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展甘肃特色农产品的战略选择

发展甘肃特色农产品的战略选择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发展甘肃特色农产品的战略选择

摘要:甘肃省是农业大省,有特色农业资源,但农业资源“优”而无“势”、特色产品“特”而不“强”的状况较为普遍。针对特色农产品发展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强化特色、延伸优势、创新市场”是新形势下发展甘肃特色农产品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战略选择;虚拟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市场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是通过竞争而强制实现的,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产业最终都会丧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创新与竞争意识,真正确立靠竞争力求发展的新观念至关重要。目前要改变甘肃省产品竞争力弱的局面,不能靠行政保护,只能靠市场创新。

一、发展现状

1.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原产地优势日益凸显

据调查统计,目前甘肃有多种农产品在全国独领风骚,其原产地优势日益凸显。其中:兰州百合全国独一无二;定西县被中国特色资源评选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岷县当归、文县党参驰名中外;静宁的“红富士”苹果,远销东南沿海;以酒泉、张掖为中心的杂交玉米面积约占全国用种量的50%;金鳟鱼是世界名贵养殖品种虹鳟的变异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靖远羊羔肉有地方特色,“滩羊”是地方良种;天祝县是驰名世界的白牦牛产地,是全国唯一的繁育白牦牛基地,白牦牛被誉为祁连“雪牡丹”。

2.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加工格局日趋合理

在全省范围内,围绕名优特新产品的生产、销售、储藏、加工,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定西地区为例,全区先后建成甘肃金大地公司、临洮三江淀粉厂等年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企业28家,年加工能力在5000吨以上的企业可达14家。主要产品有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速冻薯条等,马铃薯加工正在向多元化、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投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大小企业互为补充、高中低档产品同时开发的马铃薯加工格局。

3.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效益

依托市场,建立了以兰州市为中心,产地市场、区域市场、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市场为载体、以购销贩运互为依托、以购销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购销服务网络,大力促进特色农产品上市流通。据调查资料显示,定西地区建成了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定西谗口等大型马铃薯专业交易批发市场;其中临洮康家崖市场被国家农业部定点为全国重点马铃薯专业市场,注册了“腾胜”牌商标,制作了自己的网页,通过互联网与全国各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农产品流通。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尚未做强做大,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

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储藏设施简陋;产品档次普遍不高,大多以出售原料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以蔬菜为例,在种植结构上,常规菜、大路菜、露天菜面积过大,约占80%以上,精细菜、地方特色菜、反季菜、无公害蔬菜发展缓慢;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不够,好产品打不出市场,能形成品牌化经营的产品很少,没有真正步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规模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2.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比较落后

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系列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更少,导致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大多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以初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致使特色资源流失;主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资金融通能力有限,发展资金短缺,影响先进设备的引入和加工工艺的创新,了加工总量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升级;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吸收劳动力少,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远离大城市,交通不便,以致运输周期长、运输成本高,再加上甘肃省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影响特色农产品跨区域、跨省外销。

3.特色农产品企业市场营销观念及运作方式落后,无法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

甘肃省无公害标准化建设起步晚,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意识不强,特色产品商标注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进展缓慢。全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到2002年年底有273家,甘肃省仅有5家。“市场准入制”让许多优质产品面临一个看不见的门槛,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可信度、市场接纳度及发展空间。

4.中介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尽完善

现有专业市场规模较小,功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研究和报告的机构少,难以定期发布权威、可靠的农产品信息,科研、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健全。

三、发展战略选择

1.强化特色

第一,依据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立稳定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第二,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道路,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坚持以质取胜,坚持技术创新,特别是产品基地、特色农业园、区级龙头企业要技术创新,起到孵化器、助推器的作用。第三,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的步伐,面对市场实行准入制和加入WTO对农产品出口标准提高,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第四,实施市场需求导向的产品创新工程,从整体上改善产品供给结构。

2.延伸优势

首先,选准优势产品及优势产业进行市场培育。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具有明显的市场占有优势,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优势,具有产业关联带动优势,能成为本区域内资金积累和创造税收的骨干产品或产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使这种产品和产业的质量、功能、技术水平和整体产品价值走在市场前列、成为同类产品的领先者。其次,大力发展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品牌,走名牌战略之路。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品牌是无价之宝,是地域经济的旗帜,是特色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特色资源优势转换为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要注重品牌的打造。最后,运用虚拟技术,推动特色农产品企业上规模、大发展。企业可以运用虚拟技术,以特色资源优势和自身的核心优势为依托,突破企业有形的界限,全方位借用外部资源优势进行整合,改善或弥补其内部劣势,使特色农产品获得超常规发展。

3.创新市场

首先,树立新观念。创新是企业的未来,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市场创新不是企业个别人或市场营销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全体员工的整体活动。其次,开发新产品。产品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而技术创新可能包含较大的竞争机会和商业价值。创新产品更容易被成熟的市场和消费者接受,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后,寻求新市场。寻找最佳的目标市场,有效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制胜手段。在市场开发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一要有生产与销售并重的观念;二要增强市场质量意识;三要

大力拓宽销售渠道;四要建设与市场相连的交通设施;五要认清目标市场具有有限性,必须进行市场细分,从对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差异中发现创新点;六要选择重点地区和城市,建立我省市场创新的示范区,在优势地区,确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作为市场创新的突破点,充分发挥兰州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使之成为进行市场创新、科技创新,提升整个甘肃经济竞争力的大本营和摇篮。

参考文献:

[1]蔺全录,王翠玲,梁青玉.甘肃省中东部特色农业经营现状及对策[J].发展,2003,(11):-91.

[2]梁青玉,李蕾.发展甘肃省名牌产品的营销对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1,(4):32-34.

[3]张金生.兰州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发展,2003,(11):55-57.

[4]柳思维.实施市场创新,提高省域产品竞争力的探讨[J].湖南经济,2001,(1):22-24.

[5]余立宏,章毛平.营销创新[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