛇类研究所黄接棠研究员、广州暨南大学生物系劳伯勋教授以及辽宁大学生物系刘明玉教授一致认为,目前在蛇类的养殖上,饲料、疾病防治和越冬等问题都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在目前的科研条件下,蛇类的饲养繁殖技术还不能进行商业性开发和利用,多数养蛇场实际上是野生蛇的收购站或周转仓库。 中国蛇类资源的严重危机引起中国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再不采取措施,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只能在资料上见到蛇了。拯救濒危物种,做好我国蛇类资源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为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同一批专家联合建议:必须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普教育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必须进一步强化蛇类资源的保护管理,希望国家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掌握蛇类资源数量消长情况,并逐步从限捕、定期禁猎到全面禁捕的转变;修改野生动物保律法规,把那些数量稀少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我国特有的或分布十分狭窄的蛇类列到名录中,加强濒危物种的管理;增加保护经费的投入和制定相关的经济;加大蛇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的力度。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赵尔宓研究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王福兴一再告诫人们,我国的蛇类资源状况不容乐观,而吃蛇是引发乱捕滥猎的关键。目前,一些商家过分夸大蛇的保健作用,认为吃蛇可以大补祛病。其实蛇肉的营养价值绝不像商家鼓吹的那样神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类的祖先早已把最好的野生动物驯养为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未必就有家禽家畜高,特别要指出的是,蛇身上有多种寄生虫对人类造成很大伤害。比如人们常吃的榕蛇,经解剖发现,在蛇皮下、肌肉里、腹腔中有数以千计的寄生虫,经实验室鉴定,这种寄生虫是“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其虫卵和幼体很难在加工特别是在吃火锅时被杀死,这些虫卵和幼体进入人体后可使人感染裂头蚴病,引起眼、口 腔颌面、皮下、脑及内脏芽肿囊包,各部的疾病,在皮肤上形成 1-6 厘米的肉 很难根治。裂头蚴在肠道内发育成为成虫,即曼氏迭宫绦虫,可导致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危及生命,对人体极为有害。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养蛇,经济效益不错。但多为捕、收后暂养,育幼尚未过关。应加大育幼研究,在未过育幼关前,每年孵化的幼蛇,应放生部分回归自然,以补充野生资源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