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调 歌 头》 教 案 设 计
南昌市新才学校 廉 爽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 感知词意,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 学习运用联想、想象表达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知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运用联想、想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说出有关写月亮的名句。后引胡仔名句:“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设悬念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诗句引导学生走进学习内容,以胡仔评价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介绍写作背景:
1.简介苏轼。
2.创作背景:一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此时身在密州。二是与弟弟子由分别五六年不得见。
(设计意图:知人论文,知时论文,为感悟词中作者情感做铺垫)
三.指导学生结合背景在朗读中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在点评中梳理字词)
2.师范读。
3.再请一同学朗读。在点评中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感情。
4.齐读全词。
5.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尝试当堂背诵。
四.问题探究: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人小组讨论。)
重点探讨如下的联想和想象:
1.为什么要用“归”而不用“奔”去或是“飞”去呢? 寒”的含义? 表达怎样情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有一字拟人,找出并分析表达情感。
4.对月为何转而怨?
5.最后一句如何理解。
小结:全词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感情。上阙:对月抒怀,官场失意;下阙:望月思人,手足分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也是对全词的总结:希望普天下别离人、壮志难酬的人都能一生平安,共赏一轮明月,能化解心中的块垒。
五.拓展延伸,体会想象和联想的作用。
1.解缙《落梅花》词。
2. 杜甫《月夜》。通过想象,表达了刻骨铭心的思念。
六.练笔:中秋望月——答苏轼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回答《水调歌头》中苏轼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总结全文:让我们和我们乘坐的宇宙飞船载着苏轼、苏辙到月宫去团聚吧。
(2010年3月《教学设计:水调歌头》获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